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志先
原對外文化聯絡委員會副主任
呂志先,原名姚琬卿、姚希平。1917年7月12日生,廣東省平遠縣人。曾任對外文化聯絡委員會副主任、黨組成員,文化部原副部長、黨組成員(部長級待遇)。
2016年10月31日因病醫治無效在北京逝世,享年99歲。
1923年在平遠啟宇小學讀書。
1930年入讀台灣中山大學附屬中學。
1940年從東北軍112師撤出到山東魯南抗日根據地工作。
1938年在東北軍第57軍112師秘密建立黨支部,為東北軍與八路軍聯合抗日做工作。
1940年9月到中共山東分局開展根據地武裝鬥爭工作。
1945年8月至1949年5月,先後任魯南區黨委秘書長,中共徐州市委委員、副市長,華東南下幹部縱隊第五大隊政委等。
1949年5月起先後任中共嘉興市委書記、嘉興市軍事管制委員會主任等。
1951年3月起先後任中共溫州地委書記,中共浙江省委常委兼宣傳部部長、省委秘書長、金華地委第一書記,杭州大學校長、黨委書記等。
1962年至1964年任杭州大學黨委書記兼校長。
1965年1月任駐茅利塔尼亞共和國首任特命全權大使。
“文化大革命”期間受衝擊。
1981年3月任對外文化聯絡委員會副主任、黨組成員。
1982年5月,任文化部副部長、黨組成員。
1986年擔任中國對外文化交流協會副會長。
2001年離休。
呂志先故居詒德樓
對呂志先家族頗有研究的馮華德告訴記者。呂父姚海珊的族侄姚雨平、姚竹英及姚海珊自己的兒子姚萬瑜均為辛亥革命先驅,皆出於其門下。姚海珊後來擔任粵軍北伐軍軍需部長,參加過收復南京之役。他一生急公好義,孫中山先生曾親筆署名特贈肖像一幅給他。呂志先的長兄姚萬瑜,於弱冠之年痛惜祖國涉危,認為20世紀非學無以圖存,於是赴廣州尋求革新之路。1903年在廣州求學期間,姚萬瑜追隨孫中山從事推翻滿清的革命活動,后積勞成疾英年早逝。其族兄姚雨平,更是著名的辛亥革命先驅,廣州黃花崗起義組織者之一。
呂志先出生的詒德樓是一座一棟兩層樓的建築。據說這個名字是姚海珊取的,名字來源是因為“詒”通“貽”,內含遺留、贈給、傳給的意思。也就是說,姚海珊把這棟樓作為傳給子孫的遺產,但要子孫像自己一樣以德立志、以德立言、以德立行、以德修身,要天下為公,為國奮鬥。這也是姚海珊為子孫留下的“詒訓”(祖訓)。很顯然,包括呂志先在內的姚家子孫,用自己一生的言行,詮釋姚海珊的遺訓。
時任金華地委書記的呂志先下鄉調研
“他當地委書記期間,經常下鄉調查研究,一年時間裡,下鄉佔了三分之二。當時浙江省有60多個縣,金華地區佔了18個,他把18個縣都走遍了。”陳天傑告訴記者,當時條件落後、交通不便,他們到農村去,基本上都是步行,經常爬山越嶺好幾個小時。呂志先是出了名的好脾氣,平易近人沒有一點官架子,所到之處,老百姓都喜歡圍著他。陳天傑回憶:“到了農村,看到農民在做農活,他若有時間也會捲起褲腿下去干。記得有一次到金華附近的一間農場,正值農忙時期,農民們幹得熱火朝天,他二話不說,脫了鞋就下去幫忙了。”
呂志先全家福
在長達80餘年的工作中,無論是從事革命,還是從事建設,無論在國內,還是在國外,呂志先同志始終以共產黨員的標準要求自己,始終忠實執行黨的方針政策;工作充滿熱情,兢兢業業,不求回報;對同事、對部下充滿關心與友愛。
2015年,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給呂志先同志頒發了“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紀念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