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寶寺鎮

四川省南充市嘉陵區下轄鎮

七寶寺鎮位於南充市嘉陵區西北部,距嘉陵區政府51公里,地勢東低西高,屬中皇地帶。西溪河從西北部流入,東南部流出,貫穿全境。幅員面積44平方公里,下轄百虎溝、七寶寺、何家祠、大石壩、百富井、道床、大茅坪、如來庵、瓜子溝、王家嘴、龍祥社區、梁家溝、觀音堂、五通堂、九棟碑、安樂院、新廟子、店子溝、大樓溝、宮子嶺、碑埡溝,大堰坎等行政村和居委會。

2019年10月29日,四川省人民政府關於同意南充市調整高坪區等7縣(市、區)部分鄉鎮(街道)行政區劃的批複(川府民政〔2019〕7號):撤銷龍泉鎮,將其所屬行政區域劃歸七寶寺鎮管轄,七寶寺鎮人民政府駐感恩街1號。

2020年末,常住人口為7992人。

行政區劃


七寶寺鎮下轄村:
白虎溝村七寶寺村何家祠村大石壩村百富井村石道床村大茅坪村如來庵村瓜子溝村王家嘴村

文化


教育

現有初中教學班3個,師生300多人.學校自1742年辦學.至今260多年歷史,是南充市辦學歷史最悠久的學校.
1742年,本地進士王灝晚年回鄉捐資建造房屋開創南池書院,直至1912年1912年,本地廩生何淦侯先生率鄰里人,前往七寶寺打菩薩,破除封建迷信,后又逐走和尚,提取廟產,收復管理全部園林,創辦了七寶寺高級小學(即原金寶鄉高級小學)。
1948年,由社會名流和賢達羅克正、何伯庄、李詢芻等,又發起創辦了私立南池中學,他們克服重重困難,盡最大努力維持了一年多時間,直到新中國成立。

旅遊


七寶寺鎮 2張
七寶寺鎮
在這裡,風光如畫的西河劃了一個S型的大彎,藏珠山便有了三面環水,一面臨崖的雄奇。在山水相依,樹木蔥鬱的幽雅環境之中,有一大片明清建築雄踞林木深處,一座始建於明朝的牌坊聳立在長長的石階盡頭。
七寶寺由牌坊山門、前殿、大殿、文昌樓、奎星樓、南池書院以及廊廡組成,隨山勢而起伏,為四合院式殿堂,佔地面積約3000平方米。
七寶寺是一個有深厚歷史底蘊的地方,在明代已是南充勝跡。明世宗嘉靖二十二年(1534年),楊瞻任四川按察使,巡視川北,常住順慶、保寧兩府。他喜歡遊歷,一天,他來到藏珠山,看見七寶寺殿閣朽敗,於是責令住持重新修繕,以保存古迹。他見山腳下的南池橋瀕臨倒塌,非常憂慮,便對南充知縣王信之說道:“此橋為南充、西充蓬溪三縣之要道,倘橋壞而傷民,知縣之過也。”王信之深感慚愧,立即撥款重新修建,楊瞻將此
橋命名為果南橋。百姓感其恩德,稱為“楊公橋”。此橋21孔,全長54米,宛如彩虹,橫跨兩岸,數百年來,至今尚存。
七寶寺原有7重大殿,但今天尚保存完好的有5重,雖然分別修建於明清各個時期,但卻都是依山而築,巧妙勾連,互為呼應,渾然一體。
七寶寺共有五棟廟堂,雖然分別修建於明清各個時期,但卻都是依山而築,巧妙勾連,互為呼應,渾然一體。第一棟是山門,建於明代,穿斗式木結構建築,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培修,至今懸掛著當年“七寶莊嚴”的匾額。第二棟為前殿,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修,本結構穿斗式屋架,懸山式屋頂,其下方懸岩上,尚存西漢時期的古墓穴。第三棟為大殿,也是如今的禮堂,兩側有數十間禪房,是整個建築的主體。大殿於明正德十三年(1518年)重修,木結構抬梁式屋架,單檐歇山式屋頂。第四棟為文昌宮(又名魁星樓),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修,木結構穿斗式樓房建築。第五棟為南池書院,建於清乾
楊公橋
楊公橋
隆十九年(1754年),是依山而建的兩層樓房。所有這些房屋,都保持了明清兩代的建築式樣和風格,是目前南充市內少有的古建築群落。
在佛家的經典中,金、銀、硨磲瑪瑙琥珀、琉璃、珊瑚為七寶。藏珠山上七寶寺的得名,應該是因為它珍藏了這些寶貝。如今的七寶寺中,早已不見這些寶貝的蹤跡,但想,這座集革命搖籃、育才熱土、旅遊勝地於一體的去處,其七寶,是應該賦予新的內涵了吧!

人口


2020年末,常住人口為7992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