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察政務委員會

冀察政務委員會

冀察政務委員會,是1935年12月到1937年8月之間實際管理中國河北、察哈爾兩地的行政機關。名義上該機構歸屬中華民國國民政府,但是有很大的自治程度。

簡介


1935年,日本帝國主義策劃“華北五省自治”,企圖變華北為第二個“滿洲國”。通過《秦土協定》(日本語:どいはら?しんとくじゅんきょうてい)和《何梅協定》(日本語:うめづ?かおうきんきょうてい),日本實現了對冀察兩省的覬覦,對華北加緊侵略,勾結漢奸,偽造民意,派出所謂代表,向何應欽要求華北自治。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北平分會代理委員長何應欽因見華北形勢日日複雜,借故溜回南京,北平軍分會事務由辦公廳主任鮑文樾代為負責;行政院北平政務整理委員會委員長黃郛因與二十九軍的矛盾也離開北平;河北省主席及平津兩市市長都因《何梅協定》滿足日方無理要求而辭職。國民政府在華北的統治幾乎處於無政府狀態,而日本所策動的“華北自治”運動日漸猖獗。
國民政府在日本的逼迫下,下令改變華北的行政體制,11月26日取消軍事委員會北平分會和行政院北平政務整理委員會,12月18日成立冀察政務委員會。任命二十九軍軍長宋哲元為委員長。冀察政務委員會名義上隸屬南京,用人行政的權利則完全掌握在宋哲元等人的手中,算是一個半獨立狀態的政治組織。

機構設置


冀察政務委員會以宋哲元為委員長,委員十六人,設秘書、政務、財務三處,經濟、外交、建設、交通、法制五個委員會。成員包括宋哲元系、東北系、舊皖系、舊直系人物及平津士紳,宋與天津市長蕭振瀛、北平市長秦德純為核心,宋部師長張自忠任察哈爾省府主席,宋兼河北省政府主席。委員中還有親日分子王揖唐王克敏齊燮元、程克、張允榮、陳覺生、周作人、門致中、石敬亭和冷家驥等人。宋哲元在成立大會上 發表講話稱:"應本善鄰原則,力求邦交之親睦","自《塘沽協定》以來,冀察兩省與日本有特殊關係,為兩國利益計,為東亞和平計,尤應互維互助,實行真誠 親善。"這個委員會的成立,受到日本官方的歡迎。《冀察政務委員會暫行組織大綱》規定:"國民政府為處理河北省、察哈爾省、北平市、天津市政務便利起見,特設冀察政務委員會,綜理各該省市一切政務。"
冀察政務委員會
冀察政務委員會
?
冀察政務委員會在日本人眼裡是華北自治政權,在南京眼裡是地方政府,算是對日本和南京兩方面都有了一個交代。冀察政務委員會的成立后,平津衛戍司令部改組為冀察綏靖公署,由宋哲元兼任主任,原來的二十九軍軍長,仍由宋兼任。宋哲元一躍而成為華北首屈一指的實力人物,二十九軍隨即成為華北最大的地方武裝集團。二十九軍迅速擴充為5個師,共計48個團,還增編了騎兵師、保安部隊和獨立旅等,總兵力達10萬以上。
在冀察政務委員會存在的1年零7個月里,其性質有一個逐漸由親日向抗日轉變的過程。首先是華北人民和宋部廣大 官兵要求抗日,其次是宋哲元本人也不敢在國人面前承擔喪權的責任。因此,日本人想讓宋哲元和漢奸殷汝耕合作的意圖沒能得逞
冀察政務委員會是南京政府對日妥協的產物,也是華北事變后宋哲元利用蔣日矛盾見縫插針的結果。
1937年7月29日,北平淪陷。8月6日,日軍扶植了以江朝宗為首的漢奸傀儡政權,先建立“北平地方維護持會”,后改建為偽北平政府,江朝宗任市長。8月20日冀察政務委員會解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