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嬪
三嬪
古人把為皇帝提供性服務的制度叫做嬪御制度。把嬪御所居之處叫做六宮。皇后是皇帝的正妻,位居中宮、並統率六宮,皇后便是六宮之長。嬪御制度和六宮制度是同一個意義。
三夫人視三公,三嬪視三卿。嬪三員。掌教四德,視正三品。
在中國,談到皇帝們的婚姻時,有一句話廣為流傳,那就是“三宮六院七十二嬪妃”,蘇童的中篇小說《妻妾成群》發表以後,人們更是由此及彼地想到皇帝們都是妻妾成群的,千古無一例外,持有這種觀點的人,於不知不覺中又步入了一個誤區——
從上古到清末,中國一直是一個一夫多妻與一夫一妻并行的社會,這種現象甚至到了民國時代仍沒有多大改變。
一夫多妻的始作俑者是誰,現在已經不可考,但皇帝是其最大的受益者,這一點恐怕已經成為一個不爭的事實。
從這一不可爭辯的事實出發,有人進而推論出每個皇帝都有數不清的妻妾,換言之,至少是“三宮六院七十二嬪妃”。事實情況果真如此嗎?
要分辨皇帝有沒有“三宮六院七十二嬪妃”,首先就要弄明白“三宮”、“六院”及“七十二嬪妃”的確切含義。
何謂“三宮”?
三宮,其意本來是指古代諸侯夫人的宮,《穀梁傳·桓公十四年》有“甸粟而納之三宮”的記載,范寧注曰:“三宮,三夫人也。”楊士勛疏曰:“禮,王后六宮,諸侯夫人三宮也;故知三宮是三夫人宮也。”
從上面這段話中我們可以看出,“三宮”指的是諸侯夫人(頂多是個王后),而不是皇帝的妻子。
“六院”疑是從“六宮”演義而來。“六宮”,本義是指古代皇后的寢宮,後來代指皇后或皇帝的其他妻子。《周禮·天官·內宰》中有“以陰禮教六宮”的記載,鄭玄解釋說,皇后寢宮有六,其中一正寢,五燕寢,合起來即六宮。唐人白居易《長恨歌》中“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後漢書·馬皇后紀》:“后辭曰:‘此繒特宜染色,故用之耳。’六宮莫不嘆息。”這兩個“六宮”都是用的引申義。
“七十二嬪妃”來歷不詳,或許是從“三”的倍數而來,或許純是言成數以表其多。
“三宮六院七十二嬪妃”顯然是個杜撰的名詞。那麼,正確的說法是什麼呢?
翻一下《二十五史》,任何一個朝代的“后妃傳”之前都會有一段大同小異的概述。
我們不妨摘引一段:
古者天子娶后,三國來媵,皆有娣姪,凡十二女;諸侯一娶九女,所以正嫡妾、廣繼嗣、息妒忌、防淫慝、塞禍亂也。后亡,則媵為繼室,各以其敘。無三媵,則娣侄繼室,亦各以其敘。繼室者,治其內政不敢正其位號,禮廟無兩袝,不並尊也。魯成風始兩袝,宋國三媵,齊管氏三歸,《春秋》皆譏之。《周禮》內宰,其屬則內小臣、閽人、寺人次之,九嬪、世婦、女御、女祝、女史、典婦功、典絲、司服又次之。《昏議》稱“后立六宮、三夫人、九嬪、二十七世婦、八十一御妻”,不與《春秋》、《周禮》合。後世因仍其說,後宮遂至數千。(《金史·后妃傳》)
從這段話中我們可以看出,皇帝的妻子其正式的稱呼應當是:“六宮、三夫人、九嬪、二十七世婦、八十一御妻”。
魏太祖建國,皇后之下分后妃五等:夫人、昭儀、婕妤、容華、美人。文帝增五等:貴嬪、淑媛、修容、順成、良人。明帝增淑妃、昭華、修儀三等。除順成。太和時,明帝詔復夫人之制,位在淑妃之上,夫人以下爵凡12等;貴嬪,夫人位次皇后,爵無所視;淑妃位同相國,爵比諸侯王;淑媛位同御史大夫,爵比縣令;昭儀比縣侯;昭華比鄉侯;修容比亭侯;修儀比關內侯;婕妤視中二千石;容華視真二千石;美人視比二千石;良人視千石。
晉設三夫人:
貴嬪、夫人、貴人;九嬪:淑妃、淑媛、淑儀、修華、修容、修儀、婕妤、容華、充華。另有美人、才人、中才人。
北朝承魏晉制度,略有增損。“道武追尊祖妣,皆從帝謚為皇后。始立中宮。余皆或稱夫人,多少無限,然皆有品次。太武稍增左右昭儀及貴人、淑房等。後庭漸多矣。又魏故事,將立皇后,必令乎鑄金人,以成者為吉,又則不得古也。”
左右昭儀視大司馬,三夫人視三公,三嬪視三卿,六嬪視六卿,世婦視中大夫,御女視元士。後來又置女職,以典內事:內司視尚書令、仆;作司、太監、女侍中三宮視二品;監、女尚書、美人、女史、女賢人、女書史、書女、小書女五宮視三品;中才人、供人、中使、女生才人、恭使宮人視四品;表衣、女酒、女饗、女食、奚官女奴視五品。
南朝齊高帝建元元年,有司奏置貴嬪、夫人、貴人為三夫人;修華、修儀、修容、淑妃、淑媛、淑儀、婕妤、容華、充華為九嬪;美人、中才人、才人為散職。三年,太子宮置內職,良綈比開國侯;保林比五等侯;才人比駙馬都尉。
南朝梁、陳以貴妃、貴嬪、貴姬為三夫人;淑媛、淑儀、淑容、昭華、昭儀、昭容、修華、修儀、修容為九嬪;婕妤、容華、充華、承微、列榮為五職;美人、才人、良人為三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