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觀
生命觀
生命觀,是人類關於如何對自然界生命物體的一種態度,是世界觀的一種,包括對人類自身生命的態度。從人類歷史發展整體看,生命觀反映社會的文明程度和人類對自身的認識程度。各種宗教教義就包括生命觀,人生觀也是生命觀。
生命觀念構成了人類意識的核心,是文學的永恆主題,也是文學的精神風骨所呈現的基質。我國傳統的各種形式的生命觀,在唐代之前業已形成;我國古典文學表現生命主題的傳統,也在唐代之前奠定。神話、傳說中的鬼怪和神仙,都是先民對自然界生命意識的起源,《詩經》與世俗理性生命觀的成熟,諸子哲學的發展,鬼怪神仙的臆想,魏晉時期關於生命情結,南北朝佛學生命觀,如群峰歷歷,矗立在歷史的時空。生命觀有唯物和意識等相互對立的觀點,現代的生命觀是基於現代文明基礎上的生命觀。比如善待動物、平衡和諧、保護生態,生命個體平等觀點。
生命觀
體育哲學生命觀的基本範疇。生命是物質運動的高級形式,是從非生命物質發展來的,是自然界物質長期演化的產物。生命的存在方式包括植物、動物和微生物三大類。恩格斯以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概括了從最簡單的生命到人類生命生命的根本特徵,給生命下了一個科學的定義:“生命是蛋白體的存在方式。這種存在方式本質上就在於這此蛋白質、核酸和酶三類生命分子的複合體。生命的本質是蛋白體的同化作用和異化作用的對立統一和矛盾運動。生命過程,就是蛋白體不斷自我更新、自我複製、自我調節的過程。蛋白體的同化與異化和不停地跟外界進行物質、能量、信息的交換是生命存在、發展的基本條件和根本動力。蛋白體內部的同化和異化、遺傳與變異的矛盾運動,即新陳代謝、自我繁衍是生命發展的根本規律。
體育哲學運動觀和生命觀重要命題。18世紀法國哲學家伏爾泰提出的著名論斷。生命運動是高級的物質運動形式。蛋白體是生命運動的物質基礎,生命運動是蛋白體的固有屬性和存在方式。生命在於運動的內涵是:生命的產生在於運動,運動是生命誕生的前提條件,沒有物質運動就不會有生命的產生;生命的存在在於運動,運動也是生命存的基礎,要維持生命體存在,也離不開物質運動;生命的發展在於運動,運動又是生命發展的動力和源泉。其外延是:生命運動不僅包括植物、動物、微生物運動,更包括人類生命體運動;對人體生命來說,不僅指機械運動,還包括物理運動、化學運動、社會運動和思維運動;不僅包括宏觀的軀體運動,還包括微觀的細胞運動、分子運動等諸多運動形式。
就是通過開展一系列與生命保護和社會生存有關的教育活動和社會實踐活動,向受教育者系統傳授生存的知識和經驗,有目的、有計劃地培養學生的生存意識、生存能力和生存態度,樹立科學的生存價值觀,從而促進個性自由全面健康發展,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的過程。
我們的教育從小學到中學,採取的主要是應試教育模式,教育內容主要圍繞升學而展開,基本上忽視了對生命本身的教育,偏離了人是教育的目的這一根本的指導思想,大學教育也是如此。目前中國的大學教育模式,主要分為公共課教育和專業課教育。而作為公共課教育重要內容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本應該承擔起大學生生命觀教育的任務,但我們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過分注重政治陛和方向性,忽視了對大學生進行生命觀的教育,這不能不說是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中的一個很大的遺感。正是因為這一教育內容的缺乏,導致了大學生生命觀的缺乏,從而造成了大學生不能正確認識生命存在的價值和意義。由於生命觀教育的缺乏所導致的大學生生命觀缺失的主要表現有:
人的生命是特殊的存在,具有特殊的存在價值。這種特殊的存在價值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人的生命相對於其他非人類生命而言具有特殊的價值,就是人具有其他生物所沒有的認識和改造世界的功能;二是人類個體相對於人類其他個體而言,生命存在具有唯一性、獨特性和不可替代性。因而所有人類的個體生命都是地球上唯一存在的個體,所以我們應該熱愛和敬畏生命,因為這是個體用生命去創造所有可能性的基礎。當代大學生生命觀缺乏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是認識不到生命存在的基礎性價值,因而導致在大學校園經常出現大學生自殺和殺人事件。無論是自殺還是殺人,都是漠視生命存在的表現,都是否定生命存在基礎性價值的表現。
