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泥石流的結果 展開

泥石流

地質學名詞

泥石流是指在山區或者其他溝谷深壑,地形險峻的地區,因為暴雨、暴雪或其他自然災害引發的山體滑坡並攜帶有大量泥沙以及石塊的特殊洪流。泥石流具有突然性以及流速快,流量大,物質容量大和破壞力強等特點。發生泥石流常常會沖毀公路鐵路等交通設施甚至村鎮等,造成巨大損失。

泥石流是暴雨、洪水將含有沙石且鬆軟的土質山體經飽和稀釋后形成的洪流,它的面積、體積和流量都較大,而滑坡是經稀釋土質山體小面積的區域,典型的泥石流由懸浮著粗大固體碎屑物並富含粉砂及粘土的粘稠泥漿組成。在適當的地形條件下,大量的水體浸透流水山坡或溝床中的固體堆積物質,可攜帶巨大的石塊。因其高速前進,具有強大的能量,因而破壞性極大。

泥石流流動的全過程一般只有幾個小時,短的只有幾分鐘,是一種廣泛分佈於世界各國一些具有特殊地形、地貌狀況地區的自然災害。這是山區溝谷或山地坡面上。

簡介


泥石流
泥石流
泥石流是介於流水與滑坡之間的一種地質作用。典型的泥石流由懸浮著粗大固體碎屑物並富含粉砂及粘土的粘稠泥漿組成。在適當的地形條件下,大量的水體浸透山坡或溝床中的固體堆積物質,使其穩定性降低,飽含水分的固體堆積物質在自身重力作用下發生運動,就形成了泥石流。泥石流是一種災害性的地質現象。泥石流經常突然爆發,來勢兇猛,可攜帶巨大的石塊,並以高速前進,具有強大的能量,因而破壞性極大。它爆發突然、來勢兇猛,具有很大的破壞力。
泥石流流動的全過程一般只有幾個小時,短的只有幾分鐘。泥石流是一種廣泛分佈於世界各國一些具有特殊地形、地貌狀況地區的自然災害。是山區溝谷或山地坡面上,由暴雨、冰雪融化等水源激發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塊的介於挾沙水流和滑坡之間的土、水、氣混合流。泥石流大多伴隨山區洪水而發生。它與一般洪水的區別是洪流中含有足夠數量的泥沙石等固體碎屑物,其體積含量最少為15%,最高可達80%左右,因此比洪水更具有破壞力。

危害


泥石流的主要危害是沖毀城鎮、企事業單位、工廠、礦山、鄉村,造成人畜傷亡,破壞房屋及其他工程設施,破壞農作物、林木及耕地。此外,泥石流有時也會淤塞河道,不但阻斷航運,還可能引起水災。影響泥石流強度的因素較多,如泥石流容量、流速、流量等,其中泥石流流量對泥石流成災程度的影響最為主要。此外,多種人為活動也在多方面加劇這上述因素的作用,促進泥石流的形成。
泥石流經常發生在峽谷地區和地震火山多發區,在暴雨期具有群發性。它是一股泥石洪流,瞬間爆發,是山區最嚴重的自然災害。

