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西縣

廣東省陽江市轄縣

陽西縣,隸屬廣東省陽江市,位於廣東省西南部沿海,東接江城區、陽東縣,北鄰陽春市,西與電白縣交界,南臨南海,介於東經111°22'28"至111°48'43"、北緯21°29'至21°55′,區域面積1435平方千米,海岸線長126.6千米。截至2019年末,陽西縣總人口為57萬人。

春秋戰國時陽西為百越之地。1988年,陽江建市分縣,陽西縣成為陽江市轄縣。截至2020年6月,陽西縣下轄8個鎮,縣人民政府駐織篢鎮。

2018年,陽西縣地區生產總值233.03億元,增長5%。農業總產值88.97億元,增長2.5%。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34.88億元,增長9%。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7.44億元,增長8.2%。

歷史沿革


新石器時代陽西地域就有人類居住。
春秋戰國時陽西為百越之地。
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後為南海郡地。
漢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為合浦郡高涼縣地。
三國時期為廣化縣,屬高興郡管轄。
南北朝時期,宋文帝元嘉九年(公元432年),陽西獨立為宋康郡。
隋初,廢郡為縣,陽西稱杜原縣。
武德五年,改為杜陵縣
宋太祖開寶五年,廢杜陵縣併入南恩州(即陽江),明、清兩朝沿宋制。
民國開始至1950年屬陽江縣6、7區。
1951年屬陽江縣6、7、10區。
1953年屬陽江縣12至18區。
1988年陽江建市分縣,陽西縣成為陽江市轄縣
陽西縣城遠景圖
陽西縣城遠景圖
漢設安寧縣,民國復置陽江縣。1988年,撤銷陽江縣,分別設立陽西縣(駐織篢鎮)、江城區、陽東區。陽西縣因在漠陽江以西而得名。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陽西縣(轄9個鎮)總人口380272人,其中:織篢鎮77786人、程村鎮50854人、塘口鎮25993人、上洋鎮50945人、溪頭鎮63031人、蒲牌鎮18696人、儒洞鎮53846人、新圩鎮22647人、沙扒鎮16474人。
2002年,陽西縣轄織篢、程村、溪頭、上洋、沙扒、儒洞、新圩、塘口、蒲牌9個鎮,131個村委會、11個居委會。
2005年末,陽西縣轄織篢、程村、溪頭、上洋、沙扒、儒洞、新圩、塘口8個鎮。
2009年末,陽西縣面積1454.6平方千米,轄8個鎮,11個居委會、138個行政村。縣政府駐織篢鎮。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陽西縣位於廣東省西南部沿海,地處東經111°22'28"至111°48'43"、北緯21°29'至21°55′。東接江城區陽東縣,北鄰陽春市,西與電白區交界,南臨南海。陽西縣總面積1455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陽西縣境屬背山面海的丘陵地帶,平原面積17%,地勢從西北向東南傾斜,西北和東南高,中部低。陽西縣最高點蛾凰嶂海拔1337米,位於縣境西北部,與電白區、陽春市交界。
陽西縣的地貌大體可分為沿海地帶和山區地帶兩大部分。沿海地區程村鎮的近河到溪頭鎮的散頭咀這一岸段屬洋邊海沿岸,洋邊海為一深入陸地的溺谷河口灣,沿海地段主要為沖積平原。陽西縣沿岸高潮區局部有紅樹林草灘分佈,灘塗遼闊、平坦。散頭咀至沙扒鎮,主要由三個鐮刀形沙灣連接而成,連接處呈半島岬角狀,是典型的山地溺谷岸段,灘塗類型有岩礁、礫石和沙灘,陽西縣沙灘岸段占海岸線40%,較長的沙灘岸段是上洋鎮的河北沙灘、儒洞鎮的月亮灣沙灘、沙扒鎮的海濱浴場沙灘。沙扒鎮到儒洞鎮這一岸段的特徵與洋邊海岸段相似,屬儒洞河口岸段。山區地帶主要是新圩、塘口以及程村、織篢兩鎮的西北部。這些地方山地多,地勢高。

