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春
廣東省陽江市代管縣級市
陽春,意取“漠水之陽,四季如春”,陽江市代管縣級市,地處廣東省西南部、漠陽江中上游。總面積4037.8平方千米,下轄15個鎮、2個街道。市區規劃面積48.7平方千米,建成區面積33.08平方千米。2019年,全市常住人口897177人,城鎮人數377801人。2020年,陽春市地區生產總值329.2億元。
陽春市是珠三角地區與粵西地區的交通中樞,距離陽江港60千米,三茂鐵路、陽陽鐵路、春羅鐵路、肇陽高速、汕湛高速、中陽高速、廣湛高鐵、234國道、325國道、359國道等途徑境內。
陽春市擁有廣東陽春凌宵岩國家地質公園,先後獲得中國優秀旅遊城市、中國馬水桔之鄉、中國春砂仁之鄉、全國科普示範市、全國政務公開示範點、廣東省文明城市、廣東省衛生城市、廣東省園林城市、廣東省教育強市等20多項榮譽稱號。
2020年5月18日,入選2020全囯傳播熱度百強市(縣級)。6月,入選縣城新型城鎮化建設示範名單。12月,名列社科院發布的《中國縣域經濟發展報告400強名單》第276名。
東漢獻帝延康元年(魏黃初元年,220年)孫權分高涼縣置高涼郡。
三國(吳)赤烏元年(238年)大帝孫權以高涼西部置高興郡,並在漠陽江中部西岸置莫陽縣。
西晉武帝太康元年(280年)把高興郡併入高涼郡,莫陽縣屬之,郡治在安寧縣。
南北朝(南朝·劉宋)武帝永初元年(420年)縣改稱令。高涼郡分為七令。即西平令、安寧令(高涼併入)、莫陽令、羅州令(海陵東部)、平定令、西鞏令、禽鄉令。遷治西平令(今白沙鎮)。
南朝宋元嘉年間(424年—453年)在原臨允縣南部(今陽春北部和西北部)分置龍潭縣、甘東縣(南朝齊更名為甘泉縣)均屬新寧郡。
南朝梁武帝普通四年(523年),析高涼郡置陽春郡,撤銷莫陽縣,置陽春縣(為陽春縣得名之始),陽春郡轄陽春縣和甘泉縣(后相繼增加屬縣)。
南朝梁武帝大通初,廣州剌史肖勵“以南江危險,宜立重鎮,乃表台於高涼郡立州”武帝准令置高州。高州轄高涼郡,杜陵郡、宋康郡、安寧郡(以上三郡,均在陽江境)陽春郡,齊安郡(今恩平),連江郡、南巴郡、電白郡、海縣郡(今電白、茂名、高州境)等十郡。陽江屬高州。改安寧縣為高涼縣(由安寧改名),為高州治所。大同元年(535年)析廣州轄境置高州(治所在漠陽江下游)陽春郡屬之。
隋文帝開皇十年(590年)撤銷陽春郡,陽春縣屬高州;龍潭縣改稱銅陵縣,分甘泉置西域縣,流南縣(開皇十八年改稱南流縣)。均屬端州。大業二年(606年)復置高涼郡,陽春縣屬之;撤銷西城、流南二縣,併入銅陵縣,屬信安郡轄。
隋煬帝大業二年(606年)廢高州,復為高涼郡,治所在高涼郡,領高涼縣、杜原縣(永寧、義康併入杜原),海安縣、陽春縣、連江縣(南巴併入連江)、電白縣(海昌併入)茂名縣、石龍縣、吳川縣等九個縣,后又分高涼縣置陽江縣(為陽江縣得名之始)。
唐置春州,州治在今春城鎮城區,並恢複流南縣,春州領陽春、流南二縣。同年又分春州置勤州(又稱銅陵郡),從銅陵縣分置富林縣;勤州領銅陵、富林二縣。春、勤二州隸屬於嶺南道。
唐武德五年(622年)恢復西城縣,屬春州;撤銷勤州,將富林縣併入銅陵縣。不久,西城、流南二縣併入陽春縣。
唐武則天萬歲通天二年(697年)恢復勤州,轄銅陵縣。長安二年(702年)又撤勤州,銅陵縣改屬春州。開元十八年(730年)復置勤州及富林縣,勤州領銅陵、富林二縣。天寶元年(742)年春州又稱南陵郡,並析陽春縣置羅水縣屬之;勤州又稱雲浮郡。乾元元年(758年)春州仍領陽春、羅水二縣;勤州由富林徙治於銅陵,又稱銅陵郡,領銅陵、富林二縣。
唐玄宗天寶元年(742年),改恩州為恩平郡,治所在陽江城,屬春州。隸宗乾元元年(758)徙勤州州治於雲霧河曲銅陵縣治所(今春灣鎮山角村)仍轄銅陵、富林二縣。
唐肅宗乾元元年(758年)廢恩平郡名,復稱恩州,治所在陽江城,領陽江縣,林陵縣、恩平縣,屬嶺南道廣州都督府。徙勤州州治於雲霖河曲銅陵縣治所(今春灣鎮山角村)仍轄銅陵縣和富林縣。
五代(907年—960年),陽春縣屬南漢,復置流南縣,春州領陽春、羅水、流南三縣;勤州領銅陵、富林二縣。
北宋太祖開寶五年(972年)廢杜陵、恩平二縣入陽江,仍設恩州、州治陽江城,領陽江縣、陽春縣,屬廣南東路,同年廢春州。翌年陽江、陽春分治,復春州,撤銷勤州、原所屬富林縣併入銅陵縣,屬春州轄。陽江仍為恩州。
北宋真宗大中符九年(1016年)廢春州,陽春縣改稱新春縣改屬新州。真宗天禧四年(1020)復春州,新春縣復稱陽春縣。春州領陽春縣和銅陵縣。