分類方法


按物質成分分類
典型泥石流示意圖
典型泥石流示意圖
1、泥石流:由大量粘性土和粒徑不等的砂粒、石塊組成;
2、泥流:以粘性土為主,含少量砂粒、石塊、粘度大、呈稠泥狀;
3、石流:由水和大小不等的砂粒、石塊組成。
按物質狀態分類
1、粘性泥石流:含大量粘性土的泥石流或泥流。
其特徵是:粘性大,固體物質佔40-60%,最高達80%。其中的水不是搬運介質,而是組成物質,稠度大,石塊呈懸浮狀態,暴發突然,持續時間亦短,破壞力大。
2、稀性泥石流:以水為主要成分。
特徵:粘性土含量少,固體物質佔10-40%,有很大分散性。水為搬運介質,石塊以滾動或躍移方式前進,具有強烈的下切作用。其堆積物在堆積區呈扇狀散流,停積后似“石海”。
其他分類法
以上分類是中國最常見的兩種分類。除此之外還有多種分類方法,如:
1、按泥石流的成因分類有:水川型泥石流,降雨型泥石流;
2、按泥石流流域大小分類有:小型泥石流(一次泥石流的固體物質總量小於1×104立方米);中型泥石流(一次泥石流的固體物質總量為1×104-10×104立方米);大型泥石流(一次泥石流的固體物質總量為1×104-50×104立方米);特大型泥石流(一次泥石流的固體物質總量大於50×104立方米)。
3、按泥石流發展階段分類有:發展期泥石流,旺盛期泥石流和衰退期泥石流等等。

形成條件


暴雨可引發泥石流
暴雨可引發泥石流
泥石流的活動強度主要與地形地貌、地質環境和水文氣象條件三個方面的因素有關。比如崩塌、滑坡、岩堆群落地區,岩石破碎、風化程度深,則易成為泥石流固體物質的補給源;溝谷的長度較大、匯水面積大、縱向坡度較陡等因素為泥石流的流通提供了條件;水文氣象因素直接提供水動力條件。往往大強度、短時間出現暴雨容易形成泥石流,其強度顯然與暴雨的強度密切相關。
泥石流的形成必須同時具備以下3個條件:陡峻的便於集水、集物的地形、地貌;有豐富的鬆散物質;短時間內有大量的水源。
地形地貌條件
在地形上具備山高溝深,地形陡峻,溝床縱度降大,流城形狀便於水流彙集。在地貌上,泥石流的地貌一般可分為形成區、流通區和堆積區三部分。上游形成區的地形多為三面環山,一面出口的瓢狀或漏斗狀,地形比較開闊、周圍山高坡陡、山體破碎、植被生長不良,這樣的地形有利於水和碎屑物質的集中;中游流通區的地形多為狹窄陡深的峽谷,谷床縱坡降大,使泥石流能迅猛直瀉;下游堆積區的地形為開闊平坦的山前平原或河谷階地,使堆積物有堆積場所。
鬆散物質來源條件
泥石流常發生於地質構造複雜、斷裂褶皺發育,新構造活動強烈,地震烈度較高的地區。地表岩石破碎,崩塌、錯落、滑坡等不良地質現象發育。為泥石流的形成提供了豐富的固體物質來源;另外、岩層結構鬆散、軟弱、易於風化、節理髮育、或軟硬相間成層的地區,因易受破壞,也能為泥石流提供豐富的碎屑物來源;一些人類工程活動,如濫伐森林造成水土流失,開山採礦、採石棄渣等,往往也為泥石流提供大量的物質來源。
水源條件
水既是泥石流的重要組成部分,又是泥石流的激發條件和搬運介質(動力來源),泥石流的水源,有暴雨、水雪融水和水庫(池)潰決水體等形式。中國泥石流的水源主要是暴雨、長時間的連續降雨等。

發生規律


泥石流發生的時間具有如一下兩個規律:

季節性

2009年,台灣高雄縣小林村遭泥石流“滅村” 一片慘象。
2009年,台灣高雄縣小林村遭泥石流“滅村” 一片慘象。
泥石流發生的時間規律是與集中降雨時間規律相一致,具有明顯的季節性。一般發生在多雨的夏秋季節。因集中降雨的時間的差異而有所不同。四川、雲南等西南地區的降雨多集中在6-9月,因此、西南地區的泥石流多發生在6-9月;而西北地區降雨多集中在6、7、8三個月,尤其是7、8兩個月降雨集中,暴雨強度大,因此西北地區的泥石流多發生在7、8兩個月。據不完全統計,發生在這兩個月的泥石流災害約佔該地區全部泥石流災害的90%以上。