地質

陽西縣沿岸高潮區灘塗底質為泥沙質及泥質。沙扒鎮到儒洞鎮底質為泥沙及沙質。山區地帶礫質土多。大體上講,沿海地帶土質粘性相對大,部分水田呈鹼性,山區地帶土質相對鬆散,部分水田呈酸性。

氣候

陽西縣處於南亞熱帶和中亞熱帶過度帶,海洋季風氣候明顯,年平均氣溫22.3℃,陽光充足,雨量充沛。

自然資源


礦產資源

至2008年,陽西縣有稀土礦、硅鐵礦、石英砂、鉀長礦等30多種礦產,其中石英砂儲藏量達6000多萬噸,純度達99.2%。

水力資源

陽西縣境內有三大主要河流,至2008年,有42座中小型水庫,可開發利用的水電裝機容量達3.2萬千瓦,已建成的水電站年發電量過6000多萬度。

地熱資源

陽西縣有沙扒月亮灣、河北港灣等多處天然海濱浴場,有儒洞鹹水溫泉、塘口熱水溫泉等多處地熱礦泉,其中儒洞鹹水溫泉有醫療保健作用,2008年,日流量達4000立方米。

土地資源

至2008年,陽西縣林木面積90萬畝,森林覆蓋率48.7%,活立木材蓄積量200多萬立方米,有耕地33萬多畝,低坡度山地50萬畝。

電力能源

陽西縣海岸線長,淺海灘塗面積遼闊,具備發展核電、火電、風電等電力能源項目的良好資源條件。陽西大力推進沿海電力能源產業基地建設,是廣東省重要電力能源產業基地。其中風電、水電發展較快,有廣東華廈陽西電廠、華潤電力風能(陽江)有限公司、陽西縣東水電站等發電企業19家。

行政區劃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陽西縣(轄9個鎮)總人口380272人,其中:織篢鎮77786人、程村鎮50854人、塘口鎮25993人、上洋鎮50945人、溪頭鎮63031人、蒲牌鎮18696人、儒洞鎮53846人、新圩鎮22647人、沙扒鎮16474人。
2002年,陽西縣轄織篢、程村、溪頭、上洋、沙扒、儒洞、新圩、塘口、蒲牌9個鎮,131個村委會、11個居委會。
2005年末,陽西縣轄織篢、程村、溪頭、上洋、沙扒、儒洞、新圩、塘口8個鎮。
2009年末,陽西縣面積1454.6平方千米,轄8個鎮,11個居委會、138個行政村。縣政府駐織篢鎮。
截至2020年6月,陽西縣下轄8個鎮,縣人民政府駐織篢鎮。
陽西縣區劃詳情
織篢鎮程村鎮塘口鎮上洋鎮
溪頭鎮沙扒鎮儒洞鎮新圩鎮

人口民族


2008年,陽西縣總人口49.8萬人,當年已婚育齡婦女9.58萬人。2013年,陽西縣總人口52萬,人口出生率、自然增長率和政策生育率分別為1.263%、0.746%和87.77%,出生人口性別比為106.38。
2016年,陽西縣戶籍總人口55.99萬人,已婚育齡婦女11.08萬人,人口出生率、自然增長率和政策生育率分別為14.43‰、8.59‰和96.01%,出生人口性別比為105.67%;2016年陽西縣常住總人口45.54萬人,已婚育齡婦女9.53萬人,人口出生率、自然增長率和政策生育率分別為14.49‰、7.98‰和95.95%,出生人口性別比為106.3%。陽西縣多為漢族,少數民族以苗族、壯族和瑤族為主,主要分佈在程村鎮。
截至2019年末,陽西縣總人口為57萬人。
2021年5月21日,陽江市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公報發布,陽西區人口數為434076人。
陽西縣多為漢族,少數民族以苗族、壯族和瑤族為主,主要分佈在程村鎮