認識到生命具有存在性價值只是理解了生命的最基本層面。如果僅僅把生命理解為存在性價值,則人類的生命就和其他動物的生命沒有實質上的區別,因為任何生命都有存在的價值。我國高校擴招所導致的教育產業化使大學生群體空前膨脹,相當多的大學生喪失了天之驕子的優越感,整天沉溺在網路遊戲、戀愛和賺錢之中,思想頹廢、不思進取,不斷在浪費寶貴的生命。他們沒有認識到生命的價值不僅僅是存在,而更重要的是去實現生命的價值。也就是說,生命更高的、更大的價值在於:以保存和珍惜生命為基礎,通過社會實踐實現生命的價值。所以生命存在的真正價值在於,它可以創造出遠遠大於生命本身的價值。
人的生命具有通過自身的實踐活動去超越生命本身的能力。生命正是在不斷超越自身的過程中體現其價值的,這也是人不同於動物的地方。動物的生命是既定的,它們無法完成對自身的超越;而人的生命是未定的,其本質具有超越性。相當一部分當代大學生看不到生命的創造性和超越性,他們或是被動享受社會提供的物質條件,簡單地重複生命消費活動;或是以一種經驗的方式重複生命的其他活動。沒有了超越本性的生命,不僅導致個人無法超越自己,更為重要的是,也使社會的發展受到影響。
生命意識是對生命認識的自覺,是對生命的體認和感悟。生命意識對人的行為有一定的指導意義。缺乏生命意識,就認識不到生命存在的價值和意義,就不會去熱愛和珍惜生命,也就不會理解生命的超越本性。當代大學生由於缺乏生命觀教育所導致的生命意識淡薄現象非常普遍。一是表現在有部分大學生因為戀愛受挫、成績不好等簡單的事情而選擇自殺來解決問題;二是有少數大學生因為一些小事而傷害甚至殺死其他的同學或老師,比如雲南大學馬加爵殺害同學的事件及中國政法大學程春明副教授被學生殺死在課堂上等,都反映了大學生的生命意識淡漠,從而無法正確指導自己生命中的行為。
大學生處在人生一個十分重要的階段,因為這個時期對大學生思想和行為的教育,將會對其一生產生重要的、甚至是決定性的影響。而生命觀又是大學生個體存在和發展不可缺少的重要思想內容。缺乏生命觀或者具有不正確的生命觀,會使大學生無法正確認識和理解生命存在的價值和意義,從而嚴重製約和影響大學生生命質量的提升和生命品質的實現。另外,生命觀教育還是世界觀、人生觀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針對大學生生命觀缺乏的現狀,結合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在培養大學生人生觀、價值觀方面的優勢,在大學中開展生命觀內容的教育,對大學生的成長與發展有非常重要的價值與意義。
馬克思說過,“全部人類歷史的第一個前提無疑是有生命的個人的存在”。有生命個體的存在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性條件,而個體只有首先保持有生命的存在,才能在社會中實現生命的價值和體現生命的社會性意義。因此大學生首先要樹立生命存在觀,充分認識到生命存在的重要性,學會有意識地有效地保存自己的生命,學會熱愛和珍惜自己及他人的生命存在。“每一個存在者都滿足於自身。沒有一個存在者會否定自.己,會否定自己的本質性;沒有一個存在者對自身來說是有限的。”人不僅有保存生命的強烈慾望,並且生命還有朝向未來的無限可能性,會在生命歷程中不斷擴充其內涵。大學生應該把保存生命作為自己人生的基礎性價值,並以此為基礎不斷充實生命的存在內涵。
人類生命是自然界偉大的奇迹。人的生命既有相對於動物生命而言的獨特性,又有相對於他人生命而言的獨特性。生命獨特觀包含三個層次:一是生命現象對非生命現象的獨特性。生命現象的出現是物質世界演化的奇迹,是對非生命現象存在方式的根本性超越。二是人類生命對其他生命的特殊性。馬克思曾經說過,“動物只是按照它所屬的那個物種的尺度和需要來建造,而人懂得按照任何一個種的尺度來進行生產,並且懂得處處都把內在的尺度運用於對象”。人是有意識的類存在物,而動物則是無意識的個體存在物;人能夠意識到自己和其他事物的存在並能改造他物,而其他生命則不能意識到自己的存在並只能適應環境。三是人類個體相對於其他人類個體生命的獨特性。每個個體的生命都是獨一無二的,每個人的生命無論從肉體到精神都有不同於其他生命的特殊性。大學生要學會理解人類及個體生命的獨特性,學會尊重和敬畏人類生命。如果大學生缺乏生命獨特觀,就會忽視人類生命存在的獨特價值,也就無法理解生命在展開和實現過程中的精彩,從而跌入抑鬱的深淵。