宋神宗熙寧六年(1073年)南恩州,州治陽江城,復領陽江縣、陽春縣,時廢春州為陽春縣,銅陵縣併入陽春縣,屬南恩州。南恩州屬廣南東路。
元世祖至元十七年(1280年)南恩州改稱南恩路,總管府,府治陽江城。領陽江縣、陽春縣,屬廣東道。
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年)廢南恩路總管府後,陽江、陽春各自為縣,陽江縣治在陽江城,屬肇慶府。
明洪武二年(1369年)陽春縣改屬肇慶府。萬曆五年(1577年)十一月從陽春縣劃出富林及西部山區(即今河㙟鎮的雲簾,松柏鎮的雲容、雙黃、北河,圭崗鎮,永寧鎮,花灘林場,山坪鄉的長沙、豐垌、岳埇,雙滘鎮的五星、根子、榕子等地),併入東安縣(后改稱雲浮縣)。
清穆宗同治六年(1867年)四月昇陽江縣為陽江直隸州,以肇慶府屬的陽春縣、恩平縣隸屬。同治九年(1870年)改陽江直隸州為直隸廳,陽春、恩平二縣,仍屬肇慶府,德宗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二月,兩廣總督岑春煊奏請改陽江縣為陽江直隸州,陽春、恩平二縣撥歸管轄。十月改陽江直隸廳為陽江直隸州,轄陽江、陽春、恩平三縣。恩、春兩縣紳士以隸陽江直隸州不便,稟爭仍隸肇慶府。上級始終未答覆。至宣統三年,尚屬懸而未結之案。
民國元年至十三年(1912—1924年)陽春縣屬肇羅陽鎮守使管轄。民國十四年(1925年)屬廣東省第七行政區專員公署(署治茂名)管轄。
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十月,至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陽江縣、陽春縣同屬第七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署治在茂名。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一月改屬廣東省第七行政區專員公署(署治茂名)。
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至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陽江縣、陽春縣屬第八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二月改屬廣東省第十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署治在台山。
1949年10月,陽江、陽春縣屬廣東省粵中地區,專員公署,署治江門。1952年改屬粵西行行區。因署治在湛江1956年2月20日後,又改稱為湛江專區。
1950年7月,把原來明代由陽春縣劃出併入東安縣的西部山區,從雲浮縣劃出歸屬陽春縣轄地,陽春縣境才固定現在的規模。
1956年,又改屬湛江專區。
1958年11月4日,陽江縣、陽春縣合併為兩陽縣,治所在陽江城。
1961年3月25日,根據中共廣東省委決定兩陽縣重新分為陽江縣和陽春縣,3月28日兩縣分開辦公。
1983年9月,屬江門市屬縣。
1994年5月5日,經省政府報國務院批准,撤銷陽春縣,設立陽春市(縣級),以原陽春縣的行政區域為陽春市的行政區域。陽春市由省直轄,委託陽江市代管。
陽春市位於廣東省西南部,地處雲霧山脈、天露山脈的中段與河尾山的八甲大山之間,漠陽江中上游。地理座標為東經111°16’27"至112°09’22",北緯21°50’36’’至22°41’01’’。全市總面積4037.8平方千米。南北長104千米,東西寬91千米。東與恩平市相接,南與陽東區、江城區、陽西縣、電白區相連,西與高州市、信宜市接壤,北與羅定市、雲安區、新興縣為鄰。
陽春
陽春市地形以山地丘陵為主,漠陽江北南縱貫全市,為狹長的河谷盆地和小平原。
陽春市屬南亞熱帶季風氣候,光、熱、水資源豐富,四季溫和,風調雨順,年平均氣溫22℃,年平均降雨量2380毫米,年平均日照達2000小時。
陽春市礦產資源儲量大,品位高,已探明有銅、鐵、鋅、鎢、錫、煤、石灰石、大理石、花崗岩等36種之多,是全國礦產最豐富的6個縣(市)之一,其中水泥石灰岩儲量在10億噸以上,是生產高標號水泥的好材料。
陽春市森林覆蓋率59.2%,有650多種野生植物,100多種野生動物,其中有茶杜鵑、豬血木等多種國家一級保護動植物。
2019年,陽春市下轄15個鎮、2個街道(河㙟鎮、松柏鎮、陂面鎮、合水鎮、春灣鎮、崗美鎮、河口鎮、潭水鎮、八甲鎮、雙滘鎮、永寧鎮、圭崗鎮、石望鎮、馬水鎮、三甲鎮、春城街道、河西街道)。市政府駐地為春城街道。
