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大學易學與中國古代哲學研究中心

山東大學易學與中國古代哲學研究中心

該中心的前身是1984年于山東大學哲學系成立的“周易研究室”。1988年3月,在“周易研究室”的基礎上,正式成立了直屬學校的獨立學術研究機構-“山東大學周易研究中心”。2000年9月,中心正式更名為“山東大學易學與中國古代哲學研究中心”。中心的前身及中心自創立以來,其主任皆為著名易學專家、易學導師劉大鈞教授。本中心是經國家民政部批准成立的一級學會中國周易學會所在地,會長也是劉大鈞教授。

宗旨


山東大學易學與中國古代哲學研究中心是一所著力開展易學、易學與中國古代哲學研究的專職學術機構。

研究方向


一、周易經傳研究
《周易》是中國哲學重要的源頭之一,中國古代哲學中,大凡有影響的哲學家,無不深受《周易》思想和思維方式的影響。因此,研究中國哲學和中國傳統文化,離不開對《周易》的研究。而開展對《周易》的研究,其最基礎性的工作就是對《周易》經傳本身的研究。
由於《周易》經傳年代的久遠和文字的古奧,歷代諸儒對其註疏見仁見智,易學著作汗牛充棟。建國后,《周易》經傳的註疏主要採用訓詁學方法,傳統的象數易學方法被拋棄。然《周易》屬“觀象繫辭”之作,《周易》的義理出於象數,因此,不懂象數就很難全面把握《周易》的義理和思維方式。劉大鈞教授由於其家學淵源,成為建國后少數幾位精通象數易學的學者之一,他對訓詁學也相當熟悉,對現代的解釋學、民俗學、宗教學等也有一定的涉獵,因此,在易學研究中,在推動海內外易學事業的開展中,取得了令海內外易學界注目的成就。
二、易學史研究
《周易》本為卜筮之書,經孔子儒家的闡發和歷代統治者的推崇,它遂成為一部具有儒家倫理色彩的、蘊涵博大精深內容的哲學典籍。由於政治的需要和功利的驅使,易學研究歷經幾千年而不衰,產生諸多不同的學派和形態各異的易學體系,其出版的易學著作更是浩瀚如海,據不完全統計,現存的易學著作達三千餘種。故整理歷代易學著作、探討易學發展是當今易學研究極為重要的任務。然而目前國內學界易學史研究還十分薄弱,雖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至今國內還未有一部真正的易學史著作。
三、易學與哲學文化
《周易》是中華文化最為重要的“活水源頭”,易學的活水長流則對中華文化的形成與發展產生了極其重大而又深遠的影響。欲深入到中華文化的內在,真切洞悉其總體的及各個層面、各個方面的底蘊與特色,如無一種對於《周易》及易學的準確理解和把握,是斷難做到的。明代中葉之後,伴隨著西學東漸大勢下的中學外傳,中學具有了世界性的意義,《周易》及易學對於世界範圍內的文化開始發揮其獨到的影響力。欲明此一影響力,並對此一影響力作出一番有效的前瞻,亦需以對《周易》及易學的準確理解和把握為基本前提。

科研項目


研究課題:
《中國易學史》(山東省省長基金)
《象數易學研究》(山東省省長基金)
《儒釋道與魏晉玄學》(國家社科基金
《周易古經與諸子之學》(國家社科青年基金)
《鄭玄易學考釋》(省古籍基金)
《周易與現代企業管理》(企業委託)
《兩漢象數易學與科技文化史》(山大文科基金)
《易學方法論專題研究》(山大文科基金)
《義理易與象數易研究》
《歷代易學名著整理與研究》
《明清易學史研究》