政治


縣委領導​
陽江市委常委、陽西縣委書記:孫波
縣委副書記、縣長:譚忠健縣委副書記、政法委書記,縣社工委主任:關英芬縣委常委、紀委書記,縣監察委主任:李智勇縣委常委、常務副縣長:譚 鑫縣委常委、辦公室主任:陳榮欣
縣委常委、組織部部長、黨校校長:張宜春縣委常委、統戰部部長:吳 臻縣委常委、縣政府黨組成員、縣財政局局長:張 海陽西縣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張英華​
縣人大領導​
主任:謝國雄
副主任:關浩芬、葉永周、謝汝林、申建源、王治龐​
縣政府領導​
縣委副書記、縣長:譚忠健
縣委常委、常務副縣長:譚 鑫縣委常委、統戰部部長:吳 臻縣委常委、縣政府黨組成員、縣財政局局長:張 海副縣長,兼任縣公安局局長:蔡傳雄副縣長:陳以霜、熊大紅、鍾基建​
縣政協領導
主席:​翁文星
副主席:江基建、陳德統、葉其正、陳 堅、林進康、謝烈陽​
以上數據截至2019年​​

經濟


綜述

2013年,陽西縣國內生產總值實現143億元,比2012年增長15.5%。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5.14億元,比2012年增長31.4%。固定資產投資57億元,比2012年增長30%。
2014年陽西縣地區生產總值164.17億元,完成年度計劃的103.4%,增長15.5%。其中第一產業54.97億元、第二產業68.09億元、第三產業41.11億元,同比分別增長4.5%、28.7%、8.3%。
2017年,全縣地區生產總值239.78億元,增長7%。固定資產投資完成97.35億元,增長15.6%。農業總產值96.57億元,增長4%。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236.1億元,增長12.8%。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6.88億元,增長7.5%。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3萬元,增長9.2%,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1萬元,增長10.9%。金融機構存款餘額141.4億元,貸款餘額81.3億元,分別增長13.4%和14.9%。三大產業比例由2016年的26.3︰34.5︰39.2優化為24.5︰36.1︰39.4。
2018年,全縣地區生產總值233.03億元,增長5%。農業總產值88.97億元,增長2.5%。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34.88億元,增長9%。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7.44億元,增長8.2%。固定資產投資82.28億元,增長1%。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4萬元,增長4.5%。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3萬元,增長8%。金融機構存款餘額157.13億元,貸款餘額92.65億元,分別增長9.5%和14.4%。三大產業比例由2017年的24.2︰33.9︰41.9優化為24.3︰32.5︰43.2。

第一產業

陽西縣盛產水稻、荔枝、龍眼、西瓜、辣椒等,其中雙肩玉荷包荔枝、上洋西瓜、薄牌北運椒、溪頭五彩薯、儒洞香芋等大宗農產品遠銷全國各地,全縣建有水果、蔬菜、中藥材以及海水養殖、畜牧業生產等十大生產基地。2013年,陽西縣新增省、市級重點農業龍頭企業各1家、農民專業合作社128家。全年糧食總產量14.26萬噸,特色作物產量30.45萬噸;升級改造漁船256艘,新增深水網箱20個,漁業總產值45.97億元,比2012年增長8.2%;新建生態景觀林帶85千米、防護林工程2.96萬畝、森林碳匯工程900畝;進行儒洞河儒洞段和新圩段治理工程、8宗水庫除險加固工程全面完工,進行白土聯圍海堤達標加固工程。2013年,陽西縣實現農業總產值77.76億元,比2012年增長6.5%,農(漁)民人均純收入10197元,比2012年增長14%。
2017年農業總產值預計完成96.57億元,同比增長4%,全年漁業總產值64.36億元,同比增長5.7%;總產量達53.07萬噸,同比增長3.5%。全年畜牧業產值達10.17億元,同比增長6.1%,肉類總產量達3.9萬噸,同比增長5.2%。