周期性

泥石流的發生受暴雨、洪水、地震的影響,而暴雨、洪水、地震總是周期性地出現。因此,泥石流的發生和發展也具有一定的周期性,且其活動周期與暴雨、洪水、地震的活動周期大體相一致。當暴雨、洪水兩者的活動周期相疊加時,常常形成泥石流活動的一個高潮。如雲南省東川地區在1966年是近十幾年的強震期,使東川泥石流的發展加劇。僅東川鐵路在1970-1981年的11年中就發生泥石流災害250餘次。又如1981年,東川達德線泥石流,成昆鐵路利子伊達泥石流、寶成鐵路、寶天鐵路的泥石流,都是在大周期暴雨的情況下發生的。泥石流的發生,一般是在一次降雨的高峰期,或是在連續降雨稍後。

分佈特點


中國泥石流的分佈,明顯受地形、地質和降水條件的控制。特別是在地形條件上表現得更為明顯。泥石流在中國集中分佈在兩個帶上。一是青藏高原與次一級的高原與盆地之間的接觸帶;另一個是上述的高原、盆地與東部的低山丘陵或平原的過渡帶。
在上述兩個帶中,泥石流又集中分佈在一些大斷裂、深大斷裂發育的河流溝谷兩側。這是我國泥石流的密度最大、活動最頻繁、危害最嚴重的地帶。在各大型構造帶中,具有高頻率的泥石流,又往往集中在板岩片岩片麻岩、混合花崗岩、千枚岩等變質岩系及泥岩、頁岩、泥灰岩、煤系等軟弱岩系和第四系堆積物分佈區。
泥石流的分佈還與大氣降水、水雪融化的顯著特徵密切相關。即高頻率的泥石流,主要分佈在氣候乾濕季較明顯、較暖濕、局部暴雨強大、水雪融化快的地區。如雲南、四川、甘肅、西藏等。低頻率的稀性泥石流主要分佈在東北和南方地區。

多發地帶

泥石流一般發生在半乾旱山區或高原冰川區。這裡的地形十分陡峭,泥沙、石塊等堆積物較多,樹木很少。一旦暴雨來臨或冰川解凍,大大小小的石塊有了足夠的水分,便會順著斜坡滑動起來,形成泥石流。
環太平洋褶皺帶(山系)、阿爾卑斯--喜馬拉雅褶皺帶、歐亞大陸內部的一些褶皺山區。世界上有近50多個國家存在泥石流的潛在威脅。其中比較嚴重的有哥倫比亞、秘魯、瑞士、中國、日本。
我國有泥石流溝1萬多條,其中的大多數分佈在西藏、四川、雲南、甘肅多是雨水泥石流,青藏高原則多是冰雪泥石流。中國有70多座縣城受到泥石流的潛在威脅。