專家團隊


專職研究人員:
劉大鈞教授、博士生導師
顏炳罡教授、博士生導師
王曉毅教授、博士生導師
林忠軍教授、博士生導師
劉玉建教授、博士生導師
顏廷利教授、博士生導師
王新春教授、博士生導師
張濤教授、博士生導師
丁原明教授、博士生導師
劉保貞副教授
兼職研究人員:
李學勤清華大學思想文化研究所
湯一介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
張立文中國人民大學哲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
蕭漢明武漢大學哲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
周立升山東大學哲學系教授
梁韋弦吉林師範大學中國思想研究所教授
陳居淵復旦大學哲學系教授
郭沂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所教授
孫熙國山東大學馬列部教授

人才培養


博士學位

一培養目標
1、本專業培養具有高深哲學理論素養,熱愛祖國文化,品德優良,學風嚴謹,有較強的事業心和獻身精神的高級專門人才和實際工作者。
2、要求博士研究生具有廣博、深厚、精透的中國哲學基礎知識和專業理論知識,熟練地掌握一門外語,初步掌握第二外語。熟悉國內外本學科的研究狀況,了解中國哲學的發展趨勢,具有獨立分析和創造性思考的能力,能熟練運用中國傳統學術方法和現代學術方法,對複雜課題進行獨立地創造性研究。
3、畢業后可在高等院校、學術研究機構、政府機關、新聞出版等單位從事教學、研究、理論宣傳和實際工作。
二研究方向
1. 易學哲學
3. 道家哲學
4、先秦儒家哲學
三學習年限
全日制博士研究生一般學習年限為三年,最長不得超過五年,在職博士研究生一般為四年,最長不得超過6年。碩、博連續培養研究生的學習年限一般為5年,最長不得超過6年。
四應修總學分數
應修總學分:20學分,其中必修14學分,選修6學分。
五課程設置及學分(具體見課程設置一覽表)
(1)必修課:7門20學分
1、學位公共課3門6學分
2、學位基礎課1門3學分
3、學位專業課2門6學分
4、前沿講座 5學分。
1、前沿講座的形式
本專業的前沿講座主要就本學科發展的前沿問題和熱點問題展開討論,使本學科的博士研究生對當代學術發展的趨勢有清楚的了解,以便使他們積極參加本專業的前沿問題或重大課題的研究。前沿講座主要採取主講與討論相結合的方式,以主講人提出問題,闡明觀點,隨之進行討論。博士生參加前沿講座的次數不得少於9次,其中個人主講不得少於2次。
2、考核方式:
每參加三次前沿講座計一分,主講一次計一分。
(2)選修課
鼓勵選修跨方向或跨專業課程,可選修1至2門,計入總學分。
第二外國語,2學分。博士研究生第一外語為英語的,第二外國語可作為選修課,第一外語為非英語的,則必修第二外國語,一般要修英語。
(3)補修課:
同等學力、跨專業考入的博士研究生需補修本專業碩士課程2門,成績計入本人檔案,不計學分。
六中期考核
本專業對博士生實行中期考核制度,在第三學期進行。中期考核是對博士生入學一年來思想、課程學習、科研能力、論文準備、健康狀態等的綜合評估。考核採取筆試與面試相結合的方式,以優、良、合格、不合格四級計分,考核不合格者不得繼續攻讀博士學位,無碩士學位者,可視情況改寫碩士論文。
七科學研究與學位論文
博士生學位論文是衡量博士學術水準和專業學科培養博士水平的重要標誌。本專業的博士學位論文要求博士生站在學術發展的前沿,勇於開拓新領域,以傳統與現代學術相結合的研究方法,對中國哲學諸問題展開多層次、全方位的研究。博士論文要求有創新性或較大的學術價值或社會價值。
博士論文要求在導師的指導下,由博士生獨立完成。它是一篇系統、完整的研究某一領域或某一專題的學術論文(字數不得少於10萬字)。為保證論文質量,寫作時間不得少於兩年,碩博連讀者寫作時間不得少於三年。