2019年,全市常住人口897177人,城鎮人數377801人;戶籍人口1223300人,城鎮人數375384人。
2012年7月1日,陽春市被納入廣東省直管縣財政改革第二批試點範圍。
2018年,陽春市地區生產總值391.4億元,按可比價計算比上年增長4.1%。其中,第一產業、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增加值分別增長4.0%、1.4%和6.3%。三次產業比重為15.7:29.1:55.2。三大產業對GDP的貢獻率分別為13.8%、12.8%和73.4%,分別拉動全市GDP增長0.6個百分點、0.5個百分點和3.0個百分點。全市人均GDP為43981元,比上年增長3.5%。
2018年,陽春市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上漲1.5%,其中,服務項目價格指數上漲1.4%,消費品價格指數上漲1.6%。從八大類別看,食品煙酒類上漲2.6%,居住類與去年持平,交通和通訊類上漲1.3%,醫療保健類上漲4.8%,生活用品及服務類上漲2.8%,衣著類下降4.2%,教育文化及娛樂類上漲1.7%,其他用品和服務類上漲0.3%。
2018年,陽春市新增城鎮就業人數9633人,完成目標任務的107.03%。年末城鎮登記失業率2.42%。
2018年,陽春市固定資產投資78.51億元,比上年增長14.5%,其中:基礎設施投資完成44.56億元,增長49.3%;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投資完成22.45億元,增長4.0%,民間投資完成39.99億元,增長13.7%。在固定資產投資中,工業投資完成27.4億元,增長82.5%。其中,工業技改投資完成2.75億元,下降16.7%;裝備製造業投資完成6.48億元,增長72.2%。全年房地產開發投資完成21.49億元,比上年下降21.5%。商品房銷售面積75.19萬平方米,增長5.9%,其中住宅74.29萬平方米,增長6.2%。商品房銷售額36.52億元,增長35.6%,其中住宅35.83億元,增長34.3%。
2020年,全市地區生產總值329.2億元,增長0.5%;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67.2億元,增長1%;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4.3億元,增長2.4%;固定資產投資95.2億元,增長3.2%;農業總產值139.5億元,增長2.1%;外貿進出口總額25.2億元,增長104.7%;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35.9億元,下降10%。
陽春是廣東省糧、油、林、生豬生產基地之一,又是廣東省無公害蔬菜生產基地和春砂仁、霍香等南葯主要產區。市內建成了水果、蔬菜、甜玉米、蠶桑、香蕉、馬占相思六大生產基地,頗具本地特色的陽春紅荔枝、馬水桔等優質水果廣銷省內外。
2018年,陽春市完成農林牧漁業總產值101.31億元,同比增長1.68%。糧食作物播種面積74.51萬畝,比上年下降0.44萬畝;糧食總產量30.10萬噸,下降0.31萬噸。蔬菜種植面積36.11萬畝,增加1.16萬畝;蔬菜產量37.36萬噸,增加1.7萬噸。花生種植面積16.75萬畝,增加0.12萬畝;花生產量2.60萬噸,增加0.03萬噸。水果總產量32.03萬噸,增加0.55萬噸,其中柑、桔、橙產量4.72萬噸,減少0.6萬噸。
2018年,陽春市完成造林、更新和低改面積4371公頃。森林資源保持林木總生長量大於消耗量的良性循環。
2018年,陽春市肉類總產量11.22萬噸,同比增長0.10%。其中,豬肉產量8.90萬噸,同比增加0.30%;禽肉產量2.04萬噸,同比增加0.10%。
2018年,陽春市漁業總產值4.33億元,同比增長0.98%。全年水產品產量3.31萬噸,同比增長1.5%。