個體生命雖有其獨特性,但獨特性卻不是它的最主要的存在方式。“每一種生命都十分脆弱,當它的生存之境突變之時;每一種生命又可以是相當強大,那是它依存於和諧的生存之間。”所以生命在存在過程中具有極大的變異性。生命品質的高低取決於個體把自己的生命放在一個怎樣的位置。大學生怎樣才能不斷提高自己的生命品質?一方面要努力學習,形成合理的知識結構,不斷充實生命的內涵;另一方面要把自己的生命投入到社會中,通過社會實現生命的價值,不應該把自己的生命封閉在自我的狹小天地。生命只有融入社會,在生命的相互依存中才能變得強大。當生命從社會和他人那裡獲得支持的時候,就具備了提高生命品質、創造生命基礎的前提和基礎。
人類生命是一種超越的存在。生命超越觀有兩層含義:一是生命對物質世界的改造和超越。生命能夠通過實踐活動完成對客觀世界的改造,並創造出世界上沒有的東西,從而達到影響和改變客觀世界並滿足人類需要的目的。二是人類生命對自身的超越。生命從來就不滿足於自身存在的現狀,它會通過生命本身的實踐活動不斷超越生命存在的現實,提升生命存在的價值,以其超越性不斷更新生命存在的內容和方式。存在不是生命唯一的和主要的目的,超越才是生命的本質所在。大學生只有認識到生命是在不斷超越自身的過程中體現其真正的價值,才能體驗到生命存在的幸福感,也才能意識到社會對其生命存在的認同。
首先,每個人看待事物的角度不同,所以看到的東西也就不一樣,也就是說每個人的價值觀不一樣,價值觀是指個人對客觀事物(包括人、物、事)及對自己的行為結果的意義、作用、效果和重要性的總體評價,是對什麼是好的、是應該的總看法,是推動並指引一個人採取決定和行動的原則、標準,是個性心理結構的核心因素之一。它使人的行為帶有穩定的傾向性。價值觀是人用於區別好壞,分辨是非及其重要性的心理傾向體系。它反映人對客觀事物的是非及重要性的評價,人不同於動物,動物只能被動適應環境,人不僅能認識世界是什麼、怎麼樣和為什麼,而且還知道應該做什麼、選擇什麼,發現事物對自己的意義,設計自己,確定並實現奮鬥目標。這些都是由每個人的價值觀支配的。價值觀決定、調節、制約個性傾向中低層次的需要、動機、願望等,它是人的動機和行為模式的統帥。一旦確定則反過來影響調節人進一步的需求活動。
人的生命觀不能自發地形成,即使可以自發形成,也是不系統的和不完善的。因此,進行生命觀的教育就成為了培養大學生生命觀的最主要的途徑。那麼,應該採取什麼樣的途徑來培養大學生的生命觀呢?有學者認為,生命教育主要包括尊重生命、體驗生命和超越生命的教育。根據國外生命及生命觀教育的理論與實踐,結合生命觀的內容,培養大學生的生命觀至少應該關注以下幾個方面:
大學生生命觀教育首先是一個思想和觀念上的問題。在生命觀的問題上,中國人注重對外在的物質層面的追求。我們現在也還在宣傳人為了搶救或維護國家、集體和他人財產而犧牲生命的行為的合法性和正當性。當然,維護國家、集體和他人的財產不受侵犯是十分合法和道德的行為,問題是為此而犧牲生命的行為值不值得提倡。根據生命神聖和生命至上的原則,人的價值應該大於其他任何東西的價值,因此為物而犧牲生命的行為無疑違反了生命存在的基本原則,對此不應該加以提倡。培養生命觀,首先就要大學生轉變思想和觀念,把人而不是把物確定為社會的中心,充分意識到人的生命存在和發展的價值和意義。同時還要認識到生命價值的兩個層面:即存在價值和超越價值。存在價值是超越價值的基礎,超越價值是存在價值的深化和生命最本質的內涵,人只有在存在價值的基礎上才能最終實現超越價值。
一個正常的人類社會,應該是以人為中心,始終把人的發展放在第一位的社會;應該是尊重人的生命,給人的生命價值的實現提供廣闊發展空間的社會。培養和提高大學生的生命觀,就是要他們都來真正關注人的存在和人的生命,形成熱愛生命、尊重生命、敬畏生命的社會意識。大學生也生活在社會中,其意識的形成和發展都離不開社會的影響,只有在一個以重視生命為基礎條件的社會裡,人才能形成真正的科學的生命觀。