論文開題報告。博士論文的開題報告是博士論文寫作的重要環節,直接關係到論文價值與學術水準。要求博士生在廣泛調查研究、大量查閱相關資料和熟悉掌握當前學術發展的最新動態的基礎上,與導師協商,擬定論文選題,獨立完成開題報告。論文開題報告是中期篩選的重要內容,一般與中期篩選同時進行。論文開題報告是博士生向指導小組彙報論文寫作計劃的重要形式,只有在指導小組認可即開題報告通過的前提下,論文寫作才能正式開始;如未通過開題報告,應在三個月內修改自己的論文選題,重新開題。
中期進展報告。為保證論文質量,本專業對論文實行中期檢查制度,即每隔3-5個月嚮導師彙報一次論文進行情況,在第5學期末向指導小組全面彙報論文進展情況,指導小組幫助學生解決研究中遇到的難題,提供研究思路,使博士論文寫作順利進行。
論文預答辯等的具體安排及相應的考核辦法。在第6期開學第一個月進行博士論文預答辯,要求博士生將自己的博士論文向指導小組進行全面陳述,指導小組根據學術水平,以決定是否進行博士學位論文正式答辯。在預答辯中,未通過者可延期答辯。具體答辯程序、時間、方式根據學校學位管理的有關規定進行。
在學位答辯前,博士生必須有一篇以第一作者在全國A或B類期刊上公開發表的本領域的學術論文以收到校樣為準,且署名作者第一單位為山東大學。
八實踐環節
本學科注重博士生實踐能力的培養,要求學生進行相應的教學實踐或協助導師進行學術研究,或參與到導師的相關課題中。教學活動不得少於4課時,協助導師進行學術研究必須有相應的文字材料,且得到導師的認可。
附:需閱讀的主要經典著作和專業學術期刊目錄
諸子集成中華書局
十三經註疏中華書局
道藏中華書局
宋元學案中華書局
明儒學案中華書局
周易集解李鼎祚
四庫全書,經部、子部。
郭店楚墓竹簡文物出版社
上海博物館館藏戰國楚竹書上海古籍出版社
中國社會科學中國社科院中國社會科學雜誌社
哲學研究中國社科院哲學研究所
歷史研究中國社會科科院中國社會科學雜誌社
孔子研究中國孔子基金會
周易研究中國周易學會
管子學刊山東理工大學
文史哲山東大學
齊魯學刊曲阜師範大學
以及相關內外學術期刊。
博士研究生課程設置情況表
類別序號
課程
編號
課程名稱開課學期總學時數學分
授課單位
或教師
考核
方式
必修課1DP09002馬克思主義與當代社會思潮1542馬列部筆試
2DP15011第一外語11083外教 外院筆試
3D001002專業外語2361傅有德筆試
4D001022中國哲學導論1723顏炳罡、丁原明、王新春筆試
5D001001前沿講座1-45考查
選修課
含每方向必修學位專業課兩門
1DP15021第二外國語(英語)2722外國語學院考試
2D001023象數學研究1723劉大鈞考試
3D001024《周易集解》專題研究2723劉大鈞考試
4D001025中國易學史2723林忠軍考試
5D001026宋明易學研究2723林忠軍考試
6D001027漢代易學研究2723劉玉建考試
7D001028清代易學研究2723劉玉建考試
8D001029道家哲學專題研究2723丁原明考試
9D001030道教哲學專題研究2723丁原明考試
10D001031宋明理學專題研究2723王新春考試
11D001032理學與易學研究2723王新春考試
12D001033儒家簡帛文獻哲學研究1723顏炳罡考試
13D001034現代儒學研究2723顏炳罡考試
14D001035中外哲學比較研究2723何中華考試
15D001036中外文化比較研究2723何中華考試
16D001037東方儒學研究2723蔡德貴考試
17D001038儒學與宗教2723蔡德貴考試
18D001039儒家原理研究2723苗潤田考試
補修課1儒家哲學172顏炳罡考試
2道家哲學272丁原明考試
博士學位論文創新成果要求
本要求適用於哲學學科申請博士學位研究生。
本學科博士學位論文的創新部分,應有成果體現。具體要求如下:
以論文形式體現的成果應是在學期間以研究生為第一作者、山東大學為第一作者單位在A類或B類學術刊物上發表至少1篇學術論文。發表的論文以公開出版或出版清樣為準。
成果的其他體現形式(科研獲獎、專利等)……。