2018年,陽春市全部工業完成增加值69.8億元,比上年增長2.2%;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增加值37億元,增長1.5%。(一)按經濟類型分: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實現增加值27億元,同比增長12.7%;外商及港澳台企業實現增加值1.04億元,同比減少14.7%。(二)按輕、重工業分:輕工業增加值2.44億元,同比減少22.7%;重工業增加值34.56億元,同比增長4.0%。(三)按主要行業分:黑色金屬冶鍊和壓延加工業實現增加值15.76億元,同比下降0.2%;非金屬礦物製品業實現增加值8.19億元,同比增長4.2%;通用設備製造業實現增加值3.36億元,同比下降6.7%。
2018年,陽春市資質等級以上建築企業15家,實現總產值15.39億元,下降28.6%;實現利潤總額0.63億元,下降26.7%。房屋建築施工面積225萬平方米,增長8.9%。
國內貿易
2018年,陽春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62.5億元,增長9.2%。其中,城鎮消費品零售額202.83億元,佔全市社會商品零售額的77.27%,增長9.0%;鄉村消費品零售額59.67億元,佔全市商品零售總額的22.73%,增長9.9%。分行業看,批發業零售額77.46億元,增長2.3%;零售業零售額161.82億元,增長13.2%;住宿業零售額1.71元,下降18.6%;餐飲業零售額21.51億元,增長9.6%。
對外經濟
2018年,陽春市貨物進出口總額124790萬元,同比下降18.33%。其中:進口總額21318萬元;出口總額103472萬元。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65.45萬美元,同比減少71.86%。合同利用外資2225.90萬美元,同比增長418.86%。
旅遊業
2018年,陽春市接待旅遊總人數420.3萬人次,比上年增長22.6%,旅遊總收入64.4億元,比上年增長16.7%。國內旅遊人數419.2萬人次,增長22.7%;國內旅遊總收入63.95億元,增長16.8%。全年接待境外遊客人數1.09萬人次,下降2.2%。
郵電業
2018年末,陽春市固定電話用戶11萬戶,比上年增長13.4%。年末行動電話用戶80.3萬戶,比上年增長10.9%。
金融業
2018年末,陽春市金融機構本外幣各項存款餘額353.59億元,比年初增長8.84%,其中,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餘額353.16億元,增長8.85%。在境內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餘額中,住戶存款餘額251.04億元,增長7.74%;非金融企業存款餘額37.22億元,增長2.39%;廣義政府存款64.05億元,下降17.68%。全市全年金融機構本外幣貸款餘額191.18億元,比年初增長15.20%。其中,金融機構人民幣各項貸款餘額191.17億元,增長15.20%。在金融機構人民幣貸款餘額中,住戶貸款150.41億元,增長29.40%,非金融企業及機關團體貸款40.61億元,下降18.03%。
陽春話屬粵方言,它以陽春市春城地區為代表,使用的人口約佔全市人口的百分之七十。因與鄰縣(如高州、信宜、羅定、恩平、新興等縣、市)方言互相影響,市境內的不同地域的陽春話也有所差異。大致可分為:
(1)春中白話,通行於春城、合水、陂面,圭崗、馬水大部分,永寧、潭水、三甲部分村莊,使用人口約30餘萬;
(2)春北白話,通行於春灣、松柏、河朗以及石望鄉、衛國鄉,使用人口約17萬;
(3)春西白話,通行於八甲、雙滘、山坪鄉部分,受境內客家話影響較大,使用人口約5萬;
(4)春南白話,通行於崗美、河口,使用人口近7萬。
客家話是境內第二大方言,32%的人口使用這種方言,近30萬人,涯話主要分佈於潭水河以南的春西、春南地區,如潭水、三甲、八甲、雙滘、河口等地,以及永寧山區、西山邊緣和漠陽江兩岸的一些村落(馬水、春城、合水、春灣、河朗、圭崗等),佔全縣總人口的32%。
此外,境內現有瑤族近1萬人,主要分佈於永寧、圭崗、合水的部分村落,但漢化傾向較明顯,能使用瑤語的僅有數百人。
● 獨石仔古人類洞穴遺址
陽春市有14900年前新石器時代早期古人居住的洞穴遺址——獨石仔,位於陂面鎮六村崗的獨石仔山南麓,是華南重要古洞穴之一,是陽春市第一個全國重點重點保護單位。
● 石望鐵屎逕
石望鐵屎逕為古代冶鍊遺址。1989年6月29日,鐵屎逕鑄錢遺址被列為廣東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11年,在距離遺址400米處的魚塘曾出土1900多枚鉛錢。