危害表現


泥石流常常具有暴發突然、來勢兇猛、迅速之特點。併兼有崩塌、滑坡和洪水破壞的雙重作用,其危害程度比單一的崩塌、滑坡和洪水的危害更為廣泛和嚴重。它對人類的危害具體表現在如下四個方面:
對居民點的危害
舟曲特大泥石流
舟曲特大泥石流
泥石流最常見的危害之一,是衝進鄉村、城鎮,摧毀房屋、工廠、企事業單位及其他場所設施。淹沒人畜、毀壞土地,甚至造成村毀人亡的災難。如1969年8月雲南省大盈江流域南拱泥石流,使新章金、老章金兩村被毀,97人喪生,經濟損失近百萬元。對公路、鐵路的危害可直接埋沒車站,鐵路、公路,摧毀路基、橋涵等設施,致使交通中斷,還可引起正在運行的火車、汽車顛覆,造成重大的人身傷亡事故。有時候泥石流匯入河道,引起河道大幅度變遷,間接毀壞公路、鐵路及其它構築物,甚至迫使道路改線,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如甘川公路394公里處對岸的石門溝,1978年7月暴發泥石流堵塞白龍江,公路因此被淹l公里,白龍江改道使長約兩公里的路基變成了主河道,公路、護岸及渡槽全部被毀。該段線路自1962年以來,由於受到對岸泥石流的影響己3次被迫改線。中國自建國以來,泥石流給鐵路和公路造成了無法估計的巨大損失。對水利、水電工程的危害主要是沖毀水電站、引水渠道及過溝建築物,淤埋水電站尾水渠,並淤積水庫、磨蝕壩面等。對礦山的危害主要是摧毀礦山及其設施,淤埋礦山坑道、傷害礦山人員、造成停工停產,甚至使礦山報廢。防範措施減輕或避防泥石流的工程措施主要有:跨越工程
舟曲泥石流搶險
舟曲泥石流搶險
指修建橋樑、涵洞,從泥石流溝的上方跨越通過,讓泥石流在其下方排泄,用以避防泥石流。這是鐵道和公路交通部門為了保障交通安全常用的措施。穿過工程指修隧道、明硐或渡槽,從泥石流的下方通過,而讓泥石流從其上方排泄。這也是鐵路和公路通過泥石流地區的又一主要工程形式。防護工程指對泥石流地區的橋樑、隧道、路基及泥石流集中的山區變遷型河流的沿河線路或其它主要工程措施,作一定的防護建築物,用以抵禦或消除泥石流對主體建築物的沖刷、衝擊、側蝕和淤埋等的危害。防護工程主要有:護坡、擋牆、順壩丁壩等。排導工程其作用是改善泥石流流勢,增大橋樑等建築物的排泄能力,使泥石流按設計意圖順利排泄。排導工程,包括導流堤、急流槽、束流堤等。欄擋工程用以控制泥石流的固體物質和暴雨、洪水徑流,削弱泥石流的流量、下泄量和能量,以減少泥石流對下游建築工程的沖刷、撞擊和淤埋等危害的工程措施。攔擋措施有:欄渣壩、儲淤場、支擋工程、截洪工程等。對於防治泥石流,常採用多種措施相結合,比用單一措施更為有效。預報方法
泥石流
泥石流
泥石流的預測預報工作很重要,這是防災和減災的重要步驟和措施。目前我國對泥石流的預測預報研究常採取以下方法:在典型的泥石流溝進行定點觀測研究,力求解決泥石流的形成與運動參數問題。調查潛在泥石流溝的有關參數和特徵。加強水文、氣象的預報工作,特別是對小範圍的局部暴雨的預報。因為暴雨是形成泥石流的激發因素。比如、當月降雨量超過350毫米時,日降雨量超過150毫米時,就應發出泥石流警報。建立泥石流技術檔案,特別是大型泥石流溝的流域要素、形成條件、災害情況及整治措施等資料應逐個詳細記錄。並解決信息接收和傳遞等問題。劃分泥石流的危險區、潛在危險區或進行泥石流災害敏感度分區。