碩士學位

一培養目標
本專業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在中國哲學專業具有堅實基礎、系統的專業知識和熟練的專業技能,能夠從事中國哲學、中國宗教、中國文化研究和教學的高層次人才,以及宣傳、管理、新聞、出版、宗教、對外文化交流等部門的理論與實際工作者。
二研究方向
1、易學哲學
2、儒家哲學
3、道家哲學
三學習年限
全日制碩士研究生在校學習期限為三年,要求前三個學期修滿學分,后三個學期主要從事畢業論文的選題、開題、寫作和答辯工作。全日制碩士生特別優秀者可提前一年畢業。
四應修總學分數
應修總學分:34學分,其中必修28學分,選修6學分。
五課程設置及學分(具體見課程設置一覽表)
1必修課
學位公共課:3門8學分
學位基礎課:4門12學分
學位專業課:2門6學分。
在學位基礎課中,至少在本學科跨專業選修一門。
前沿講座2學分。積極參加中國哲學研究所舉辦各種學術講座、討論班,其中個人系統發言兩次計1分,參加5次學術講座計1分。
2選修課2門6學分
為拓寬知識面,本專業鼓勵跨學科選修文、史課程1~2門,根據該課時,相應計入學分,但不作硬性規定或強制性要求。
3補修課
跨學科或以同等學力考入的研究生未修過而必須補修的本專業本科生必修課兩門,成績存入本人檔案,但不計入學分。
六中期篩選
依照學校相關規定,本專業碩士生在第四學期的第三周實行中期篩選制度,具體辦法按學校的有關規定執行。
七科學研究與學位論文
碩士研究生從事學位論文寫作工作不少於一年,選題、開題報告在第四學期進行,論文題目由學生與導師共同商定,開題報告要求研究生向有關專家報告論文選題的意義,國內外該領域的研究現狀,文章寫作的基本思路等。由相關專家對其報告集體討論,提出意見,最終確定論文題。導師負責論文的中期檢查。對學位論文的要求是:遵循學術規範;觀點正確,有所創見;資料翔實,論據充足;有一定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字數在3萬字左右。
八實踐環節
本學科注重碩士研究生實踐能力的培養,要求學生進行相應的教學實踐或協助導師進行學術研實踐或社會實踐等等,三者任選其一。但教學不得少於4課時,協助導師進行學術研究必須有相應的文字材料,且得到導師的認可,從事社會實踐工作不得少於15天,應有實踐單位的證明材料。
附:需閱讀的主要經典著作和專業學術期刊目錄
經典著作:
《周易》、《周易集解纂疏》、《周易折中》、《尚書》、《詩經》、《禮記》、《左傳》、《論語》、《孟子》、《墨子》、《老子》、《莊子》、《列子》、《管子》、《荀子》、《韓非子》、《呂氏春秋》、《春秋繁露》、《淮南子》、《論衡》、《人物誌》、《王弼集》、《嵇康集》、《莊子注》、《肇論》、《神滅論》、《般若經》、《華嚴經》、《中論》、《大乘起信論》、《六祖壇經》、《張載集》、《朱子語類》、《陸九淵集》、《王陽明全集》、《宋元學案》、《明儒學案》、《船山遺書》、《四存編》、《魏源集》、《康有為全集》、《嚴復集》、《章太炎全集》、《孫中山全集》《東西文化及其哲學》、《新唯識論》、《知識論》、《新理學》、《心體與性體》等等。
專業學術期刊:
《中國社會科學》、《哲學研究》、《中國哲學史》、《孔子研究》、《周易研究》、《管子學刊》、《文史哲》、《歷史研究》、《齊魯學刊》、《中國文化研究》、《中華文化論壇》等等。
附:碩士生名單:
喬宗方王棋閆潔張克賓周謹胡長芳高新滿張文波賴祖龍李細成陳之斌
碩士研究生課程設置情況表
類別序號
課程
編號
課程名稱
開課
學期
總學時數學分
授課單位
或教師
考核方式
1MP09003馬克思主義理論1723馬列部考試
2M)15001第一外國語1-21804外語學院考試
3M001002專業外語3361孫增林、郭鵬考試
4M001089儒家哲學1723顏炳罡、苗潤田考試
5M001090道家哲學1723丁原明、沈順福考試
6M001091易學哲學1723王新春林忠軍考試
7跨專業必修一級學科課一門(與導師商定)1723馬哲或西哲考試
8M001001前沿講座1-42
其中含每方向必修學位專業課兩門
1M001092周易與中國文化2723林忠軍、李尚信考試
2M001093易學原著導讀2723劉大鈞、劉玉建考試
3M001094易學史專題研究2723劉玉建、劉保貞考試
4M001095周易經傳研究1723李尚信、考試
5M001096周易文獻學3723劉保貞、考試
6M001097道家原著選讀2723丁原明考試
7M001098魏晉玄學3723丁原明考試
8M001099佛教哲學2723沈順福考試
9M001100儒釋道關係研究3723沈順福考試
10M001101宋明理學專題2723王新春考試
11M001102宋明儒學原著導讀3723王新春考試
12M001103稷下學研究2723苗潤田考試
13M001104儒家倫理研究3723苗潤田考試
14M001105儒家文化與當代社會3723顏炳罡、考試
15M001106先秦儒家原著選讀2723顏炳罡考試
1西方哲學史1-372哲學系考試
2中國哲學原著選讀1-372哲學系考試