還有通真岩的摩崖石刻、崆峒岩的古建築及摩崖石刻、石望鄉交明村銅陵垌口的古銅陵牌坊、那烏古橋、春城文塔、永寧的飛來寺塔、崗美的崧台李公祠等等。
陽春根雕、高流河墟被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春砂仁 | 馬水桔 | 玫槐花 | “陽春紅”荔枝 | 大河桔 |
沙姜 | 香蕉 | 蠶繭 | 八甲蕒菜 | 陽春三甲切粉 |
崗美臘鴨、毛蟹 | 玉米 | 藿香和穿心蓮 |
公路
肇慶—陽江高速公路陽春段:途徑河朗鎮、松柏鎮、陂面鎮、河西街道、春城街道、馬水鎮、崗美鎮。
中山—陽春高速公路陽春段,途徑春灣鎮、合水鎮、陂面鎮。
郁南—陽西高速公路陽春段(規劃)
2015年12月廣東省交通運輸廳頒發了《關於印發國家公路網粵境段線位規劃的通知》,重新明確了陽春市普通國道線位走向、控制點及規模。陽春市調整后的普通國道線路有3條,里程216.687千米,其中重複里程31.355千米,實際新增里程185.332千米。省道升級為國道里程165.332千米,縣鄉道升級為普通國道20千米。
234國道:國道興隆至陽江公路陽春段,由現有省道S369線羅陽至春灣段、省道S113線春灣至春城段、省道S277線春城至崗美段組成,里程85.08千米。線路走向:自羅陽進入陽春市境內,途經河朗、松柏、春灣、合水、春城、崗美等。
325國道:國道廣州至南寧公路陽春段,由現有鄉道Y235線、省道S113線春城至長塘段組成,里程88.584千米。線路走向:自江城塘坪進入陽春境內,途徑輪水、春城、馬水、潭水、三甲、八甲等,於長塘出陽春境。
359國道:國道佛山至富寧公路陽春段,由現有省道S113線陽春里仔水至春灣段、S369線春灣至羅陽段組成(共線G234線春灣至羅陽段),里程43.023千米,其中共線31.355千米。線路走向:自新興天堂進入陽春,途經春灣、松柏、河朗等,於羅陽出陽春境。
省道S278線:潭水、河口
省道S371線:三甲、雙滘,於七星出陽春境內,進入高州馬貴。
鐵路
廣茂鐵路:廣州至茂名鐵路,貫穿境內105千米
陽陽鐵路:陽春至陽江鐵路,途徑陽春、陽東、江城,到達陽江港
春羅鐵路:春灣至羅定鐵路,始建於1994年,2000年投入試運營使用,2003年正式開通運輸。
廣湛高速鐵路:廣州至湛江高速鐵路項目線路離開雲浮市后從陽春市春灣鎮中部進入陽江市,依次經過陽春市合水鎮、春城街道,陽東區大八鎮、塘坪鎮、紅豐鎮,陽江市江城區雙捷鎮到達陽西縣程村鎮、織篢鎮和新圩鎮。本項目在春城街道設陽春東站、江城區設陽江北站、織篢鎮設陽西站。在陽江市中心地區範圍內,線路從北部進入,跨越漠陽江,后從西側離開並進入陽西縣。線路在陽江市境內長約115km。
火車站:
陽春站,客運營業站站點,K828次列車(成都—深圳東)、K1206次列車(昆明—深圳東)、K587次列車(深圳西—成都)、K827次列車(深圳東—成都)、K365次列車(廣州—昆明)、K511次列車(上海南—海口)、K9049次列車(廣州—信宜)等在該站停靠。
陽春東站,廣湛鐵路中間站。
序號 | 代售點名稱 | 地址 | 營業時間 | 窗口數量 |
---|---|---|---|---|
1 | 陽春站德容票務銷售點 | 陽春市春城鎮東湖東路97—8號 | 07:30—22:00 | 1 |
2 | 廣鐵青旅陽春市陽鐵商旅票務中心代售點 | 廣東省陽春市春城鎮府前路79號 | 08:00—18:00 | 1 |
水路
距陽江港口60千米。
貨運總量
2018年,陽春市貨運總量3405萬噸,增長3%。其中,公路運輸3097萬噸,增長19.7%。全年旅客發送290.39萬人,增長2.25%。年末全市民用汽車保有量70123輛,比上年增長22.7%。民用轎車保有量59636輛,增長21%。
2018年,陽春市申請專利量826件,比上年增長36.3%。其中,發明專利71件,增長82.05%;專利授權503件,增長51.05%。全市共有國家高新技術企業8家,實現高新技術產品銷售收入137.5億元,增長37%。
2014年11月,廣東省教育廳授予圭崗鎮、河㙟鎮、松柏鎮“廣東省教育強鎮”稱號。2015年,廣東省教育廳授予石望鎮、八甲鎮“廣東省教育強鎮”稱號。2018年4月,陂面鎮、合水鎮、永寧鎮、河口鎮、馬水鎮、雙滘鎮通過廣東省教育強鎮(街道)複評。陽春市已成功創建“廣東省教育強市”、“國家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市”。