第二產業

2013年,陽西縣27個重點項目完成投資47.53億元,完成年度計劃的173.7%。中山火炬工業園擴園建設,二期3000畝用地基本完成開發。中山火炬工業園再次被評為省優秀園區。海洋產業基地起步區完成土地平整300多畝。新型建材產業園新徵用地2000畝,博德陶瓷項目首期3條生產線建成投產,引進了粵玻實業、廢礦物油深度精製等項目。電力能源基地方面,華廈陽西電廠3、4號機組和華潤三期菩提山風電項目建成投產,大唐華銀火電項目完成可研評審等前期工作。2013年,陽西縣完成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107.67億元,比2012年增長26%。
2017年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預計完成236.1億元,同比增長12.8%,完成年度計劃任務106.4%。五金刀剪、食品加工、建材、電力能源等支柱產業總體保持平穩增長。
2018年,全縣實施重點項目42個,總投資459.03億元,全年累計完成投資38.91億元。投資超過10億元的項目有11個,占項目總數的26%,其中投資超過50億元的項目有4個。中山火炬陽西園區榮獲全國首個“中國調味品之都”稱號。園區累計投入基礎設施建設資金20億元,各項配套基礎設施日臻完善。園區三期2900畝基本開發完畢,四期5032畝正在開展規劃、征地等前期工作。園區三期市政道路及配套排水管網、創新孵化中心、智慧園區、通用廠房、污水處理廠(二期)等項目正抓緊建設。

第三產業

2013年,陽西縣月亮灣項目累計完成投資7.8億元,沙巴島特色街和4家中高檔酒店建成開業,舉辦七七神水節、重陽風箏節等旅遊文化活動。縣城御景溫泉酒店、九州國際大酒店等高星級酒店建成開業。陽西縣接待遊客111.43萬人次,旅遊收入9.09億元,分別增長17.6%和46.9%。御景灣、凱旋豪庭、中陽商業街等房地產開發完成投資8億元,商品房銷售面積37.7萬平方米。2013年,陽西縣完成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52.96億元,比2012年增長11.5%。
2018年,成功舉辦2018年“蚝美陽西”美食節,大力打響“山盟海誓•粵美陽西”旅遊品牌。全縣接待遊客292萬人次,實現旅遊收入25.8億元,分別增長9%和11.9%。房地產業健康發展,碧桂園、敏捷等知名房企紛紛進駐。完成商品房銷售額49.66億元,增長19%。粵豐廣場城市綜合體完成建設,盒小馬華南首店進駐御海城。商貿、餐飲、物流等行業興旺發展,消費市場保持平穩,全縣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69.22億元,增長8.6%。

文化


地名由來

陽西縣因地處漠陽江流域以西而得名。

風俗民情

漁家婚嫁
漁家婚嫁
漁家婚嫁
陽西漁家婚嫁風俗,與岸上居民略有不同,沒岸上人多禮節,風俗較為樸質,滿帶著情趣,沾帶著古代搶親遺風。漁家婚姻關係一經雙方父母敲定下聘,漁家女要提前哭嫁,出嫁前兩三天,要洗髻沐浴,夾毛仔,收拾得全身上下煥然一新,前一天,家裡開始宴請親友,迎新之日,新郎帶著班小夥子撐著船接新娘來了,新娘則由一班女伴護著,不讓新郎船靠近,雙方鬥起鹹水歌。新娘被接回男家,安置在一隻綵船里,小夥子圍著新郎新娘鬧房,直到夜深人靜才各自散去,新娘新郎鑽進船倉,合百年之好。
藏七月七水
七月七日午時,人們將沖洗乾淨的瓶、罐、埕或其他容器拿到井上盛七月七水,說是一年之中,唯有此日此時的水才是神仙水。這種水藏於家中,很久不變質。人們發燒可拿來飲用,幫助清熱去毒;其他病患者可用此水沖服藥片、藥粉;若誰長瘡,或有外傷什麼的,需敷草藥時,亦可用此水舂草藥、研葯末。
接花炮
陽西花燈,又叫花炮,每年正月十一,陽西人慣在各處娘嫲廟放燈,這天,娘嫲廟前人山人海,廟門前一排放著十二個花燈。花燈
點燃,隨著一聲脆響,花燈帶上一串火花,直衝霄漢。十二個花燈升在半空,直如十二把降落的傘。花燈燃盡,最後一個,內中會爆出一草捆子,狀如手乾玉軛,在半空搖搖晃晃落下來。這時,人群洶湧,萬頭趨動,萬千雙眼,都專看那草捆子,俗叫炮頭。因為傳言說,誰接了炮頭,這一年便會承大運,遇事逢凶化吉。最終,炮頭落下來,經過一番驚險激動人心的博擊,有人把炮緊緊攥在手裡了。接了炮頭的人要馬上到娘嫲廟前謝恩,謝恩后第二要酬福。按規例,接炮頭的人到了隔年正月十一,要依樣做一個燈送到娘嫲廟前,以供放燈。
賽龍舟
陽西縣每年端午節進行龍舟競賽。五月初一在程村鎮水面舉行初賽,初二在織篢河、牛坡河進行決賽。參演龍舟長30.6米,寬1.2
賽龍舟
賽龍舟
米。每舟設坐撓手20人,擂鼓手兼指揮1人。比賽時,隨著裁判長一聲令下,眾撓手奮力划漿,一條條“蛟龍”在河道上你追我趕,鼓聲、鑼聲、吶喊聲震天。

