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豬血木的結果 展開

豬血木

山茶科豬血木屬植物

豬血木(學名:EuryodendronexcelsumH.T.Chang)為中國特有的山茶科單型屬豬血木屬的珍稀瀕危植物,常綠大喬木,芽被短柔毛。葉互生,薄革質,葉緣具細鋸齒。花小腋生,白色。果球形,肉質,成熟時紫黑色,花果期10-12月。現僅分佈於廣東省陽春縣八甲鎮地區,且僅殘存一個居群,居群內個體數量僅100餘株,木材結構細緻,不裂不撓,適於造船及建築用材,該物種已被列為國家二級保護植物。

高徠可達20米,全株除頂芽和萼片外均無毛;樹皮灰褐色或近灰黑色,小枝淡褐灰色。葉互生,薄革質,葉片長圓形或長圓狀橢圓形,頂端銳尖,尖頂鈍,基部楔形,邊緣有細鋸齒,上面深綠色,下面淡綠色,兩面均無毛;花兩性,簇生於葉腋或生於無葉的小枝上,白色,花梗無毛;苞片廣卵形,頂端圓,萼片革質,扁圓形,有時近圓形,邊緣有纖毛;花瓣倒卵形或倒卵狀橢圓形,頂端圓,花絲纖細,基部稍膨大,無毛,花藥卵形,果為漿果狀,卵圓形,有時近圓球形,成熟時藍黑色,種子圓腎形,褐色,5-8月開花,10-11月結果。

形態特徵


常綠喬木,高約15-20米,胸徑約1.5米,全株除頂芽和萼片外均無毛;樹皮灰褐色或近灰黑色,稍粗糙或具不規則的淺裂紋;嫩枝灰褐色或紅褐色,較纖細,近圓柱形,小枝淡褐灰色。葉互生,薄革質,長圓形或長圓狀橢圓形,長5-9厘米,寬1.7-3厘米,頂端銳尖,尖頂鈍,基部楔形,邊緣有細鋸齒,上面深綠色,下面淡綠色,兩面均無毛;中脈在上面稍凹下,下面隆起,側脈5-6對,在近邊緣處相結合,在上面凹下,下面稍隆起,網脈兩面均明顯;葉柄長3-5毫米,上面有淺溝。
豬血木
豬血木
花兩性,1-3朵簇生於葉腋或生於無葉的小枝上,白色,直徑5-6毫米,花梗長3-5毫米,無毛;苞片2,廣卵形,長約1毫米,頂端圓,無毛或近邊緣有纖毛;萼片5,革質,扁圓形,有時近圓形,長約2毫米,頂端圓而有微凹,外面無毛,內面被微毛,邊緣有纖毛;花瓣5,倒卵形或倒卵狀橢圓形,長約4毫米,頂端圓,無毛;雄蕊25-28枚,長1.5-2.2毫米,花絲纖細,基部稍膨大,無毛,花藥卵形,長約0.6毫米,被長絲毛;子房上位,圓球形,無毛,表面有不規則瘤狀突起,3室,胚珠每室6-8個,花柱長約3毫米,柱頭單一,不分裂。
果為漿果狀,卵圓形,有時近圓球形,成熟時藍黑色,直徑3-4毫米,萼片宿存;種子每室通常2-3個,種子圓腎形,褐色,表面有不規則網紋或皺紋,胚通常不發育。花期5-8月,果期10-11月。

生長環境


豬血木的生長地屬熱帶北緣及南亞熱帶季風氣候,年平均溫21-23℃,1月平均溫12-14℃,7月平均溫27-28℃,年降水量1600-2200毫米,冬季雨量較少。土壤為磚紅壤或赤紅壤。通常生於土壤比較肥沃的丘陵緩坡地或低丘溝谷疏林中。常和潺槁木姜子、厚殼桂、毛黃肉楠、豹皮樟、鵝掌柴銀柴等樹種混生。

分佈範圍


中國特有的單種屬瀕危植物。零星散分佈於廣東陽春八甲村及廣西平南思旺村和巴馬縣靈祿鄉。
豬血木
豬血木

繁殖方法


播種繁殖,種子壽命短,采后應及時播種或層積貯藏。少量剪取一年生枝條進行扦播繁殖試驗,也可試行組織培養,加快育苗。扦插育苗試驗,最好有自動連續噴霧的裝置。

主要價值


科研:豬血木為茶科單種屬植物,兼具紅淡比屬和柃屬的形態特徵。對研究這些類群的親緣關係以及它在厚皮香亞科中的分類位置等都很有科研價值。
經濟:木材結構細緻,不裂不撓,適於造船及建築用材。

保護級別


保護級別:該種列入中國國務院1999年8月4日批准的《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名錄(第一批)》——Ⅰ級;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極危(CR);列入《全國極小種群野生植物拯救保護工程規劃》(2011-2015年)。
瀕危原因:中國廣東陽春八甲村村旁丘陵地田邊及八甲小學校園中尚保存有3株大樹,其他各地似乎均已滅絕。中國植物志編委們在當地解剖了較大量的果實,發現絕大多數的種子均未成熟,有些種子,表面上似乎雖已成熟,但大部分的胚都未發育,因此,在母樹周圍都找不到幼苗或幼樹。
保護現狀:瀕危種。僅殘存在一個分佈點上,而且僅有2株。廣東陽春八甲村村旁丘陵地田邊及八甲小學校園中僅剩的3株母樹再被砍伐而滅絕。
保徠護措施:尚無保護措施,保存在村旁的2株極易遭到破壞。建議掛牌保護現存植株,嚴禁砍伐。產區有關科研、生產單位應採種育苗,擴大栽培範圍。

新聞


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研究所的專家,2001年11月在廣東陽春市鵝凰嶂自然保護區內考察時,發現多種珍稀植物,其中包括兩株豬血木,使地球上豬血木的數量由原來發現的3株增加到了5株。
豬血木是國家一級瀕危保護植物,4年前在陽春首次發現3株引起轟動。在考察中,葉華谷等專家肯定了這棵豬血木具有1500年的樹齡,是陽春市灌木樹齡最長的一棵,可以為研究這種樹種的起源提供大量科學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