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白壁虎
太白壁虎
頭長53~67毫米,小於尾長。背部疣鱗稀疏,耳孔上面有3個錐形長疣鱗,趾間具蹼跡。尾基每側有1排3個肛疣。雄性肛前窩4~6個,在肛前為鱗片隔開,不連續。體背灰色,有5~7個不明顯的暗斑;眼后至耳有1條淡黃紋;腹面乳白色;四肢背麵灰色,有暗淡相間的斑紋;尾背有10條淡灰色條紋;攀瓣灰色;尾下末端淡灰色。尾巴較圓而長,但長度不及體長,有6—7條白色環紋,基部較粗,容易折斷,能再生,但再生的尾沒有白色環。四肢不很發達,僅能爬行。指(趾)膨大,底部有單行褶皺皮瓣,能吸附牆壁。雄性後肢的股部腹面有一列鱗,具有圓形的股孔,叫做股窩,數目為14—22個,雌性沒有或者不明顯。棲息於房舍牆縫等處。多夜間活動,在牆上高而暗處覓食。
界:動物界 Animalia
門: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綱:爬行綱 Reptilia
目:有鱗目 Squamata
亞目:蜥蜴亞目 Lacertilia
科:壁虎科 Gekkonidae
屬:壁虎屬 Gekko
種:太白壁虎 G. taibaiensis
太白壁虎主要分佈於秦嶺山地北坡,陝西太白。
該物種已被列入中國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2013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3.1—-近危(NT) 。
列入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脊椎動物卷,評估級別為易危(VU) 。
注意:非法捕殺受國家保護的野生動物,將受到刑法制裁。
主要捕食蝗蟲、蟑螂、土鱉、蜻蜓、蛾、蟋蟀等昆蟲及幼蟲,偶爾也吃其他蜥蜴和小鳥等,咬住東西往往不松嘴。它的尾巴易斷,但能再生,這是由於尾椎骨中有一個光滑的關節面,把前後半個尾椎骨連接起來,這個地方的肌肉、皮膚、鱗片都比較薄而鬆懈,所以在尾巴受到攻擊時就可以劇烈地擺動身體,通過尾部肌肉強有力的收縮,造成尾椎骨在關節面處發生斷裂,以此來逃避敵害。由於尾巴是以糖原的形式而不是單純以脂肪的形式貯存能量,而糖原化脂肪更容易釋放能量,所以剛斷下來的尾巴的神經和肌肉尚未死去,會在地上顫動,可以起到轉移天敵視線的作用。
以乾燥全體入葯。夏秋捕捉,摔死或開水燙死,曬乾或焙乾。
為太白壁虎的全體。皆可入葯。
夏、秋捕捉,可於夜間用燈光誘捕。捕得後用竹片貫穿頭腹,將尾用繩固定於竹片上,然後用微火烤乾。採集加工時,應注意勿使尾部脫落。
【性味歸經】咸,寒。有小毒。
①《綱目》:治中風癱瘓,手足不舉,或歷節風痛,及風痙驚癇,小兒疳痢,血積成痞,厲風瘰癧;療蠍螫。
②《四川中藥志》:驅風,破血積包塊,治腫痛。
【用法用量】炒研細粉,每服3~5分;或0.5~1.5錢,水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