噴氣式戰鬥機

靠噴管高速噴出氣流直接產生反作用推力的發動機

由噴氣式發動機推動飛行的戰鬥機區別於螺旋槳發動機推動飛行的戰鬥機,它的原理是空氣和煤油在燃燒室燃燒后所產生的大量高溫高壓氣體向後噴射的作用力與外部空氣形成反作用力,而推動飛機前進的。

研發起源


世界第一架噴氣式戰鬥機是由德國於1939年首先研製出的。安裝有德國的科學家馮·奧亨研製的噴氣發動機的He—178型飛機是世界上第一架噴氣式飛機。該機於1939年8月27日首次試飛-但是是實驗性的驗證機。最早投入批量生產並轉變被部隊的噴氣式戰鬥機是英國的‘流星“式戰鬥機和德國的梅塞施密特ME-262型戰鬥機。Me-262首次試飛在1942年7月18日,時速達850公里,這比當時所有活塞式戰鬥機要快得多。1943年11月,希特勒觀看了這種飛機表演后說: “我們總算有了可以用於閃電作戰的轟炸機了!”而堅決不同意將其作為戰鬥機使用-為此梅塞施密特不得不重新修改設計增加掛彈架。直到1944年秋天,Me—262才得以作為戰鬥機投入使用。儘管Me-262取得了輝煌的戰果,但它已不能挽回納粹德國的敗局了。
1949年7月27日,世界第一架噴氣式客機德哈維蘭彗星號在哈特菲爾德機場進行它的處女航,駕駛這架飛機的是上校試飛員約翰·康寧厄姆.

研發成功


P—59戰機
P—59戰機
採用活塞式發動機,靠螺旋槳產生的拉力來推動的飛機,在二次大戰爆發后不斷進行改進,但航速增長不大,最快每小時僅達750千米。1942年,德國人和美國人分別研製出了首架噴氣式殲擊機。7月27日,德國試飛了一架“梅塞施密特”—262型噴氣式戰鬥機;10月2日,美國也試飛了一架P—59型噴氣式戰鬥機。德國首先研製並試飛成功的“梅塞施密特”—262戰鬥機成為世界上第一架實用性質的噴氣式戰鬥機

機種特點


噴氣式發動機和螺旋槳發動機不同,機身後部留有噴口。噴氣式發動機可獲得較高的推重比,使飛機獲得較高的飛機速度、高度和機動性能。戰爭後期德國和英國的噴氣式殲擊機開始用於作戰。戰場上的士兵用驚異的眼光看著這種沒有螺旋槳速度卻極快的戰機在空中廝殺。噴氣式飛機突破了活塞式飛機性能的極限,使戰機進入了另一個嶄新的時代。到1949年,有些國家已擁有相當數量的噴氣式飛機。著名的噴氣式殲擊機有蘇聯的米格—15、美國的F—80和英國的“吸血鬼”;噴氣式轟炸機有蘇聯的伊爾—28和英國的“坎培拉”等。
大部分噴氣式戰鬥機的機翼為後掠翼-為了躲避激波造成的阻力,因此很多噴氣式戰鬥機速度都極快。

發動機


噴氣發動機

噴氣式戰鬥機採用噴氣發動機。噴氣發動機是靠噴管高速噴出氣流直接產生反作用推力的發動機。廣泛用作飛行器的動力裝置。燃料和氧化劑在發動機的燃燒室內起化學反應而釋放熱能,然後熱能在噴管中轉化為調整氣流的功能。噴氣發動機和螺旋槳發動機不同,它是靠空氣和煤油燃燒后所產生的大量高溫高壓氣體,向後噴射而推動飛機前進的。所以一般在機身前面和側面都開有專門的進氣口,機身後部或中部留有噴管。

機翼類型


后掠翼

大部分噴氣式戰鬥機的機翼為後掠翼,為了躲避激波造成的阻力。因此很多噴氣式戰鬥機速度都極快。

平直翼

平直翼是指無明顯後掠角的機翼。一般指後掠角小於20度、平面形狀呈矩形、梯形或半橢圓形的機翼,如F-16。

前掠翼

與后掠翼相反,前掠翼這種機翼的外形特點是,其前緣和后緣均向前掠,即掠角為銳角。如蘇-47戰鬥機

變后掠翼

機翼後掠角在飛行中可以改變的機翼稱之為變后掠翼,如F-14

代表式戰鬥機


20世紀40年代-20世紀60年代ME-262、米格15、米格-17、雅克-28、蘇-11
20世紀60年代-21世紀20年代蘇-27、F-22、F-35、殲-10、殲-20、T-50

戰鬥機划代


噴氣式戰鬥機的發展代次實際上是人為的一種劃分,其中並沒有一個特別嚴格的界限。

第一代

第一代噴氣式戰鬥機是初步實現了超音速飛行、和噴氣式發動機的真正應用。在速度上是螺旋槳飛機難以比擬的。

第二代

第二代噴氣式戰鬥機將速度進一步提高,提出了高空高速的概念。而實際上第二代戰鬥機多為截擊機,主要針對的作戰目標實際上是對方的轟炸機。

第三代

第三代噴氣式戰鬥機顯著的概念就是能量理論,將空戰過程中動力和能量的轉換作為了一個要點。

第四代和第五代

說到第四代和第五代噴氣式戰鬥機,實際上是有著相互的傳承關係的。在不斷地對空戰本質的探索過程中,噴氣式戰鬥機逐漸出現了真正的多用途(四代)和高生存性(五代)。

第六代

第六代噴氣式戰鬥機是主要解決來襲導彈的威脅,激光技術的不斷完善使第六代戰鬥機具有擊落敵方空空導彈的能力。第六代噴氣式戰鬥機還在研發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