地方特產

西瓜
陽西縣種植西瓜歷史悠久,萬畝規模栽培也有20多年的歷史,產品主要特點是“體靚、肉紅、甜少核、皮薄水多脆無渣”。2012年,陽西縣西瓜種植面積已達4萬畝,其中春種3萬畝,夏、秋種1萬畝,總產6.1萬噸,形成了上洋鎮和儒洞鎮兩個西瓜生產專業鎮。推廣品種主要有黑美人、青美人、早熟金鐘及無籽優質西瓜。
五彩薯
五彩薯
五彩薯
五彩薯,是陽西農村廣泛種植的農副產品。溪頭蕃薯有紫肉、紅肉、黃肉、白肉和五彩等多個品種,品質尤以永安五彩薯為佳,具有粉、香、甜、滑、嫩等特點。
蜜味黃皮
蜜味黃皮,咬起來像蜜棗那樣鬆脆,但味道又有點特殊,酸酸甜甜。蜜味黃皮的原料是黃皮子。黃皮子是陽江的一種水果。陽西特產蜜味黃皮1998年獲廣東省一輕工業“四新”產品優秀獎,1999年獲廣東省食品“一等金獎”,2000年獲亞太地區技術博覽會“最受歡迎產品”稱號。
東水竹筍
東水鎮竹多,自然筍也多,每年春雨過後,竹筍就爭先恐後地破土而出,那正是抽筍的旺季。東水竹筍以肉厚、脆嫩、肥大、味酸美而著稱。東水竹筍煎炒、做湯是東水人待客的主菜,因而有“無筍不成餚”的說法。
玉荷包荔枝
玉荷包荔枝
玉荷包荔枝
玉荷包荔枝在陽西縣已有300多年的栽培歷史,該品種葉小,淡綠色(為現有栽培品種中葉子最小,葉色最淡的一個品種),窄形,先端稍尖,兩側葉緣上卷,中脈凹陷;果實圓正,略呈心型,果皮紅色,龜裂片凸起,裂片鋒鈍,裂溝白色,間少許綠或蠟黃,果肩明顯突起,有雙肩和單肩兩種,果皮腹部有明顯的腹溝,外果皮厚,少裂果,耐貯運;剝開果皮果肉乳白半透明,乾爽潔手,肉厚、堅實,入口質脆清甜,微香。該品種果型大,肉厚核小,2001年在北京全國農展會上被評為名優品種。

交通


陸路

廣湛高速公路、325國道貫穿陽西境域而過,陽西縣距廣州240千米,距湛江160千米。與廣東沿海高速公路相接,距珠海180千米;與陽陽鐵路相連,距3.5萬噸級的陽江港25千米,水路東距香港180海里,距澳門140海里;西距湛江110海里;北距廣州220海里。
公路
陽西縣境內有廣湛高速公路、325國道、G15瀋海高速公路、沿海高速公路、廣湛客專(陽西段)貫通全境,距離粵西機場約1小時路程。陽西縣距離廣州240千米,距湛江160千米。與廣東沿海高速公路相接,距珠海180千米,與陽陽鐵路相連。
鐵路
陽西縣境內有江湛鐵路貫通全境。