思想政治理論教育不僅應該成為大學生世界觀培養的重要途徑,也應該是培養大學生生命觀的重要途徑。結合國外生命觀教育的實踐,實施生命觀的理論教育應該從三個方面入手:一是以學校教育為主,在大學的思想政治理論課中增加有關生命意識觀的內容;二是開設生命觀教育方面的專門課程,讓大學生接受系統化、理論化的生命觀教育;三是可以充分利用電視、報紙等傳播媒介進行生命觀方面的理論教育。生命觀教育的實踐教育方面主要是要求大學生多接觸和了解社會,多參與到與生命活動有關的社會實踐中去,讓大學生充分體會人的存在的意義和人在改造社會中的偉大作用和現實價值,從而使大學生認識到生命存在的重要性,堅定他們珍惜生命、投身社會和實現自己生命價值的信心。
死亡觀教育是生命意識教育最明確、最重要的內容之一。其實生與死是一體兩面、不可分離的,死亡是依據生命而存在的,它是生命的一部分。德國死亡學家雲格爾曾經說過,誰想要避免死亡,誰就要首先消除自己的存在;誰忽視了死亡,誰就是對自己的生命不負責任。如果沒有死亡,生命就不是一個過程,其存在也就沒有任何的意義。死亡觀教育就是要求大學生正確認識和理解死亡,使他們意識到死亡是人的生命的終點,是完美生命的最終體現。死亡觀教育不是教大學生害怕和逃避死亡,而是使他們意識到人的生命的有限性,從而促使他們更加珍惜和熱愛生命,通過社會實踐實現有限生命的無限價值。
人的生命的有限性更顯出了生命的重要性,大學生只有具備了正確的生命觀,才能認識到生命存在的有限性和寶貴性,積極策劃自己有限的生命英國哲學家培根說過,人不能延長生命的長度,但卻可以拓展生命的寬度。大學生可以把自己的生命通過實踐融入社會存在和發展的進程之中,在社會存在與發展中實現生命存在的價值,實現人類不朽的夢想。生命觀教育可以使大學生明白這樣一個道理:生命的價值和意義就在於創造和提升人的生命品質,通過實踐去展現生命的精彩。
人類的一生,廣義的觀念來講,也許你這一輩子都不會探索得完或者發現得完;狹義的來講,下一分鐘你會發現生命的真諦也說不定。
在未知的或者已知的精彩領域,希望我們都會好好生活,因為人生的下一個轉折,誰也說不定,每一個人的世界觀不同,價值觀不同,自然生命觀也都各不相同,換句話說,我們人類就如同一個不知道從何地發出,也不知將要發向何方的電子郵件,但是當一切你都明白的時候,那個時候也許也不會有你個人的存在性了。
綜上,去創造和提升一個人的品質與價值比探尋所謂的生命觀更為重要。要以開心來面對事實。
人之生,氣之聚也;聚則為生,散則為死。
中醫對於生命的認識,其實也是中國文化對於生命的認識。中國傳統文化中雖然也有一些譬如女媧造人的神話傳說,但從根本上來講,中國的整體文化,包括中醫在內,沒有關於生命是神造的或者是神賦予的這樣一種觀念,而是認為生命來源於天地之氣。天地之元氣是生命的本源。
莊子就講過,“通天下一氣耳”。天下都是一種“氣”。“人之生,氣之聚也;聚則為生,散則為死”(《莊子·知北游》)。人的存在就是氣的集聚,氣聚就是生,氣散就是死。
所以,中國的整個思想體系中都認為生命就是“氣”的生成。具體來講,可以說是精氣和濁氣的結合,濁氣形成人的形體,精氣成為人們精神活動的來源。實際上,精氣在某種程度上,也是指一個人的生命力。因此精氣和濁氣二者缺一不可,要形神相結合,才會有一個生命體的產生和存在。
東漢時期著名的哲學家王充說:“天地合氣,物偶自生,猶夫婦合氣,子自生矣。”天地陰陽之氣相合,就產生了萬物。人也完全是一個自然的產物。
歷代的思想家、醫學家都強調氣的根本性,指出生命如果離開了氣,就會結束。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就講到:
民皆知愛其衣食,而不愛其天氣。天氣之於人,重於衣食。衣食盡,尚猶有閑,氣盡而立終。
人們都知道珍惜他們的衣服和食物,卻不愛“天氣”,這個“天氣”指的就是人秉承著的元氣。“天氣”對於人來講,比衣食要重要得多。衣服穿壞了,食物吃光了,這都沒有關係,可以想辦法再找。但氣如果盡了的話,那馬上就死了。所以氣對於生命來講是十分重要的。
中醫最重要的經典《黃帝內經》中也講到:“天覆地載,萬物悉備。莫貴於人,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認為人稟受了天地之氣而生,應當按照四時運行的規律生存。
中醫常常講先天、後天。人在出生之前,是秉承天地之氣而孕育,這時的氣對於這個人來講就是先天之氣。而生下來之後,又無時無刻不在呼吸,這就是後天之氣。所以人就有先天之氣跟後天之氣,而後天之氣又不斷地在補充先天之氣。中醫認為生命就是先天之氣和後天之氣的結合。氣盛,生命就旺盛;氣衰,生命就衰竭,如果氣盡的話,那麼這個人就死了。
所以,“氣”可以說是中醫理論的一個根本出發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