組織機構


學術委員會:
主任:湯一介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
成員:湯一介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
呂紹綱吉林大學哲學系教授
張立文中國人民大學哲學系教授
連劭名首都師範大學歷史系教授
蕭漢明武漢大學文學院哲學系教授
劉大鈞山東大學易學與中國古代哲學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林忠軍山東大學易學與中國古代哲學研究中心教授
基地負責人:
主任:劉大鈞 教授
副主任:林忠軍 教授
下級機構:
經傳研究室(負責人): 劉大鈞 教授
易學史研究室(負責人): 林忠軍 教授
易學與文化研究室(負責人): 劉玉建 教授
辦公室(主任):張文智
《周易研究》編輯部(主編): 劉大鈞 教授
《周易研究》編輯部(主任): 林忠軍 教授
資料室(負責人): 畢群晟 館員
網站(負責人): 劉保貞

科研成果


一、專職人員以基地名義出版專著:
1、劉大鈞《易傳全譯》巴蜀書社2001年8月
2、劉大鈞《大易集義》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12月
3、劉大鈞《大易集說》巴蜀書社2003年6月
4、劉大鈞《象數易學研究》(三),巴蜀書社2003年3月
5、林忠軍《易緯導讀》齊魯書社2002年12月
6、劉玉建《周易正義導讀》齊魯書社2003年
7.丁原明《橫渠易說導讀》齊魯書社2003年
8.劉保貞《易圖明辨》齊魯書社2003年
9、張濤《經學與漢代社會》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10、劉大鈞《大道征義》(中國哲學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11、劉大鈞《大道征義》(易學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二、兼職人員以基地名義出版專著:
12、陳居淵《易章句導讀》齊魯書社2002年版
13、梁韋弦《程氏易傳導讀》齊魯書社2003年
14、蕭漢明《周易本義導讀》齊魯書社2003年
三、專職人員以非基地名義出版專著
1、張濤主編《二十世紀儒學研究大系·儒》中華書局2003年版
2、王曉毅《儒釋道與魏晉玄學形成》中華書局2003年9月版
3、王曉毅《國學舉要·道卷》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9月版
4、王新春《神妙的周易智慧》北京中國書店出版社2001.1
5、王新春《(王夫之)思問錄譯註》,山東友誼出版社2001.1
四、兼職人員以非基地名義出版專著:
1、陳居淵《焦循儒學思想與易學研究》(中國孔子基金會文庫)齊魯書社2000年5月版
2、陳居淵《清代樸學與中國文學》(國家教委社科基金)百花洲文藝出版社2000版
3、陳居淵《習齋四存編》(導讀)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版
4、陳居淵《制義叢話、試律叢話》(校點)上海書店出版社2001年版
5、李學勤《甲骨百年話滄桑》,上海科學技術教育出版社,2000年
6、李學勤《中國青銅器萃賞》,新加坡亞洲文明博物館,2000年
7、李學勤《簡帛佚籍與學術史》,江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
8、李學勤《張家山漢墓竹簡》,文物出版社,2001年
9、李學勤《重寫學術史》,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
10、李學勤《中國古史尋證》,上海科學技術教育出版社,2002年
11、李學勤《中國古代文明十講》,復旦大學出版社,2003年
12、廖名春《新出楚簡試論》台灣古籍出版公司,2001年
13、廖名春《周易經傳與易學史新論》齊魯書社,2001年
14、廖名春《郭店楚簡老子校釋》清華大學出版社,2003年
15、廖名春《出土簡帛叢考》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
16、廖名春《尚書正義》校點(與陳明合作)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
17、廖名春《孟子註疏》校點(與劉佑平合作)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
18、孫熙國《中國傳統文化與社會主義思想文化建設》(第一作者教育部課題),236千字,蘭州大學出版社,2002年1月版。
湯一介《和而不同》遼寧人民出版社2001年9月
湯一介《生死》上海文化出版社2000.7
湯一介《郭象與魏晉玄學(增訂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7
湯一介《魏晉玄學論稿》導讀,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19、蕭漢明,郭東升《周易參同契研究》(專著)218千字上海文化出版社2001.1.
20、蕭漢明.《大易情性》(文集主編)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8.450千字
21、蕭漢明《易學與中國傳統醫學》(專著)中國書店2003.6.170千字
22、張立文《新人學導論——中國統人學的省察》(修訂本),廣東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版,230千字。
23、張立文《船山哲學》,台北七略出版社2000年12月版,300千字。
24、張立文《正學與開新——王船山哲學思想》,人民出版社2001年12月版,收入《哲學史家文庫》,299千字。
25、張立文《中國哲學邏輯結構論》(修訂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年1月版,收入《社科學術文庫》,355千字。
26、張立文《和合與東亞意識——21世紀東亞和合哲學的價值共享》,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年2月版,235千字。
27、張立文《宋明理學研究》(修訂本),人民出版社2002年11月版,收入《哲學史家文庫》,489千字。
28、張立文《朱熹思想研究》(修訂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年12月版,收入《社科學術文庫》,421千字。
29、張立文《中國和合文化導論》,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01年12月版,237千字。
30、周立升《兩漢易學與道家思想》,上海文化出版社,2001年版
31、周立升《儒家文化與當代社會》,山東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