開展泥石流防災警報器的研究及室內泥石流模型試驗研究。脫險技術1、沿山谷徒步時,一旦遭遇大雨,要迅速轉移到安全的高地,不要在谷底過多停留。2、注意觀察周圍環境,特別留意是否聽到遠處山谷傳來打雷般聲響,如聽到要高度警惕,這很可能是泥石流將至的徵兆。3、要選擇平整的高地作為營地,儘可能避開有滾石和大量堆積物的山坡下面,不要在山谷和河溝底部紮營。4、發現泥石流后,要馬上與泥石流成垂直方向向兩邊的山坡上面爬,爬得越高越好,跑得越快越好,絕對不能往泥石流的下遊走。歷史記錄
泥石流
泥石流
1970年,秘魯的瓦斯卡蘭山爆發泥石流,500多萬立方米的雪水夾帶泥石,以100公里每小時的速度沖向秘魯的容加依城,造成2.3萬人死亡,災難景象慘不忍睹。1985年,哥倫比亞的魯伊斯火山泥石流,以50公里每小時的速度衝擊了近3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其中包括城鎮、農村、田地,哥倫比亞的阿美羅城成為廢墟,造成2.5萬人死亡,15萬家畜死亡,13萬人無家可歸,經濟損失高達50億美元。2010年8月7日晚10時,甘肅舟曲縣發生特大泥石流。2010年8月18日雲南怒江貢山縣發生泥石流。2012年6月27日20時至28日6時許,四川涼山彝族自治州寧南縣白鶴灘鎮矮子溝遭受局部特大暴雨,導致三峽公司白鶴灘水電站前期工程施工區矮子溝處發生特大山洪泥石流災害。截至6月29日凌晨1時,災害造成住在矮子溝溝口一棟三層樓房內的水電四局施工人員及家屬和民工38人失蹤,3人遇難。防災應急應急要點●發現有泥石流跡象,應立即觀察地形,向溝谷兩側山坡或高地跑。●逃生時,要拋棄一切影響奔跑速度的物品。
泥石流
泥石流
●不要躲在有滾石和大量堆積物的陡峭山坡下面。●不要停留在低洼的地方,也不要攀爬到樹上躲避。專家提示●泥石流發生前的跡象:河流突然斷流或水勢突然加大,並夾有較多柴草、樹枝;深谷或溝內傳來類似火車轟鳴或悶雷般的聲音;●溝谷深處突然變得昏暗,並有輕微震動感等。●去山地戶外遊玩時,要選擇平整的高地作為營地,儘可能避開河(溝)道彎曲的凹岸或地方狹小高度又低的凸岸。●切忌在溝道處或溝內的低平處搭建宿營棚。當遇到長時間降雨或暴雨時,應警惕泥石流的發生。逃生自救脫險方法泥石流以極快的速度,發出巨大的聲響穿過狹窄的山谷,傾瀉而下。它所到之處,牆倒屋塌下,一切物體都會被厚重粘稠的泥石所覆蓋。山坡、斜坡的岩石或土體在重力作用下,失去原有的穩定性而整體下滑坡。遇到泥石流或山體滑坡災害,採取脫險逃生的辦法有:沿山谷徒步行走時,一旦遭遇大雨,發現山谷有異常的聲音或聽到警報時,要立即向堅固的高地或泥石流的旁側山坡跑去,不要在谷地停留。一定要設法從房屋裡跑出來,到開闊地帶,儘可能防止被埋壓。發現泥石流后,要馬上與泥石流成垂直方向一邊的山坡上面爬,爬得越高越好,跑得越快越好,絕對不能向泥石流的流動方向走。發生山體滑坡時,同樣要向垂直於滑坡的方向逃生。要選擇平整的高地作為營地,儘可能避開有滾石和大量堆積物的山坡下面,不要在山谷和河溝底部紮營。自救互救方法一、滑坡來臨前山坡有何變化專家提示1.土質滑坡張開的裂縫延伸方向往往與斜坡延伸方向平行,弧形特徵較為明顯,其水平扭動的裂縫走向常與斜坡走向直接相交,並較為平直。2.岩質滑坡裂縫的展布方向往往受到岩層面和節理面的控制。3.當地面裂縫出現時,有可能發生滑坡。一定不要:1.認為山坡出現裂縫為正常現象。2.根本不在乎。二、滑坡到來前周圍事物有哪些變化專家提示1.當斜坡局部沉陷,而且該沉陷與地下存在的洞室以及地面較厚的人工填土無關時,將有可能發生滑坡。