2018年,陽春市各類中等職業教育招生1468人,在校生5822人,畢業生2556人,比上年增長28.57%;普通高中招生5028人,在校生15079人,畢業生5564人,比上年減少5.06%;普通初中招生11753人,在校生32279人,畢業生8765人,比上年增長1.27%;普通小學招生16584人,在校生90325人,畢業生10974人,比上年增長1.93%;特殊教育招生149人,比上年增長338.23%,在校生541人,比上年增長86.55%;幼兒園在園幼兒37742人,比上年增長0.07%。
2018年,陽春市共有文化事業機構4個,藝術表演團體機構27個,文化館1個,公共圖書館1個,博物館1個。廣播電台1座,電視台1座。廣播人口覆蓋率99.0%,電視人口覆蓋率98.0%,廣播電視混合人口覆蓋率98.5%。新聞、出版等事業健康發展。
2019年8月,陽春市入選為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建設試點縣。
2018年末,陽春市共有各類醫院、衛生院34間,其中,市屬醫療衛生機構7間,鄉鎮衛生院15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2間,民營醫院7間;全市各類衛生機構年末實有床位5142張,其中,市直屬各醫療機構床位2060張,鄉鎮衛生院1314張。年末全市衛生機構共有各類衛生技術人員4806人,其中,執業(助理)醫師1513人,註冊護士1907人。
2018年,陽春市全體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276.6元,增長8.3%。其中,城鎮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317.6元,增長7.2%,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905.1元,增長8.1%。
2018年,陽春市參加失業保險33893人,比上年增長6%;社會養老保險102022人,增長8.61%;工傷保險66731人,增長13.27%;生育保險46491人,比上年增長4.17%;基本醫療保險75029人,比上年增長3.22%。全年徵收社會保險基金193799萬元,增長23%。
2018年,陽春市有福利院1間,床位250張;敬老院17間,在院人數387人。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在鞏固中提高,低保保障面擴大,全市得到最低生活保障人數27886萬人。
2020年5月29日,陽春市入選縣城新型城鎮化建設示範名單。
陽春市素有“小桂林”之稱。境內有景點30多個,形成凌霄、春灣、春城、八甲四大景區。擁有南國第一名勝的凌霄岩、國內影視拍攝重要基地的春灣石林、全國四大崆峒山之一的崆峒岩、嶺南第一瀑的白水瀑布、中國第一氡泉的春都溫泉和鵝凰嶂、百涌省級自然保護區等,陽春八景凌霄秀色、鵝凰飄瀑、春灣奇觀、東湖春曉、崆峒禪蹤、漠陽古韻、春都氡泉、鳳凰朝陽名聞遐邇。雞籠頂高山草原、鵝凰嶂森林生態、馬蘭田園風光等生態旅遊景點規劃建設中。凌霄岩、龍宮岩、崆峒岩、玉溪三洞、白水瀑布等飲譽中外。1994年,春灣—凌霄岩風景區被廣東省定為省級旅遊度假區,成為國內特別是港台影視拍攝重要基地。還有花灘森林公園、慈雲岩、通天蠟燭、仙湖、通真岩、魚王石等景點。
廣東陽春凌宵岩國家地質公園主要地質特徵地質遺跡保護對象是岩溶地貌、地層及構造遺跡、古人類洞穴遺址,主要人文景觀有摩崖石刻、碑帖、民族風情。
冼英(512—)史稱“冼夫人”,封譙國夫人。歷梁、陳、隋三代,出身高涼俚族首領家庭,梁大同元年(535年),高涼太守馮寶與冼夫人結婚,其後子馮仆任陽春太守,孫馮盎領漠陽太守(各史志均誤刊為漢陽太守,陽春縣誌有刊正為漠陽太守),曾孫馮智戴任春州刺史。至唐萬歲通天二年(697年)馮智戴逝世(刻石像立於唐高宗乾陵)。冼夫人及其兒孫統轄、治理陽春地方共163年。長安元年(701年)兵入高州,殺馮君衡。冼夫人及馮氏地方政權結束。
馮仆,字純賢,生於梁太清二年(548年),在陽春郡太守任內,娶冼氏族女為妻,生養有魂、暄、盎等三子。
梁國傑(生卒年不詳),本縣人,元朝武士。有才略,正直無私,兩任鄰封,官為昭勇大將軍、沿海招討使。威令嚴明,士卒從命,海寇遁跡。
莫益蘭(生卒年不詳),別號安民,春北新圍人(今春灣鎮安民村委會),元末農民起義首領。
劉裔烗(1627—1698),字嗣昭,號綺園,生於明天啟七年,太平都(今三甲鎮新樓)人。清順治十七年廣東鄉試第十九名舉人。康熙二十八年,授山東濟陽縣令。總纂《陽春縣誌》,著有《述古家訓》、《賞奇軒集》,《綺園詩鈔》。