海港

陽西縣海岸線長126.6千米,-10米等深線以內淺海灘塗面積50萬畝,至2008年,有沙扒、溪頭、河北3個漁港,其中沙扒漁港為國家一級漁港,溪頭漁港為國家二級、省一級漁港。陽西縣海捕產量1999年至2006年連續8年在廣東省縣級排名第二位。
航運
陽西縣東距香港180海里、距澳門140海里,西距湛江110海里,北距廣州220海里,境內有口岸碼頭2個,漁港3個。

社會


交通建設

2018年,江湛鐵路順利建成通車,陽西闊步邁入“高快速鐵路時代”。陽西站連接線、站前廣場配套設施項目投入使用,瀋海高速公路陽西段擴建工程動工建設。縣道605線上洋至河北段公路建成通車,國道325線陽西縣城段過境公路工程建設加快推進,縣道752線蒲牌至舊倉段公路改建工程動工建設,省道278線織篢至溪頭段、省道278線塘口至織篢段、省道386線塘口至新墟段以及陽西電廠配套碼頭擴建工程等項目前期工作穩步推進。積極配合省、市做好“一港一路一橋”規劃建設工作。完成農村公路硬底化建設35公里,超額完成建設任務。全力抓好全國城鄉交通運輸一體化建設工作,投入新能源公交車33輛,開通農村客運線路33條,城鄉交通服務水平不斷提升。

文化教育

陽西縣第一中學
陽西縣第一中學
2012年,陽西縣中小學校160所,其中,普通高中2所,中等職業技術學校1所,職業高中2所,初級中學13所,小學141所,九年一貫制民辦學校1所。當年有在校生77843人,其中,普通高中11879人,中職5048人,初中27348人,小學33568人。全縣專任教師4699人,其中,普通高中、中職699人,學歷達標率96.8%;初1544人,學歷達標率99%;小學2456人,學歷達標率99.91%。全縣有幼兒園36所,在園(班)幼兒9234人,毛入園率為72.2%。2013年,陽西縣塘口鎮、沙扒鎮、溪頭鎮完成了教育創強申報工作;陽西一小完成總工程量的70%,高考再創佳績;41個村文化室建成,新檔案館投入使用;舉辦了陽西縣第二屆鄰里節。
2018年,優先發展教育事業。紮實推進教育創強和推現工作,全面完成教育強縣複評,榮獲“廣東省推進教育現代化先進縣”稱號。加快推進陽西三小、四小項目建設,方正中學等一批學校升級改造工程動工建設,興華中學實現遷改招生,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對優質教育學位的需求。全力打造校園特色文化,奮興中學等3所學校被評為“全國校園足球特色學校”。深化教師管理體制改革,在全市率先推行縣管校聘制度,促進縣域內教育均衡發展。全縣義務教育標準化學校覆蓋率達100%。
2018年,成功舉辦150多場大型群眾文體活動,打造“月月有娛•歡樂陽西”“走公”等地方特色民俗文化品牌。舉辦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科普宣傳和文化惠民系列活動2000多場次,惠及群眾50多萬人次。

醫療衛生

陽西縣境內有陽西縣人民醫院、陽西縣中醫院、陽西縣婦幼保健院、陽西總醫院第二人民醫院等醫療機構

科技專利

2013年陽西縣獲國家專利72件,被評為“全國科技進步先進縣”。

社會保障

2013年,陽西縣城鄉居民醫保參保人數新增1.1萬人,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參保人數完成任務的109.5%。遭受強颱風“尤特”災害的193戶全倒戶重建工程全部竣工入住;50套保障性安居住房建設任務已完成;落實幫扶資金7060萬元;建成了30宗農村飲水工程,惠及農村群眾1.8萬人。
2018年,加大困難群體幫扶力度,城鄉低保、農村五保、醫療救助、殘疾人保障、孤兒保障等底線民生保障標準持續提升。完成農村危房改造458間,困難群眾住房條件逐步改善。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攻堅行動取得新成效,累計投入幫扶資金2.2億元,建成村級幫扶項目631個,貧困戶項目47518個,光伏扶貧、南葯種植等一批扶貧項目產生良好經濟效益,全縣貧困人口預脫貧率達92%。

