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盎

隋末唐初地方大臣

馮盎(?-646年),字明達,高州良德(今廣東省高州市)人。隋唐時期大臣,高涼太守馮寶譙國夫人冼夫人之孫,石龍太守馮仆之子。

少有謀略,英勇善戰,初以門蔭,授宋康縣令。平定王仲宣起義,授任高州刺史,陸續平定潮州、成州等五州獠人叛亂,授金紫光祿大夫、漢陽太守。隨隋煬帝出征遼東,遷左武衛大將軍。隋朝滅亡后,馮盎回到嶺南,聚眾數萬,自任首領,依附割據嶺南軍閥林士弘,先後擊敗廣州和新州的賊帥高法澄、冼寶徹等人,佔據廣州、蒼梧、朱崖之地,自領嶺南總管,治理有方,穩定嶺南局勢,使得社會安寧。武德五年(622年),歸順唐朝,授上柱國、高州總管、耿國公。平定羅竇各洞獠民反叛,受到唐太宗的誇讚。勤勉清明,深受百姓和部下的愛戴。

貞觀二十年(646年),去世,追贈左驍衛大將軍、荊州都督。

人物關係


人物成就


馮盎在開皇年間協助隋廷平定王仲宣之亂,在隋末擊敗冼寶徹、冼智臣等人,一度割據嶺南。后歸附唐朝,貞觀時代為朝廷平定羅竇僚民之亂。

人物生平


家世背景

馮盎,字明遠,高州良德(今廣東高州)人,本是十六國時期北燕君主馮弘的後裔。馮弘因不能忍受投降北魏,便逃往高句麗,派其子馮業帶領三百人渡海歸順東晉。北燕滅亡后,馮業留在番禺(今廣東廣州)。馮業的孫子馮融時,擔任南朝梁羅州刺史。馮融的兒子馮寶,娶嶺南高涼的越族大姓洗家的女兒冼夫人為妻,因而成為高涼地區越族的首領,南朝梁任命他為高涼太守。馮寶與冼夫人生子馮仆,馮仆即馮盎的父親,官至石龍太守。

平定叛亂

馮盎少年時很有謀略,英勇善戰。隋朝開皇年間(581年—600年),馮盎以祖輩功勛而受任宋康(今廣東陽西)縣令。
開皇十年(590年),番禺夷人王仲宣起兵造反,嶺南地區各族首領多起兵響應他,於是王仲宣率軍包圍廣州。馮盎的祖母冼夫人派其孫子馮暄(馮盎之兄)率軍救援廣州,馮暄一向與叛軍將領陳佛智友善,於是故意逗留不進。冼夫人得知后十分憤怒,就派人到軍中逮捕馮暄,關押在州城監獄;另派馮盎率軍討伐陳佛智,馮盎擊敗叛軍,將陳佛智斬首。馮盎率軍進至南海,與隋朝大將軍鹿願的部隊會合,然後與廣州守將慕容三藏合兵攻打王仲宣,王仲宣的部隊潰敗,因此廣州得以保全。隋文帝因馮盎平叛有功,任命他為高州刺史。
仁壽元年(601年),潮州、成州等五州的僚人造反,馮盎快馬飛馳到京師,奏請朝廷出兵討伐僚人。隋文帝命令左僕射楊素和馮盎討論僚人反叛的情形勢態,楊素對馮盎感到驚奇,說:“沒想到蠻夷中竟有這樣的人!”隨即隋文帝下詔命令馮盎徵集江南、嶺南的軍隊進攻僚人。叛亂平息后,隋文帝任命馮盎金紫光祿大夫、漢陽太守。
大業七年(611年),馮盎跟隨隋煬帝楊廣出征遼東,因功升任左武衛大將軍。

佔據嶺南

義寧二年(618年),隋朝滅亡,馮盎趕回嶺南,集聚民眾,自任首領,統率部眾五萬人。不久,馮盎以蒼梧、高涼、珠崖、番禺地區依附割據嶺南的林士弘。
唐朝武德三年(620年),廣州(一作番禺)、新州(今廣東新興)的賊帥高法澄、冼寶徹殺死原隋朝官吏,佔據二州,歸附於林士弘。馮盎率軍打敗他們。不久,洗寶徹的侄子沈智臣重新在新州集聚軍眾,自稱首領,與馮盎對抗。馮盎率軍進討,兩軍剛交鋒,馮盎就脫下頭盔大聲喊道:“你們認識我嗎?”敵方軍眾大多扔下武器,脫下戰衣露出上身向他叩拜,反叛者的隊伍因而潰散。馮盎活捉洗寶徹、洗智臣等人,於是佔據廣州、蒼梧(今廣西梧州)、朱崖(今雷州半島、海南島一帶)的地盤,自稱總管。當時,有人勸馮盎說:“隋朝已是末世,分崩離析、時局動蕩,國內大亂;唐王雖然應運而生,但他的影響、教化尚未使人信服,嶺南、百越之地尚無所歸屬。明公攻克平定二十個州,佔地方圓數千里,豈是漢代趙佗的九郡能相比?現今名份還未確定,請加‘南越王’名號。”馮盎說:“我家居留百越之地已經五代,州郡長官所轄之地僅我一姓,子女玉帛我已有,人世間的富貴,像我這樣的都少有。常常怕承擔不起重擔,使先人蒙受恥辱,怎麼敢效法趙佗自己稱王一方呢?”由於馮盎治理有方,嶺南局勢穩定,社會安寧。

