褐喉沙燕

雀形目燕科動物

褐喉沙燕(學名:Riparia paludicola)也叫棕沙燕,為燕科燕屬的鳥類,體長約12厘米。喙短而寬扁,基部寬大,呈倒三角形,上喙近先端有一缺刻;口裂極深,嘴須不發達。翅狹長而尖,腳短而細弱,趾三前一后。尾略分叉,與岩燕的區別在尾端無白色斑點,與崖沙燕的區別在喉及胸淺灰褐色,無深色胸帶。分佈於非洲、南亞、東南亞、菲律賓、中國西南及台灣。群棲性,生活於沼澤尤其是有沙灘的河流。營巢於河岸洞穴。

正文


外形特徵
褐喉沙燕為常見燕科鳥類中個體最小的燕子之一,體長約10-12厘米,是體和頭頸兩側灰褐色具光澤。頭頂較暗呈暗褐色。腰和尾上覆羽較淺淡,呈
褐喉沙燕
褐喉沙燕
淺灰褐色。翅暗灰褐色,尾黑褐色,上身背麵灰褐色,下身胸、頸乳白色,尾部魚尾狀,略分叉,分叉不深。與岩燕的區別在尾端無白色斑點,與崖沙燕的區別在喉及胸淺灰褐色,無深色胸帶。虹膜褐色;嘴黑色;腳黑色。大小量度:體重♂ 7-8 g,♀ 7g;體長♂100 -112 mm,♀114 mm;嘴峰♂ 4-5 mm,♀4.5 mm;翅♂82 -97 mm,♀82mm;尾♂40-43 mm,♀40 mm;跗蹠♂8 -9 mm,♀8.5 mm。(註:雄性——♂;雌性——♀)
褐喉沙燕
褐喉沙燕

分佈範圍


分佈於歐亞大陸及非洲北部,包括整個歐洲、北回歸線以北的非洲地區、阿拉伯半島以及喜馬拉雅山-橫斷山脈岷山-秦嶺-淮河以北的亞洲地區。非洲中南部地區,包括阿拉伯半島的南部、撒哈拉沙漠(北回歸線)以南的整個非洲大陸。印度洋,包括馬達加斯加群島及其附近島嶼。印度次大陸及中國的西南地區,包括印度、孟加拉、不丹、錫金、尼泊爾、巴基斯擔、斯里蘭卡、馬爾地夫以及中國西藏的東南部地區等。中南半島和中國的東南沿海地區,包括緬甸、越南、寮國、柬埔寨、泰國以及中國的東南沿海地區、香港、海南島。太平洋諸島嶼,包括中國的台灣省、東沙群島、西沙群島、中沙群島、南沙群島以及菲律賓、汶萊、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度尼西亞的蘇門答臘爪哇島以及巴布亞新幾內。
褐喉沙燕(分布圖)
褐喉沙燕(分布圖)

生活習性


群棲性,生活於沼澤尤其是有沙灘的河流。營巢於河岸洞穴。地方性常見於高至海拔1000米。中華亞種(學名:Riparia paludicola chinensis)於雲南南部及台灣的熱帶地區。常成群出現在河床和池塘上空,在台灣的四草、七股的漁塭可固定看到它們的蹤跡,漁塭邊的土堤正是褐喉沙燕築巢的地方,同時以漁塭旁的昆蟲為食,特別是蜂、蟻、白蟻、甲蟲等膜翅目、等翅目鞘翅目直翅目的昆蟲較常見。叫聲為細弱的喘息聲tschree。
褐喉沙燕
褐喉沙燕

生長繁殖


築巢多在河岸沙岩上。繁殖期為4至6月,亦有10至11月。每年可繁殖2次,集群繁殖,每窩產卵2-4枚,卵純白色,大小為14.5-18.3mm×11.2-12.7mm。通常卵產齊后才孵卵,孵化期約17天,在巢期26-28天。
褐喉沙燕
褐喉沙燕
亞種分化
1.褐喉沙燕摩洛哥亞種(學名:Riparia paludicola mauritanica)分佈於摩洛哥西部。
2.褐喉沙燕蘇丹亞種(學名:Riparia paludicola minor )分佈於塞內甘比亞東部,蘇丹和衣索比亞西部
3.褐喉沙燕衣索比亞亞種(學名:Riparia paludicola schoensis)分佈於衣索比亞高地。
4.褐喉沙燕奈及利亞亞種(學名:Riparia paludicola newtoni)分佈於奈及利亞東南部和喀麥隆相鄰的西部。
5.褐喉沙燕非洲亞種(學名:Riparia paludicola ducis)分佈於剛果,烏干達,肯亞,蒲隆地和坦尚尼亞。
6.褐喉沙燕南非亞種(學名:Riparia paludicola paludicola)分佈於安哥拉,尚比亞,坦尚尼亞和馬拉維和南非。
7.褐喉沙燕馬達加斯加亞種(學名:Riparia paludicola cowani)分佈於馬達加斯加東部。
8.褐喉沙燕中華亞種(學名:Riparia paludicola chinensis)分佈於塔吉克,阿富汗,巴基斯坦,緬甸,印度,中國和印度支那。
9.褐喉沙燕菲律賓(學名:Riparia paludicola tantilla)分佈於菲律賓北部,包括呂宋島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ver 3.1:2009年鳥類紅色名錄。
列入中國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