泥石流
泥石流
2.山坡上建築物變形,而且變形構築物在空間展布上具有一定的規律,將有可能發生滑坡。3.泉水、井水的水質渾濁,原本乾燥的地方突然滲水或出現泉水蓄水池大量漏水時,將有可能發生滑坡。4.地下發生異常響聲,同時家禽、家畜有異常反應,將有可能發生滑坡。一定不要:1.不作出正確的判斷,便驚慌失措。2.將其他因素干擾帶來的異常視為滑坡來臨的前兆。三、如何選擇臨時避災場地專家提示提前搬遷到安全場地是防禦滑坡災害的最佳辦法。自救互救要領1.應在滑坡隱患區附近提前選擇幾處安全的避難場地。2.避災場地應選擇在易滑坡兩側邊界外圍。在確保安全的情況下,離原居住處越近越好,交通、水、電越方便越好。一定不要:1.將避災場地選擇在滑坡的上坡或下坡。2.不經全面考察,從一個危險區搬遷到另一個危險區。四、滑坡過後,如何面對矗立的房屋專家提示仔細檢查房屋各種設施是否遭到損壞。自救互救要領在重新入住之前,應注意檢查屋內水、電、煤氣等設施是否損壞,管道、電線等是否發生破裂和折斷,如發現故障,應立刻修理。一定不要:沒有仔細進行水、電、煤氣安全檢查便進入房屋內生活。五、滑坡發生時,身處非滑坡山體區怎麼辦專家提示及時報告對減輕災害損失非常重要。自救互救要領1.不要慌張,儘可能將災害發生的詳細情況迅速報告相關政府部門和單位。
泥石流
泥石流
2.做好自身的安全防護工作。一定不要:1.認為與自己無關,不予報告。2.只身前去搶險救災。六、正處在滑坡的山體上怎麼辦專家提示沉著冷靜,不要慌亂。自救互救要領1.向滑坡方向的兩側逃離,並儘快在周圍尋找安全地帶。2.當無法繼續逃離時,應迅速抱住身邊的樹木等固定物體。一定不要:1.逃離時朝著滑坡方向跑。2.不知所措。七、驅車從發生滑坡地區經過時應怎麼辦專家提示嚴密觀察,注意安全行駛。自救互救要領1.注意路上隨時可能出現的各種危險,如掉落的石頭、樹枝等。2.查看清楚前方道路是否存有塌方、溝壑等,以免發生危險。一定不要:1.不探明情況,便驅車通過。2.剛剛發生滑坡,便通過此地區。八、發生滑坡后應該怎樣做專家提示不要再闖入已經發生滑坡的地區找尋損失的財物。自救互救要領1.可以馬上參與營救其他遇險者。2.不要在滑坡危險期未過就回發生滑坡的地區居住,以免再次滑坡發生帶來危險。3.滑坡已經過去,在確認自家的房屋遠離滑坡區域、完好安全后,方可進入生活。一定不要:1.滑坡停止后,立刻回家檢查情況。2.忽視滑坡會連續發生的危險性。九、搶救被滑坡掩埋的人和物時應注意什麼專家提示應從滑坡體的側面進行挖掘。自救互救要領1.將滑坡體后緣的水排干。2.從滑坡體的側面開始挖掘。3.先救人,后救物。一定不要:1.從滑坡體下緣開挖,這會使滑坡加快。2.只顧自家,不顧他人。十、野外露宿時怎樣避免遭遇滑坡自救互救要領1.野外露宿時避開陡峭的懸崖和溝壑。2.野外露宿時避開植被稀少的山坡。3.非常潮濕的山坡也是滑坡的可能發生地區。一定不要:1.在已出現裂縫的山坡宿營。2.在餘震多發時期進入滑坡多發區。十一、當山體崩滑時如何逃生自救互救要領1.遇到山體崩滑時,可躲避在結實的遮蔽物下,或蹲在地坎、地溝里。2.應注意保護好頭部,可利用身邊的衣物裹住頭部。