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城

少數民族政權高句麗王朝都城

漢元帝建昭二年(公元前37年)我國地方少數民族政權首領朱蒙在西漢玄菟郡轄地內建立了地方政權 , 號高句麗。初期都城為紇升骨城(今遼寧桓仁縣五女山城),西漢元始三年(公元3 年)高句麗遷都國內城(今集安市), 同時築尉那岩城 ( 后稱丸都 ) 。至北魏始光四年 ( 公元 427 年 ) 移都平壤前的425年間 , 國內城一直是高句麗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

地理位置


國內城
國內城
國內城位於吉林省集安市,地處鴨綠江中游右岸的通溝平原上。北有禹山,東有龍山,西有七星山,是東北亞地區中世紀時代城址中為數不多的地表保存有石築城牆的平原城類型的都城址,保存下來的城牆依然堅實牢固而又不失美觀莊嚴,都城風範猶存。

結構特徵


考古發掘證實,高句麗遷都國內城之前,這裡已有戰國末至西漢初的土築城垣,應是漢代玄菟郡轄下的一座城邑。現有石質城垣是高句麗遷都後於公元 3 世紀所建。國內城略呈方形,方向為155度,東牆長 514 米,西牆長 699 米,南牆長 749 米,北牆長 779 米。周長 2741 米。內外兩壁全部以長方形石或方形石條壘砌。下部砌成階梯形,逐層內收。每隔一定距離構築馬面,四角設有角樓,以提高防禦能力。由於年代久遠,幾經維修,部分城牆已失去本來面貌。現存城垣寬7~10米,最高處 3~4 米原有城門 6 處。南北各一處,東西各兩處。民國 10 年重修三座門 : 東曰“輯文門”,西曰“安武門”,南曰“襟江門”。此後,其餘三座門全被封堵。

城牆特點


我們見到的城牆,大體有三種構築方式。
第一種採用修琢工整的長方形或方形石材,大小相近,適中,壘築嚴謹,橫行平直,縫隙均勻,石面略向外凸出。直觀整齊舒服,這是高句麗時期保留下來的牆段。
第二種的石條大體上呈方形和長方形,大小規格不同,雖經修琢,橫行排列不平齊,縫隙中有小石塊填補,較前一種欠整齊規則。這是後來維修的部分。
第三種用自然石塊壘砌,未經修琢,石塊及不規則,橫豎無行列可言,這是民國年間修補的。1947年,民國時期修築的城牆大多毀於戰火。

世界遺產


由於年代久遠,城內沒有保留下來高句麗時期的地上建築。在配合城市改造建設中做過一些考古發掘,得知國內城地下確保存有相當數量的高句麗遺存。結合調查情況推測,宮殿地位於今市政府、檢察院附近,西南方有寺廟一類建築,曾出土過大量瓦礫、和陶片完整的鎏金銅佛。城東及城北,出土成排的礎石、磚瓦等建築遺跡、遺物,還出土過鎏金箭頭、白玉耳杯、陶罐、陶壺、陶臼等珍貴文物,應為貴族居住址或官署。
高句麗遷都后,國內城作為“別都”,列高句麗三京之一。仍不失其重要地位。唐代,國內城為安東都護府之哥勿州駐地。後為渤海西京所轄的桓州,遼代仍為桓州。清光緒二十八年(公元 1902 年),輯安(今集安)建治后,以國內城為中心形成了集安近現代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2001年06月25日,作為漢至魏晉時期古建築,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與丸都山城合併(名稱:丸都山城與國內城)。
2004年7月,丸都山城與國內城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