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莊村

福建省漳州市漳浦縣官潯鎮康莊村

康莊村是福建漳州漳浦縣官潯鎮下轄的一個行政村,位於官潯鎮西部,東鄰趙厝村,南鄰春建村,西鄰省爐村,北隔南溪與龍海市東泗鄉漸山村相望。小南溪流經村東,大南溪流經村西,康莊村處於河流沖積成的洲地和淤積的舊河道上,屬山下低洼地帶,易受澇災,以橫口墟、田中央、店仔街3自然村為最,人民政府於20世紀80年代協助村民,先後移建新村于山下公路邊和錦坑,只有地勢略高一些的橫口大社仍在原處。

政區沿革


康莊村在橫山之下,故舊名橫口,雅稱衡山,清順治年間設橫口保,康熙三十九(1760年)與橫內保(長橋、溪仔一帶)合併為橫內口保。民國23年設橫口保,屬於第四區(又稱北區)橫口聯保,民國29年,撤銷“區”一級,橫口聯保與長橋聯保合併為長橫鄉,民國33年橫口保改名康莊保,長橫鄉改名長橋鄉。新中國初期,於1952年成立屬於第三區的橫口鄉,1956年,第三區改稱官潯區,橫口鄉改名康莊鄉。1958年9月,屬長橋公社的康莊大隊,1985年5月屬官潯公社,即官潯鎮康莊村的前身。管轄橫口大社、橫口墟、田中央、店仔街4個自然村。全村有720戶,3056人,分佈於如下4社(自然村):橫口大社,517戶,2206人。
橫口墟社(1981年“9?22”受特大洪災,房屋倒塌或破損,村民遷移山下公路邊建新村)130戶,500人。
田中央社(1984年“9?1”受特大洪災,房屋倒塌或破損,村民移居錦坑建新村,名錦泰新村,現有30戶,180人。
店仔街(與田中央社同時以同樣原因遷建新村於橫口村旁)43戶,170人。

姓氏源流


橫口為沈、王兩姓聚居地。橫口沈姓之祖為唐“開漳聖王”部將沈世紀第24世孫沈元興,於宋代居漳浦縣北門西巷后厝,生三子:景實、景秀、景善。宋末戰亂,景實、景秀流移他鄉,下落不明,景善避亂於大瑁山下蔡坑(今屬赤嶺鄉前園村),入贅進士蔡逢甲為婿,生一子積善(謚號),入贅橫口傅德坤為婿,後裔曾繁盛一時,聚居地稱沈厝。現橫口沈姓不多,祖祠尚存,並有沈厝埕、沈厝潭、沈厝寨等地名。王姓為五代閩王王審知第四子王延政後裔。延政曾據建州稱帝,國號殷,投降南唐后,受封皤陽王,遷往金陵(今南京),宋太祖趙匡胤封給太師之銜,聽他自便回閩,延政以其長子曾任漳州刺史而定居漳州。其長子繼成之曾孫(宗讓之孫,坦之子)萬安遷居漳浦,傳裔十五都(今屬深土鎮),其孫德麟(謚余)開基橫口,在康莊各社傳下眾多後裔,分傳於附近的省爐、西邊、縣城王厝內、舊鎮秦溪、綏安鎮英山、盤陀官陂、赤嶺山平、彭林、雲霄竹塔、南靖金山水美、台灣桃園大溪等處。康莊還有葉、陳、林、李、何、趙、許等姓,為後來者。

經濟狀況及基本設施


全村有耕地2305畝,其中水田2150畝,農地155畝,並有大片山地。1970年建一座石陂攔赤嶺溪(小南溪橫口橋下一段稱赤嶺溪),引水灌溉“橫口大洋”稻田1500多畝。“橫口大洋”在“大南溪”之濱,常受洪水災害,從前已在南溪岸邊建一條防洪堤(俗稱杜圍),多次決口,屢修屢崩,解放后多次加固。農產品有稻穀、番薯、甘蔗、荔枝、柑桔等。外出打工者約800人。2000年進行電網改造,用電照明普及。家庭電視和電話已普及,並有手機700多部。90%家庭有摩托車。村辦自來水廠。解放前已有國民學校(初小),解放后辦完全小學,兩次集資建新校舍。建築面積1650平方米,現設小學12個班級,附設初中6個班級,共有學生500多人,教職員工33人。解放以來有87人考上中師、中專及重點高中,有30人考上大專大學。

古迹及風俗


橫口城,明代建,繞村一周,今城牆殘存。橫口“開漳聖王”廟歷史悠久,農曆二月十五日王公壽誕。廟前有“大士爺”廟,祀“無主孤魂”,每年七月二十三日為“普渡”日。長和宮,在橫口墟,祀“玄天上帝”,農曆三月初三日慶壽誕。世祀堂,為橫口王氏二宗宗祠,嘉靖年間七世祖曲靖府同知王會所建。從前,每年元宵節舉行燈會,演戲,新婚者辦“燈桌”。祠於1981年倒塌,1983年重建,現闢為老年人協會活動場所。橫口大社、店仔街、田中央、新村各有古榕一株。

古代人物


王 會,明嘉靖十三年舉人,官曲靖府同知。
王志逵,明萬曆二十八年舉人,官紹興府通判,雲南白鹽井提舉。
王志遠,明萬曆十七年進士,官四川布政使。
王志道,明萬曆四十一年進士,官左副都御史。
沈汝梁,明萬曆二年進士,官南京廣西道御史。
沈兆甲,明天啟二年進士,官香河知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