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西山

呂梁山中段東坡或東麓的泛稱

呂梁山脈中部東麓的邊山地區,北迄汾河冽石口,南至天龍山柳子峪,史稱太原西山。太原西山是太原20萬年人類活動史、5000年文明史和2500多年建城史的見證。千百年來,太原西山像太原的脊樑,與汾水山水相攜,載負著太原不同時期的文明,與太原的人民同呼吸、共命運,為太原深厚歷史文化底蘊的產生、發展,提供了堅實的舞台。

地名釋義


從嚴格的地名意義上講,太原西山,不是一個山脈的名稱,也不是一座山峰的名稱,它是地處太原西部山脈——呂梁山中段東坡或東麓的泛稱。在中國山脈的詞典里,應該是找不到“太原西山”這個名稱的。因為,就“太原西山”的名稱結構上講,太原是行政區劃名,西山是屬於太原境內西部山脈的泛稱,太原和西山的組合,是約定俗成的方位山區名。從這個角度論,太原西山之名的產生,是生存在這片土地上的太原人在生活中為指向方便、使用方便而產生的形態方位名,屬於俗名,而不是學名。
徠從史籍上看,太原西山,最早似見載於《北史·幼主恆紀》。是《紀》載:“恆父、後主高緯,鑿晉陽西山為大佛像、一夜燃油萬盆,光照宮內。”意思是:北齊最後一位皇帝幼主高恆的父親,後主高緯在位時,鑿晉陽西山摩崖大佛像,工程浩大,晝夜不止,一夜燃油達萬盆,油燈之光亮,竟然照亮了十餘裡外晉陽城中的晉陽宮。
太原西山之名,最晚產生於1500年前的北齊王朝,當時叫“晉陽西山”,是與“西山大佛”同時或稍早問世的。晉陽西山這個泛稱的山名,叫了多少年,不好妄斷,但晉陽是古城名、古縣名,歷史上曾與太原之名相互代用,此即彼,彼即此。
以此來看,晉陽西山即太原西山,太原西山即晉陽西山,乃不言自明之事。隨歷史的推移,晉陽西山之稱,漸漸淡出人們的記憶,太原西山的名謂日漸突出,直至取而代之,個中或許與晉陽城之毀滅,太原城之創建,政治中心北上,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
金元文豪元好問,當時的太原秀容(今忻州)人,在登臨太原西山時,看到莽莽南去的山勢,有感而發,寫下歌吟太原西山的詩句“水上西山如掛屏,鬱郁蒼蒼三十里。”
何為之“屏”?《詩經·小雅·桑扈》曰:“君子樂胥,萬邦之屏。”《毛傳》:“屏者,蔽也。”鄭玄解釋這句詩意為:“王者之德,則能為天下蔽捍四表患難矣。”通俗地講,就是屏障、擋蔽之物。在文人元好問的筆下,太原西山是太原府西美妙的掛屏。但還有一句可能是出自武人的詩句,以“山形高下遠相吞”來形容太原西山的雄壯氣勢,把它比做太原的西部屏障。
大佛也罷、畫屏也罷、障屏也罷,太原西山,就是古今太原郡、太原路、太原府、太原市的西部邊山地區,它涵蓋西起呂梁山脈中段東麓,太原行政區所轄的西部邊山,東至汾河中游太原境內之西的河谷平原,這就是太原西山的範疇。
由於歷史時期的太原疆域,盈縮多變,時大時小,誠如前文所述太原西山不是具體山脈、山峰的專用名,所以歷史各時期的太原西山,至到不同,廣狹有別,從地名學的泛稱概念去理解就可以了。需要明白的是,汾河在太原盆地北段,雖穿行於太行、呂梁間,但一直延著太原西山的地絡南行,彷彿為太原西山劃出了它所屬的東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