李惟揚(1683—1756),原名修先,號嵩台,生於清康熙二十二年,南鄉都李堡(今屬崗美鎮)人。康熙五十年廣東鄉試武科第一名;五十一年京都會試第九十一名,登武進士;殿試一甲第二名,榜眼及第。累遷廣東左、右翼鎮總兵。為官33年,著有《嵩台詩詞》。
林聞譽(生卒年不詳),字體仁,號靜山,春城人。康熙五十九年廣東鄉試第十二名舉人;六十年京都會試第一百五十一名,登進士。雍正元年任直隸順天府保定縣令,升霸州知州。著有《花笑軒詩文集》、《排律》和《雜著》。
謝仲坃(1702—1777),字孔六,號耳溪,輪水(今屬崗美鎮)人。雍正元年廣東鄉試第一名,登解元;雍正五年京都會試登明通進士。乾隆三十七年護理衡永郴桂道,次年升驛鹽長寶道道台。平江縣城南、水府廟側興建“謝侯祠”,塑有手執紅薯的仲坃像供後人瞻仰。著有《楚南紀略》、《山余堂詩集》、《耳溪文集》。
劉宗湘(1700—1759),字亦廣,號曲水,三甲堡舊院村人,清雍正舉人。在京任職7年,逝於郎署。
梁作文(生卒年不詳),字有造,號綱菴,陽春縣城人。其兄作興在乾隆元年成為廣東鄉試第十七名舉人。作文於乾隆十五年(廣東鄉試,得第二十三名登舉人,授國子監學正;二十二年京都會試,為第十名登進士。任河南陳州府項城縣知縣。倡建蓮溪書院,卒於任上,書院側建梁侯祠紀念。
謝方端(1724—1813),清雍正二年生於崗尾輪水(今崗美鎮),謝仲坃長女。幼年喪母,與劉宗衍結婚。而立之年,夫去世,子方三歲,還有兩代遺孀。晚年隨子薌谷居於官署,有《小樓吟稿》、《小樓詩鈔》流傳。
劉榮玠(1773—1836),字介佩,又字錫亭,號南屏,三甲人。生於清乾隆三十八年。嘉慶十二年廣東鄉試第十八名,登舉人;十六年京都會試第三十二名,登進士。官至嘉興、嚴州、虔州等府知府。晚年著有《以約堂文稿》,重訂《左傳記事本末》。
劉世馨(1752—1837),號薌谷,字德培,以號行世,謝方端之子,生於清乾隆十七年。三甲新樓村人。署雷州府教授。著有《粵屑集》。
譚敬昭(1773—1830),字子晉,又名康侯,號選樓,生於清乾隆三十八年,陽春縣城人。嘉慶十一年郡試第一名秀才;十二年廣東鄉試十一名舉人,選充武英殿校錄官;二十二年京都會試第二百三十二名,登進士。授戶部主事,寄寓於北京廣東會館。一生勤於文學著作,尤精歌賦,其詩詞著稱嶺南,幼年著《趨庭》、《聞韶》詩集。青年著《答客難》、《七稽》等名作,甚稱於時,樂府尤為出眾,與張維屏、黃培芳並稱“粵東三子”。晚年著有《聽雲樓詩鈔》、《詞鈔》。道光十年卒於任。《清史稿》有傳。
黎四貴(1811—1854),南廂都平坦堡下塘朝(今合水鎮)人,生於清嘉慶十六年,善於經商,到道光二十五年地租收入增到8000餘石;在新興、春灣、合水、春城等地開設當鋪9間,家財值毫銀60萬元。受太平天國和天地會的影響,在咸豐三年(1853年)農曆三月,組織農民隊伍起義反清。黎四貴、江阿戊進城,張貼文告,釋放囚犯。守備黃者常逃奔雙滘,知縣劉式恕出走三甲,千總呂文光退屯崆峒岩,農民起義聲震陽春。
羅升棓(生卒年不詳),字瑄琳,號次桓,原籍大鐺灣(今河鎮),后遷居春城。清嘉慶二十一年廣東鄉試第六十九名舉人;嘉慶二十四年京都會試第二百五十名登進士。名聞於朝,調潼州、重慶、夔州知府。著有《兀兀集詩鈔》。
莫蒼棨(生卒年不詳),字戟門,那烏堡(今春灣鎮)獅子崗人。清道光十四年廣東鄉試第六十四名登舉人;十五年京都會試第一百一十一名登進士。官至太原同知,69歲卒於任。
劉榮琪(1817—1868),字昆圃。生於清嘉慶二十二年,三甲人。道光二十四年廣東鄉試第八名登舉人;二十五年京都會試第一百三十四名登進士。任工部主事。
劉承輦(1821—1893),字鳴騶,號鑾坡,生於清道光元年,三甲人。道光二十六年廣東鄉試第十二名登舉人。同治元年京都會試第一百七十名登進士。授刑部主事,改江西候補同知,署廣豐縣令,調江西瑞州府同知,加知府銜。咸豐四年天地會首領江阿戊、黎四貴攻陷陽春縣城;同治元年客家軍首領韓端、戴子桂由恩平攻陷上三都黃泥灣、合水等地;同治二年太平軍首領鄭金、劉昭等攻陷潭水、三甲、八甲、雙滘等地,劉承輦先後三次組織和率領民團鄉勇協助陽春千總鎮壓各路起義軍。
顏有庄(生卒年不詳),青山堡大塘村(今松柏鎮境)人。咸豐二年廣東鄉試第六十四名登舉人;十年京都會試,登進士。授浙江仁和縣令,太平天國李秀成軍攻陷杭州,顏自縊於縣署。清廷恤蔭三代“雲騎尉”。
劉德琯(生卒年不詳),字子韶,號小夔,潭水堡高人。清同治二年廣東鄉試第三十三名登舉人。善詩賦,通經史,主講瑞雲書院10年。同治十三年署部選司訓,任三水縣教諭。光緒三十年(1887年)續修《陽春縣誌》,稿成未刊行。65歲卒於任。著有《射木山房詩集》。
