縛婁國

縛婁國

縛婁國,是春秋時期位於廣東境內的一個小國家。相傳為羅氏所建,公元前337年後消失。據史料記載:“縛婁古國”始於春秋時期,位於漢地的廣東東江流域內,管轄地域包括今惠州、博羅、東莞、深圳一帶。而先秦時期,廣東地區屬南越。

1985年博羅公庄鎮出土七件完好相當於中原春秋時期的青銅器和編鐘;1996年,龍溪鎮銀崗村發現先秦時期的陶片,發掘出廣東最大的先秦時期的龍窯窯址;2000年在博羅縣羅陽鎮挖掘的春秋墓葬群里出土了包括青銅鼎、編鐘等在內的大批精美陶器、瓷器、銅器、玉器、水晶文物等,這些不僅證實了嶺南在先秦以前並非“瘴癘之地”,改寫了整個嶺南的文明史,嶺南文明史得以上溯至3000年前。惠州博羅橫嶺山遺址發掘也成為2000年中國十大考古發現之一。

遺址發掘


2000年由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組織搶救性發掘,在惠州博羅橫嶺山上發現並清理出300多座春秋、戰國古墓群,當年獲評全國十大考古之一。當時博羅縣計劃規劃建設“縛婁古國文化大觀園”,恢復古墓群被納入規劃範疇。該項目用地包括橫嶺山遺址在內,規劃複製部分具有代表性的多座古墓遺址。
陶器
陶器
這些出土的古墓對古國文化的研究非常重要,在氣候潮濕多雨的嶺南地區發掘出金屬銅器文物遺存不易,以前只是文字記載縛婁古國的存在,如今出土的那個時期的文物,就可以印證古國的存在。而且根據出土墓葬的排列、等級分佈有序來判斷,縛婁古國的制度與中原的制度相似;再加上出土的文物中還有禮器、兵器、陶器等其它生活用具,充分展示了豐富的縛婁古國文化。中國古代文化,就像一個星河眾星燦爛。
當時在橫嶺山下的古墓里,出土了大量精美的陶器、青銅器和玉石製品。特別是水晶手鐲、銅甬鍾和青銅鼎,顯示出貴族氣象,顯示了只有皇家貴族才有的“鐘鳴鼎食”的存在。這裡出土的兩個編鐘,其質地和形態,都與中原的編鐘大致相似,而花紋又有所不同,說明這裡曾有高水平的製作工藝,文明程度與中原相當。這一實物發現,打破了“嶺南沒有青銅器時代”的說法。這也是廣東省近50年來重大的文物發現,改寫了整個嶺南的文明史,給人們提供了新的認識,因而被評為2000年中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
出土的文物中有編鐘和銅鼎,"鼎"在當時在北方中原是級別非常高的東西,而南方百越貴族統治者權力和財富的象徵是銅鼓。橫嶺山上出土的鼎比較小,約30厘米高。由於古書上的記述不詳,後人對此了解很少。“橫嶺山先秦遺址,是祖先留下的厚重的文化遺產,同時,夔紋陶古代遺存為科學研究提供了生動的和不可動搖的依據,是嶺南地區並非蠻荒之地的有力證據。廣東古代文明之燦爛可窺冰山一角,會給廣東是南蠻之地、沙漠文化之類的說法有力一擊。

