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科舉制度研究

清代科舉制度研究

清代科舉制度研究:作者:王德昭,一、並言與史料舉隅二、明清制度的遞嬗三、清代的科舉入仕與政府四、科舉制度下的教育五、科舉制度下的民風與士習六、新形勢 新教育 與科舉的廢止

內容簡介


本書論究有清一代之科舉制度,其由來、其與政治社會之關係、其對於教育與民風士習之影響及其因清季時勢變化而不得不歸於廢止之經過,與乎近代新教育制度之萌興等。

目錄


一、並言與史料舉隅
二、明清制度的遞嬗
三、清代的科舉入仕與政府
四、科舉制度下的教育
五、科舉制度下的民風與士習
六、新形勢 新教育 與科舉的廢止
後記
補記
圖片
索引

作者簡介


王德昭(1914—1982),筆名丁主,嘉興石佛寺人。幼年家境貧寒,在私塾讀古文,插班入小學五年級,畢業後去布店當學徒。1930年夏,以自學初中同等學歷考入浙江省立民眾教育實驗學校師範科。畢業后,由師友親屬資助,去北京入中法大學化學系肄業一年,然後考入北京大學歷史系。求學期間,以寫稿和翻譯文章維持生活。1935年,參加一二·九運動,被當局拘捕。抗日戰爭爆發后,於1937年3月返回嘉興,參加抗敵後援會工作。后聞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以及南開大學合組臨時大學,在湖南長沙開課,即自嘉興輾轉至長沙就讀,並任《觀察日報》主筆。不久,又由長沙步行至雲南昆明西南聯合大學,完成大學學業。畢業后,曾在貴州任中學教員兩年。1940年秋,至重慶《益世報》任國際版編輯。后又至抗日戰爭前線河南葉縣,在湯恩伯軍中任總部機要秘書,兼任三一出版社社長,並主辦《中華日報》。1942年春,應國立貴州大學之聘,任歷史系教授。1947年,應台灣師範大學之聘,任史地學系教授。1955年赴美國哈佛大學研究院深造,以一年時間獲碩士學位。1957年回台灣師範大學任教。1962年,應新加坡南洋大學之聘,任歷史系教授,半年後升任系主任,后又任文學院院長及校務行政委員等職。1966年秋,應香港中文大學新亞書院之聘,任歷史系教授。1972年任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主任,兼中國文化研究所副主任。並曾兼任中文大學文學院院長,主編《香港中文大學學報》、《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1977年退休后,仍在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擔任高級研究員,指導研究生攻讀高級學位及撰寫論文。1980年夏,應南開大學之邀參加明清史討論會;次年秋,又再度來北京參加辛亥革命70周年紀念會和學術討論會。王德昭勤於研讀和著述,對中西歷史、中西交通史都具有精深獨到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