學術貢獻


本中心及其前身自成立以來,在倡導和推動《周易》經傳、易學、易學與中國古代哲學、易學與中國哲學的現代化及世界化的研究方面,作了大量工作。
(1)篤實為學,勤於科研。本中心作為一專職的易學研究機構,以承擔國家和省部級研究課題及自選研究課題為主要任務。自1996年以來,承擔了各類研究課題17項,其中省部級以上即佔10項。經過10餘年的辛勤耕耘,本中心取得了豐碩的研究成果。1996年起,中心人員發表論文110餘篇,出版學術專著31部,均產生了一定的學術影響,部分論著填補了國內外學術研究的空白。以上著述中,共獲各類國家獎勵11項,其中,省部級一等獎3項,二等獎4項,三等獎1項。針對易學為一高度哲學性的專門之學的實際,依據象數、義理合一的易學獨特理論模式,中心人員在兼顧象數、義理的同時,尤致力於作為易學之根的象數之學的研究,並在此領域取得了為海內外學界所公認的突出成就,從而為澄清人們對易學的各種誤見,尤其是對象數易學的誤見,正確揭示易學這一專門之學之所是與所以是,發揮了其他研究機構所不可替代的作用。
(2)學術研究隊伍的培植。經過長期不懈的努力,本中心已經形成了一支年齡結構合理、布局協調、研究方向相對齊全、素質相對較高的年輕化學術研究梯隊。在現有的由8人所組成的專職研究隊伍中,博士生導師佔3人,教授6人,副教授2人,45歲以下的教授4人,研究中心也湧現出林忠軍,柳如易等一大批青年專家。
(3)創辦《周易研究》學刊。1988年,本中心由主任劉大鈞教授通過自籌經費的方式,創辦了《周易研究》這份目前大陸唯一向海內外公開發行的易學研究專刊。該刊從易學這一專門之學的實際出發,並廣泛考慮到易學對於古今各門學術的重大影響力,貫徹“雙百”方針,提倡學術自由,主張《周易》與易學史的研究,應堅持義理與象數兼顧的原則,並提倡多學科、多層次、多渠道、多角度的綜合交叉研究,在注重本身的研究之外,還大力提倡易學與哲學、易學與其他人文學科、易學與自然科學、易學與現代管理科學、易學與環保科學等的交叉研究,成為學術品位頗高的刊物,在學界贏得了辦刊嚴肅、學術嚴謹的“二嚴”聲譽。該刊已發行到28個國家和地區,發行量長期穩定在兩萬份左右,為弘揚易學、培植易學研究的力量、把握易學研究的導向、推動易學研究的健康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1998年被評為山東省優秀期刊,現已被北京大學圖書館和中國社會科學院文獻信息中心分別列為“全國中文核心期刊”和“全國人文社會科學核心期刊”。該刊已由中國周易學會與本中心合辦,成為中國周易學會的會刊。
(4)舉辦學術會議。為推動易學研究的深入開展,加強海內外學術界的聯繫,提高中心及大陸易學研究的水平,本中心先後四次主辦、一次協辦大型國際、國內學術會議。其中,1987年12月由當時的山東大學周易研究室主辦的“首屆國際周易學術研討會”,正式拉開了大陸易學研究高潮的序幕。1993年、1995年、1997年、1999年本中心與台灣相關學術團體一道,先後四次舉辦了“海峽兩岸周易學術研討會”,在兩岸乃至國際上都產生了重大影響,為加強兩岸的學術交流,促進祖國的和平統一,做出了重要貢獻。2000年10月末,由本中心所主辦的“百年易學回顧與前瞻國際學術研討會”,適逢世紀之交,會議所涉及的“回顧”和“前瞻”兩個主要方面,對於今後海內外的易學研究,必將起到重要的啟迪與導向作用。
(5)積極開展對外學術文化交流。中心努力拓寬學術空間,加大與海外學術文化交流的力度,先後接待日、韓、美、德、新加坡及台、港等國家和地區的訪問學者近百人,同時,中心人員也多次前往日、美、德、英、法、比、新加坡及台、港參加學術會議或進行學術訪問。通過這些活動,開闊了中心的學術視野,擴大了中心的影響,增進了與海內外學界朋友的友誼。經過以上的努力,中心與本校哲學系聯合,已於1998年取得中國哲學的博士點,1999年正式招生,其中,易學哲學為第一專業方向;世紀之交的千禧之年,中心又被國家教育部正式批准為“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百所重點研究基地”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