一定不要:1.順著滾石方向往山下跑。2.沒有保護頭部。十二、外出時如何避免遭遇滑坡專家提示盡量避免在震后前往滑坡多發地區。自救互救要領非要外出時,一定要遠離滑坡多發區。一定不要:1.餘震未停便隨意外出。2.不在意滑坡的前兆。十三、在易發生滑坡地區如何選擇房屋專家提示檢查房屋及周圍物體的變化非常重要。自救互救要領1.檢查房屋地下室的牆上是否存有裂縫、裂紋。2.觀察房屋周圍的電線桿是否有朝向一方傾斜的現象。3.房屋附近的柏油馬路是否已發生變形。一定不要:1.住進房屋前不做任何檢查。2.錯把人為原因造成的門、牆裂縫以及電線桿傾斜當做滑坡前兆。十四、如何選擇撤離路線專家提示必須經過實地勘察,確定正確的撤離路線。自救互救要領由地質專家實地進行考察勘測后再行撤離。一定不要:1.慌不擇路,進入危險區。2.不聽從統一安排,自擇路線。十五、泥石流到來前有何徵兆專家提示1.連續長時間降雨後,可能會發生泥石流。2.暴雨過後山谷中若出現雷鳴般的聲響,預示將會有泥石流發生。自救互救要領1.發現河谷里已有泥石流形成,應及時通知大家轉移。2.在逃離過程中,應照顧好老弱病殘者。一定不要:1.暴雨時在山谷中行走。2.聽到山谷中有聲響而不在乎。十六、野外露宿時如何避免遭遇泥石流專家提示千萬不要在山谷和河溝底部露宿。自救互救要領1.露宿時避開有滾石和大量堆積物的山坡下面。2.可露宿在平整的高地。一定不要:1.在山谷中露宿。2.在有大量堆積物的山坡下避風、休息。3.在河灘上露宿。災後防病常見疾病發生泥石流以後,災區的衛生條件差,特別是飲用水的衛生難以得到保障,首先要預防的是腸
泥石流
泥石流
道傳染病,如霍亂、傷寒、痢疾、甲型肝炎等。另外,人畜共患疾病和自然疫源性疾病也是洪澇期間極易發生的,如鼠媒傳染病:鉤端曼旋體病、流行性出血熱;寄生蟲病:血吸蟲病;蟲媒傳染病瘧疾流行性乙型腦炎登革熱等。災害期間還常見皮膚病:浸漬性皮炎(“爛腳丫”、“爛褲襠”)、蟲咬性皮炎、尾蚴性皮炎。意外傷害有:溺水、觸電、中暑、外傷、毒蟲咬螫傷、毒蛇咬傷、食物中毒、農藥中毒等。注意事項專家提醒,泥石流和水災后易出現疫情,災區群眾應注意預防傳染病。注意飲食和飲水衛生,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是預防傳染病的關鍵。災區群眾要把好“病從口入”關,不要喝生水,飯前便后要洗手,不用髒水漱口或洗瓜果蔬菜,不要食用發霉、腐爛的食物,淹死、病死的家禽家畜要深埋,掌握“勤洗手、喝開水、吃熟食、趁熱吃”防病口訣。同時要注意搞好環境衛生,不要隨地大小便,及時清理糞便和垃圾,不能直接用手接觸死鼠及其排泄物;此外,室外活動時要盡量穿長衣褲,紮緊褲腿和袖口,防止蚊蟲叮咬,暴露在外的皮膚可塗抹驅蚊劑。災區群眾要積極配合衛生防疫人員的消毒工作,在外勞動時應注意防止皮膚受傷。典型案例1.2002年2月17日的印度尼西亞發生嚴重泥石流事件,7人死亡多人受傷。2.2002年6月17日暴雨引發洪災及泥石流,四川省3000萬應急款急調災區。3、2002年8月19日雲南新平泥石流死亡人數升至33人,3000多人參與搶險。3.2008年11月4日雲南泥石流致35人死亡,107萬多人受災。4.2010年8月7日22時許,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縣突降強降雨,縣城北面的羅家峪、三眼峪泥石流下泄,由北向南沖向縣城,造成沿河房屋被沖毀,泥石流阻斷白龍江、形成堰塞湖。