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農業大學乾旱區荒漠研究所
新疆農業大學乾旱區荒漠研究所
乾旱荒漠區為一獨特的自然地理景觀,有其獨特的地貌、植被及生態功能。新疆深居亞歐大陸腹地,群山環繞,遠離海洋,是世界乾旱中心之一,也是中國乾旱區的主體。新疆恰好處於阿爾泰山、天山、帕米爾高原、昆崙山、阿爾金山、藏北高原幾個大的自然地理單元的接觸地區。同時,也處於歐亞森林亞區、歐亞草原亞區、中亞荒漠亞區、亞洲中部荒漠亞區和中國喜馬拉雅植物亞區的植物地理交匯區。生態環境不僅嚴酷而且十分複雜,所孕育的草地及荒漠植物資源十分豐富,物種多樣性特殊,區系成份複雜,形成了以古地中海成份和溫帶成份等為主的多種區系成份並存的格局,荒漠植物群落十分獨特。相比於國內外其他地區,新疆乾旱區荒漠類型多樣、分佈面積廣、區域特色鮮明,是世界上開展荒漠研究的寶貴資源。乾旱區荒漠研究所的成立,不僅會對維護新疆生態安全起到積極作用,而且可為自治區乃至我國西北部乾旱荒漠區社會經濟的持續發展、生態安全提供科技、政策、技術、成果和智力等支撐,這必將引起國家和自治區的高度重視,也將會引起國內外學術界的廣泛關注。
本研究方向以地球中緯度冷荒漠為研究對象,以荒漠區人地和諧與生態可持續性為目標,從冷荒漠發生的氣候、地理條件和人與自然的關係研究冷荒漠的形成,以及在全環變化背景下冷荒漠的演化與發展。
研究方向二:乾旱荒漠區生物的繁殖與進化生態學
本研究方向從繁殖方式、花部綜合征、繁育系統、傳粉生態學、結實格局及果實和種子的擴散機制等方面,對乾旱區重要植物類群的繁殖對策及生活史對策及其生態適應機制進行探討;從土壤種子庫動態、種子休眠與萌發特性等方面,對乾旱區極端環境植物的種子特性及其適應機制進行研究;從種群結構、繁殖特性、遺傳多樣性及分子生態學等方面,對乾旱區珍稀植物類群的瀕危狀況、致危原因以及保護對策進行深入研究。
研究方向三:乾旱荒漠區生態恢復與重建
本研究方向擬建立適宜於荒漠區生態恢復和重建土著植物育種和良繁基地;從國內外廣泛引進和收集沙漠植物種質資源,從分子、生理和性狀等方面,進行鑒定、評價和利用研究;採用系統選育法、輻射育種、雜交育種、生物技術等相結合的方法,選育具生長量大、抗逆性強等性狀的植物新品系;研究並建立優良新品系的種子加工和標準化苗生產技術體系;研究荒漠區不同生境下植樹造林提高保存率、促進生長量、降低成本等關鍵技術;從不同植物以及同一植物不同品系搭配、種子或苗木、播種或移栽方式、幼苗防護技術等方面對造林關鍵技術進行組裝、集成,構建不同生境下,提高植樹造林保存率、促進生長的技術體系及操作規程;在新疆以及西北地區荒漠區,通過建立示範點和示範基地、技術培訓和宣傳,進行成果大面積示範推廣。
本學術方向將按照可持續發展理論要求,在戰略層面上,以塔里木河流域、艾比湖流域、伊犁河流域及羅布泊等生態脆弱區為對象,從生態系統、區域、景觀尺度上探討生態系統的結構、功能,定量研究自然作用和人類活動對生態環境的影響,研究生態環境演變過程、退化機理、安全機制、生態系統調控與管理等重大科學和技術問題。在技術層面上,系統研究新疆山地草場與綠洲的承載力,綠洲生態過程與經濟過程的有效融合技術,綠洲農業結構的調整、鹹水農業的開發技術等,形成生態治理和防治土地退化的技術與模式;從生態安全和生態系統可持續的角度,綜合考慮環境、管理、法律、政策等,研究制定一系列法規及實施辦法,如草原保護法、免耕法、農場法、環境法以及生態補償機制等,實施對生態脆弱區退化生態系統的恢復與整治。運用生態系統綜合管理的原理和理念整治退化生態系統,為乾旱荒漠區的可持續發展提供理論和政策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