文物現況


惠州博羅縣挖掘出300多座時間上相當於中原周朝時期的古墓,震驚考古界,被評為當年全國十大考古發現之一。然而,這數百座古墳遺址不久即被開建高速公路所毀。
博羅縣原文化局副局長、博物館館長黃觀禮說,1999年對廣惠高速公路沿線進行考古調查、勘探時發現了橫嶺山遺址。2000年2月開始由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組織搶救性發掘。至同年10月結束,發掘面積8500餘平方米,挖出300多座西周至春秋時期的古墓群。專家們論證,這些距今2500年至3000年的龐大古墓群的存在,證明它周圍必有大規模的古代人群居住。
古墓群被發現后,博羅縣喜出望外,惠州市表示要保護。可惜,這數百座古墓遺址一夜之間被毀掉。黃觀禮說,在古墓被毀之前的半個月左右,他曾起草了一份報告,建議以高速公路改道或者想辦法跨過去等方式保護古墓遺址,但是令他痛惜的是,他的建議如石沉大海沒有迴音。2000年,正在建設的廣惠高速公路通過古墓地,墓地一部分被夷平,變成高速公路路基,另外一小部分被施工泥土埋在下面。變成路基的古墓遺址永遠不可能再恢復。
縛婁國
縛婁國

古國考證


史載

據《呂氏春秋》記載,百越之地曾經存在過古縛婁國,譚其驤教授主編的《中國歷史地圖冊》的戰國地圖上也詳細標明在博羅縣境內有縛婁國,但從來沒有實物證據能夠證明它確實存在。此次從墓葬群中發掘出了銅甬鍾和鼎,連同墓葬群的其它出土物所反映出的“鐘鳴鼎食”之貴族氣象,說明這裡可能曾經存在過一個古國。
另一有力證據是,墓葬群以等級地位為規範排列得非常整齊,貴族墓葬區基本在山腰以上和山脊,大件銅器主要在這裡出土,而平民墓葬區基本集中在山下,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這些先人生存於一個相當完整的社會組織中,並且建立了等級森嚴的社會制度。這些發現連同90年代初以來在博羅、增城一帶的系列考古發現,共同為尋找和復原先秦之前的縛婁國提供了非常重要的資料。
2000年,一片5000多平方米的春秋戰國時期的古墓葬群在廣東惠州博羅縣羅陽橫嶺山出土,加上早年在該縣發掘出“土產”青銅編鐘以及廣東最大的先秦時期龍窯窯址,古書上神秘的先秦時代的“縛婁古國”逐漸揭開千古之謎。
據史料記載:“縛婁古國”始於春秋時期,為羅氏所建,公元前337年後消失。地理範圍大致為現代的惠州、博羅一帶。首都是今惠州市區到博羅縣城範圍。位於東江流域內,管轄地域包括今惠州、博羅、東莞、深圳一帶。《呂氏春秋》記載:“壢漢之南,百越之際,……縛婁、陽禺、歡兜之國,多無君。”經後人多番考證,有千年歷史的古縣博羅縣便是“縛婁古國”的所在地。

發源

縛婁國的稻作文化深入人心。有關水稻栽培的起源歷來眾說紛紜。1997年,廣西民族研究所有關學者正式提出“珠江上遊說”,判斷珠江上游的壯族地區是栽培稻起源地之一。這也是另一個五羊傳說,只是對眾多米羅、羅田、那羅等地標視而不見,忘記了那“仙人”送來的稻穗。也難怪,仙人送稻的幾百年後,嶺南才有較多的文字記載,此前的口口相傳有的失傳了。在行政管理方面,實行地方自治和宗主國納貢制度。上下關係相處較好。避戰亂,逐步深入蠻地,幫蠻人發展稻作生產,沒有留下惡名。學術界認為“那文化圈”的範圍——發源於廣西壯族自治區貴港市,南至緬甸、泰國,東至廣東省中部。
考古學家1996年在博羅縣龍溪鎮銀崗村,發現先秦時期的陶片,分佈面積達10萬平方米,這是在博羅園洲鎮梅花墩發現和挖掘春秋時期的龍窯窯址之後又發現的一大窯址。銀崗窯址是目前廣東發現最大的先秦時期的龍窯窯址。考古專家認為,近年在香港、粵東地區出土多件與銀崗窯址同一類型的文物,博羅可能是南方瓷器的發源地,這也許可以說明縛婁古國有較高的陶瓷技術。銀崗這麼大的陶器工場加上其他陶場生產的陶器需有一個龐大的群體消費,這也許與縛婁古國的存在不無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