5.2010年8月11日18時至12日22時,隴南市境內突發暴雨,引發泥石流、山體滑坡等地質災害,致使多處交通路段堵塞,電力通訊設施中斷,機關單位、廠礦企業和居民住房進水或倒塌。6.2013年7月甘肅天水泥石流:24人遇難1人失蹤損失超汶川地震影響揭秘舟曲2010年8月7日夜,甘肅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縣發生特大泥石流,致使1434人遇難,失蹤331人;舟曲5公里長、500米寬區域被夷為平地。時隔一周,2010年8月12日,龍門山脈區域沿線連降暴雨,四川都江堰、綿竹等地發生泥石流、滑坡等地質災害。13日夜間至14日凌晨,汶川縣境內又突降暴雨,映秀、漩口等多個鄉鎮發生泥石流,震中生命線213國道汶川段多處中斷。究竟泥石流隱患在何處?我們又該如何避險呢?探尋分佈區泥石流,這種發生在山區或其他溝谷深壑,因為暴雨暴雪或其他自然災害引發的山體滑坡,並攜帶有大量泥沙以及石塊的特殊洪流,其分佈是否有規律可循呢?我國分佈以遼西山地、冀北山地、華北太行山、陝西華山、四川龍門山和雲南烏蒙山一線為界,該線以西的華北山地、黃土高原、川滇山地和西藏高原東南部山地,是泥石流的主要發育地區,泥石流呈帶狀或片狀分佈;此線以東的遼東、華東、中南山地以及台灣和海南島等山地,泥石流呈零星分佈。需要特別指出的是,我國西部地區,特別是西南諸省區,其地殼活動強烈,地形切割陡峻,地質構造複雜,岩土體支離破碎,再加上西南地區降水量和強度較大,西北地區植被不發育,崩、滑、流(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發育強烈,如雲南、四川、貴州、陝西、青海、甘肅、寧夏等省區。全國有15個崩、滑、流多發區,它們是橫斷山區、黃土高原地區、川北陝南地區、川西北龍門山地區、金沙江中下游地區、川滇交界地區、漢江安康-白河地區、川東大巴山地區、三峽地區、黔西六盤水地區、湘西地區、贛西北地區、贛東北上饒地區、北京北部懷柔-密雲地區、遼東岫岩-鳳城地區。按照泥石流形成的自然環境、物質組成和活動特點,不同地區的泥石流各具特點:青藏高原東南部山地泥石流分佈區以冰川泥石流為主,規模巨大,暴發頻繁而猛烈;川滇山地泥石流分佈區以降雨泥石流佔優勢,暴發較頻繁;黃土高原泥石流分佈區以暴雨激發而成的黃土泥流為主,其暴發頻率、規模和破壞力不及上述泥石流;華北和東北山地泥石流分佈區以暴雨或颱風雨所引起的泥石流為特色,其暴發頻率雖較低,但規模較大、來勢迅猛。世界分佈從世界範圍來看,泥石流經常發生在峽谷地區、地震與火山多發區。它瞬間暴發,是山區最嚴重的自然災害之一。世界泥石流多發地帶為環太平洋褶皺帶(山系)、阿爾卑斯-喜馬拉雅褶皺帶、歐亞大陸內部的一些褶皺山區。據統計,近50多個國家存在泥石流的潛在威脅,其中比較嚴重的有哥倫比亞、秘魯、瑞士、中國、日本等。其中日本的泥石流溝有62000條之多,春夏兩季經常暴發泥石流。進入20世紀,全球泥石流暴發頻率急劇增加。僅2011年,就先後在烏干達、秘魯、加拿大等多個國家發生嚴重的泥石流災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