基礎建設

2013年,陽西縣對人民大道、向陽路進行升級改造。舊城區改造項目全面動工建設,累計完成投資6億元,拆除舊房屋540戶8萬平方米,人民南路、富貴路等市政工程開始動工建設,完成了上洋至書村公路改建工程和縣汽車總站遷擴建主體工程,陽茂高速新圩出口至月亮灣一級公路進行動工建設,完成農村硬底化公路81.56千米。至2013年11月,X747線上洋至書村公路改建工程已完成回填單邊路肩11千米,水泥混凝土路面單邊22.5千米。
2013年,陽西縣完成白土聯圍海堤達標加固工程的第一標土料場基本落實和用地補償工作;第二標段於當年6月份進入全面施工階段,至2013年11月完成堤長加固4.5千米,累計完成總投資2650萬元,佔主體工程的29.5%;8宗小(二)型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工程的主體工程已完成;儒洞河儒洞段治理工程完成投資約1686萬元;新圩段治理工程完成投資約1235萬元;小型農田水利重點縣項目完成投資712.8萬元。

人民就業

2013年,陽西縣完成城鎮新增就業8937人;城鎮失業人員再就業4745人;完成培訓農村勞動力4249人;培訓轉移就業率達95%;農村勞動力新增轉移就業18831人。
2018年,農村勞動力新增轉移就業13718人,城鎮新增就業7799人,城鎮登記失業率為2.39%。加快實施全民參保計劃,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基本實現全覆蓋。

水利工程

2013年,陽西縣完成白土聯圍海堤達標加固工程的第一標土料場基本落實和用地補償工作;第二標段於當年6月份進入全面施工階段,至2013年11月完成堤長加固4.5千米,累計完成總投資2650萬元,佔主體工程的29.5%;8宗小(二)型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工程的主體工程已完成;儒洞河儒洞段治理工程完成投資約1686萬元;新圩段治理工程完成投資約1235萬元;小型農田水利重點縣項目完成投資712.8萬元。

旅遊


陽西縣依山傍海,風光秀麗,旅遊資源豐富,“山、海、泉、林、湖”優勢突出,既有秀美的自然風景,又有獨特的人文景觀,劃分為六大區域:一是月亮灣海濱區,包括月亮灣度假中心和沙扒港、大樹島等;二是東水山區、包括鵝凰山、望夫山、東水風光等;三是龍高山區,包括龍高山、雙山島、南山海旅遊度假村、河北浴場以及文筆塔、雙魚古城等;四是羅琴山區,包括羅琴山、新湖水庫、洋邊海蚝場、冼村(冼夫人出生地)等;五是桐油山區,包括浸霽灣、熱水溫泉、古堡群和古寺古廟、馬山革命紀念地等;六是縣城區,包括大垌山、西湖公園、虎嶺公園、東湖鹹水溫泉度假山莊(被評為“中華綠色溫泉養生示範基地”)、冼太旅遊度假山莊、宋康路商業街和沿江路風光等。此外,陽西還有端午節龍舟賽、山歌擂台賽等獨特的民俗風情,是廣東省著名的山歌之鄉。
陽西縣旅遊景點可分三條路線,即月亮灣至東水風光西線,龍高山至河北、雙山島中線,羅琴山至塘口古堡群至浸霽灣東線。
大垌山
大垌山禪林景區位於縣城西郊約4千米處,是嶺南著名的佛教禪林,是陽江市十大景區之一。凈業寺座落在大垌山東北山麓,屬羅浮梵宇分支,始建年代久遠。清嘉慶末年,高州知府戴錫倫離任還鄉,途經大垌山,削髮為僧遁入空門,取法號大千。民國25年(1936),時任陽江縣長李伯振為保護大垌山禪林,把大垌山列為風景保護區,並修通大垌山公路。
沙扒灣
沙扒灣位於陽西縣沙扒鎮,面向浩瀚的南海,包括沙扒海濱、月亮灣、青洲島和北額嶺等景點。有形容其“灣似虹,沙如玉,岸邊綠林含翠”,海面碧波粼粼,是一個理想的天然浴場,不管月盈月缺,都可月下海釣一番。
古村落
陽西大洲村
陽西大洲村
大洲村,隸屬陽西縣織篢鎮大泉村委會管轄,村房屋坐東向西,依河而建,建村始祖何田齋,清乾隆16年從陽江來織篢,在織篢圩上行街開福記油糖鋪,以經營加工農副產品為主,在全國開設42間油糖鋪,賺錢后何田齋來大朗買下大片土地,在河邊建村,取名大洲村,又名大朗。2008年,大洲村被廣東省文聯、省民協認定大洲村為首批“廣東省古村落”之一。
東水山景區
東水山景區,位於陽西縣西北約60千米處,是一處避署之地。其中“鵝凰遠眺”、“東水明珠”曾列入陽江八景之一。
陽西溫泉
陽西溫泉
鹹水礦溫泉
陽西鹹水礦溫泉位於陽西縣城東湖生態開發區內,距廣州240千米,毗鄰325國道,離廣湛高速公路織篢出口僅3千米。山莊內綠樹成蔭,湖水清澈,是一家集溫泉養生、住宿、餐飲、商務會議、康體健身、休閑娛樂等功能為一體的大型溫泉度假山莊。陽西溫泉200多萬平方米的溫泉區域,300多萬平方米的自然生態園林,20多萬平方米的湖景水系構建了一個純生態溫泉樂園。