歸順唐朝

武德五年(622年)七月十八日,馮盎接受唐朝名將領李靖的檄文,率領部屬歸順唐朝。唐高祖李淵在馮盎的轄地設置高、羅、春、白、崖、儋、林、振八州,任命馮盎為上柱國、高州(今廣東陽江)總管,封吳國公,不久改封越國公,任命馮盎之子馮智戴為春州(今廣東陽春)刺史、馮智彧為東合州(今廣東雷州)刺史。不久,唐高祖再改封馮盎為耿國公。

忠於朝廷

貞觀元年(627年),馮盎與談殿等人互相爭鬥,很久沒有入朝。各地方州府前後十幾次奏稱馮盎謀反,唐太宗李世民打算派右武衛大將軍藺暮等人徵發江、嶺數十州兵馬大舉討伐。大臣魏徵勸諫說:“中原剛剛平定,嶺南路途遙遠、地勢險惡,有瘴氣瘟疫,不可以駐紮大部隊。而且馮盎反叛的情狀還沒有形成,不宜興師動眾。”唐太宗說:“上告馮盎謀反者絡繹不絕,怎麼能說反叛的情狀還沒有形成呢?”魏徵答道:“馮盎如果反叛,必然分兵幾路佔據險要之地,攻掠鄰近州縣。現在告發他謀反已有幾年,而馮氏兵馬還沒出境,這明顯沒有反叛的跡象。各州府既然懷疑馮氏謀反,陛下而不派使臣前往安撫,馮氏怕死,所以不敢來朝廷。如果陛下派使臣向他示以誠意,馮氏欣喜能免於禍患,這樣可以不必勞動軍隊而使他順從。”唐太宗於是下令收兵。
同年十月初六日,唐太宗派遣員外散騎常侍韋叔諧、員外散騎侍郎李公淹持旌節往嶺南慰問馮盎。馮盎則讓他的兒子馮智戴隨著使臣返回朝廷。唐太宗說:“魏徵讓我派遣一個使者,嶺南就得以安定,勝過十萬大軍的作用。不能不加賞。”賜給魏徵絹帛五百匹。

去世哀榮

貞觀五年(631年),馮盎進京朝見唐太宗,唐太宗設宴接待,賞賜給馮盎非常豐厚的物品。
不久,羅竇各洞的僚民造反,唐太宗下令馮盎率領軍眾二萬人擔任進討諸軍的先鋒。當時反叛的僚民有數萬人,他們據守險要之地,各路軍隊難以前進。馮盎手持弓弩對身邊的人說:“我一次射盡此箭,勝負就已清楚。”馮盎連發七箭,射死敵軍七人,獠民都逃掉,馮盎於是揮兵乘勝追擊,斬首一千餘人。僚民叛亂平定后,唐太宗誇讚馮盎的功勞,下令派馮智戴返回嶺南省親慰問,賞賜財物不可勝數。馮盎佔據的地方縱橫二千里,奴婢一萬多人,珍奇寶物甚多。馮盎善於為政之道,親自查閱財務、出納簿冊文書,揭露舉發隱秘的行奸作惡的人和事,深受百姓和部下的愛戴。
貞觀二十年(646年),馮盎病逝於任上,朝廷追贈他為左驍衛大將軍、荊州都督。

歷史評價


劉昫等《舊唐書》:①“盎少有武略。”;②“勤於簿領,詰擿奸狀,甚得其情。”;③“歷代武臣,壯勇出眾者有諸,節行勵俗者鮮矣,矧蠻夷之人乎!如馮盎智勇守節,社{人小}廉慎知足,蘇尼失恩惠,史忠清謹。”
歐陽修新唐書》:“盎善為治,閱簿最,擿奸伏,得民歡心。”
司馬光資治通鑒》:“然為治勤明,所部愛之。”

史籍記載


《舊唐書·卷一百九·列傳第五十九》
《新唐書·卷一百一十·列傳第三十五》
《資治通鑒》卷一百七十七至一百九十三

家族成員


長輩

天祖:馮弘,十六國時期北燕君主。
高祖:馮業,后率眾歸順東晉。
曾祖:馮融,官至羅州刺史。
祖父:馮寶,官至高涼太守。
祖母:冼夫人,譙國夫人。
父親:馮仆,官至石龍太守。

兄弟

馮暄,馮盎之兄,官至羅州刺史。

兒子

馮盎有三十個兒子:
馮智戣,馮盎長子。
馮智戴,馮盎次子,官至左武衛大將軍。
馮智?,馮盎三子。
馮智彧,官至東合州刺史。
馮智戣,官至高州刺史。
馮智玳,官至恩州刺史,孫子為高力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