鄭宏璋(1911—1983)春城人,中央黨校科學社會主義教研室主任。
黃雲(1921—2011)春城人,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原廣西壯族自治區副主席、黨委副書記、顧委主任。
羅傑(1925—)春城人,曾任廣東省科委主任。
黎運漢(1927—)雙滘人,修辭學家,暨南大學教授。
謝維祥(1930—)雙滘人。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陽春市書法家協會主席。
鄭秉業(1931—1999),崗美鎮新圩人。1988年擔任陽江市委副書記,後任陽江市政協主席。
岑聖權(1951—),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央文史館書畫院南方分院畫家、廣東楹聯書畫院副院長
楊開喬(生年不詳)永寧人,曾任廣東省教育廳黨組成員、廣東省教育考試院院長。
吳澤偉(生年不詳)潭水人,陽春旅外聯誼會名譽會長、深圳大學原黨委書記。
黃偉(生年不詳)春灣人,深圳市陽春商會名譽會長,深圳市新世界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
魏建朝(生年不詳)深圳市陽春商會會長,深圳市富基集團投資有限公司董事長。
李希臻(1955—)春城人,曾任陽江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黨組成員(正廳級)。
梁本佳(1955—)馬水人,曾任中共陽江市委常委、秘書長,廣東省質監局黨組成員、副巡視員、巡視員。
黃運帶(1955—)崗美人,曾任陽江市政協副主席、黨組副書記。
劉平,1955年7月生,籍貫、出生地廣東陽春,曾任湛江市人大常委會秘書長。
劉宛子(1957—),廣州市文化新聞廣電出版局巡視員
范紹佳(1962.03—),中山大學大氣科學學院教授
嚴植嬋(1964—)女,第十九屆中央候補委員,中央人民政府駐澳門特別行政區聯絡辦公室副主任。
鍾毅(1965—)永寧人,香港中聯辦廣東聯絡部主任。
陳偉才(1972—)第十一、十二屆全國人大代表。珠海格力電器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
馮文樂(1980—)男歌手。通過“殘酷一叮”節目走紅。
黃小瑜(1984—)合水人,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表演系08級本科,中國內地女演員。
(歷史人物資料整理自1996年版《陽春縣誌》)
榮譽稱號 | 授予單位 | 授予年份 | 備註 |
“廣東省民族民間藝術(根雕雅石)之鄉” | 廣東省文化廳 | 1999年2月 | |
“中國馬水桔之鄉” | 中國經濟林協會 | 2004年初 | |
“中國春砂仁之鄉” | 中國經濟林協會 | 2004年3月 | |
“廣東省雙擁模範市” | 2004年,2008年 | ||
“中國豬苗之鄉” | 2005年 | ||
“中國蠶桑之鄉” | 中國經濟林協會 | 2005年 | |
“中國優秀旅遊城市” | 2007年 | ||
“中國孔雀石之鄉” | 中國收藏家協會 | ||
“全國科普示範市” | |||
“全國政務公開工作先進單位” | 2007年 | ||
“全國政務公開示範點” | |||
“全國體育先進縣(市)” | |||
“廣東省林業生態市” | |||
“廣東省文明城市” | 2008年 | ||
“廣東省衛生城市” | 廣東省愛衛會 | 2003年12月 | |
“廣東省園林城市” | 廣東省省住房和城鄉規劃建設廳 | ||
“廣東省雙擁模範市” | 2016年8月17日 | 第四次被命名 | |
“廣東省戲劇之鄉” | 2016年10月 | 首批入選 | |
“廣東省推進教育現代化先進市” | 廣東省教育廳 | 2018年 | |
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 | 中央宣傳部、財政部、文化和旅遊部、國家文物局 | 2020年6月30日 | 第二批 |
廣東省雙擁模範城(縣) | 廣東省省委省政府 | 2020年12月 | |
2018-2020周期國家衛生城市 | 2021年1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