代表人物


關山月(1912.9—2000.7)原名關澤霈,廣東省陽江人。擅長中國畫。1933年畢業於廣州市師範學校後任小學教師,1936年到中山大學聽“嶺南派”高劍父授課並進“春睡畫院”學習。1939年第一次在澳門、香港和湛江舉辦個人畫展,后開始“行萬里路”,從廣東出發,到廣西、貴州、雲南、四川、甘肅、青海、陝西等省沿途深入生活,收集素材。又漫遊南洋諸島,描繪異國風光。出版《關山月南洋紀游畫集》和《西南·西北旅行寫生選》。1946年被聘為廣州市立藝專教授兼中國畫科主任。1949年初到香港參加“人間畫會”。解放后,歷任華南文藝學院教授兼美術部副部長,中南美專教授兼副校長,廣州美術學院教授、副院長,第三屆、四屆、五屆、六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並參加主席團,第二屆、三屆、四屆全國文聯委員,中國美協廣東分會主席,廣東畫院院長,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顧問等職。關山月始終堅持深入生活,勤奮創作。五六十年代常到工廠、礦山,70年代越天山、上井岡山、登黃山、重遊青海湖、再訪莫高窟、西出陽關、南入巴蜀、暢遊三峽,又一次“行萬里路”。他多次出國訪問,前後到蘇聯、波蘭、瑞士、法國、比利時、朝鮮、越南、日本、美國,參觀各國名畫,使他的畫閃耀著時代精神。代表作有《俏也不爭春》、《碧浪涌南天》、《長河頌》,還有與傅抱石合作的《江山如此多嬌》、《輕舟已過萬重山》等大量作品。他多次在國內外舉辦個展,出版有多種個人專集。1991年捐資中國美協設立“關山月中國畫教學創作基金”,捐贈作品建立深圳“關山月美術館”。

獲得榮譽


2017年12月,入選“中國最具投資潛力特色魅力示範縣200強”。
2020年8月,入選農業農村部“網際網路+”農產品出村進城工程試點縣名單。
2020年10月,入選國家數字鄉村試點地區名單。
2020年12月,被授予”廣東省雙擁模範城(縣)“榮譽稱號。
2020年8月24日,陽西縣入選“網際網路+”農產品出村進城工程試點縣名單。
2021年7月,入選城鄉交通運輸一體化示範縣名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