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卡道族

馬卡道族

馬卡道族(Makatto)屬於台灣原住民的一支,即鳳山八社;包含大傑巔社等社。馬卡道族分佈在台灣最南部之高雄、屏東平原一帶,因此過去被分類為平埔族,有學徠者認為是西拉雅族的分支(如:小川尚義)。

歷史


馬卡道族
馬卡道族
馬卡道族為平埔族的一系,是高雄的原住民,約距今二千年前,他們以打狗及其附近山丘為居住地,沿今愛河、後勁溪河畔活動,該族后因慘遭海盜虐殺,徙居內山或阿猴(屏東),因此當荷蘭人來到打狗時,打狗已無該族的蹤跡。“打狗”的平埔語意指竹林,族人習慣種植竹林當圍籬,用來擋風兼防禦外族入侵。高雄古稱打狗,在日治初期,恢復打狗舊地名,後為南進東南亞,因“打狗”的日語發音與高雄諧音,於是改名為高雄,顯露高而雄之的企圖。戰後沿用高雄迄今,高雄因此得名。
在漢人入墾台灣之前,台灣西部平原幾乎是平埔族的天下。清朝時稱之為“熟番”在山區的原住民稱之為“生番”。平埔族以狩獵、捕魚、種植為主要的經濟活動,狩獵和戰爭是男子的工作,捕鹿季節規定限冬季(非繁殖期具有保育概念)。農事、捕魚、釀酒皆由婦女擔任,是屬於母系社會。部落無酋長,公廨為議事中心,相信靈魂不滅,拜祖靈。宗教方面是個多神的信仰,有拜陶壺的風俗。荷蘭人對南部西拉雅族的印象良好,他們發現“男人和女人大抵和藹誠懇。”三、四百年來因漢人大量的遷入,平埔族文化已大多消失或融入漢文化當中,現今多數的台灣人也大都有平埔族的血緣,俗話說的“唐山公、平埔嬤”為這種族的融合下了最好的批註。

地理分佈


原居於屏東平原下淡水溪沿海附近的馬卡道族(Makatao),在1904年日本人類學者伊能嘉矩提出最早的平埔族分類架構中開始稱之為馬卡道,並劃分為與西拉雅不同的獨立族群。至1944年日本人類語言研究者小川尚義才以語言的相似性為由,將屏東平原和台南平原的平埔族視為同一族,統稱為西拉雅族。舊志中出現的「鳳山八社」,就是指馬卡道族中勢力最強大的放索、阿猴、塔樓、加藤、武洛、力力、上淡水、下淡水社等八個社群。由於居地緊鄰排灣族的分佈範圍,因此和附近排灣族有密切往來關係。道光年間,部份族人遷徙至現今恆春一帶的琅橋地區,被稱為「琅橋平埔」。
在高雄柴山的龍泉寺後山有一處「小溪貝冢」,是古時候的人「吃剩的蚌殼堆積形成的地方」。當時「小溪貝冢」附近住的就是馬卡道族,從幾千年前一直到四、五百年前皆世居於此,當時柴山山腳下附近都是大湖和沼澤。約四、五百年前,世居柴山的馬卡道族受到來自中國和日本的海盜侵擾。族人們為了防範海盜侵擾,在家園四周種植竹林做為防護之用。在馬卡道族語中Takau就是竹林的意思,所以漢人就將馬卡道族居住的地方音譯做「打狗」,這就是高雄舊稱「打狗」的由來。後來馬卡道族人為躲避海盜侵擾,因此全部遷徙至其他地方,如遷移到高雄仁武烏材林、屏東(阿猴)、台東卑南、花蓮富里,現在只留下柴山「小溪貝冢」的遺跡。

傳統文化


馬卡道族中和其他平埔族社會一樣,有一位或多位的女巫師,負責處理公眾的祭典事宜以及族人的疑難雜症。尪姨的主要責任是負責公廨的整潔與祭典,也是族人們求巫問醫最好的管道;公廨裡面祭祀阿立祖,是族人祈福求安,或尪姨做作法佔卜的地方,也是族人聚會牽戲的活動中心;而女性的年齡,是以刺桐花為基準,每次花開就年長一歲,馬卡道族也和台灣其他原住民相似,為一個以女性為主的母系社會;在結婚制度上馬卡道族有一種特別的風俗,也就是成年的女子在外頭構屋獨居,再擇配婚姻。平埔族基本上是屬於靈魂崇拜的民族,阿立祖即為馬卡道族人的守護神,又稱之為老祖。阿立祖可分成二種形式,一種是經常顯靈或者善於作弄人們而存在,另一類是固守田園不肯離去的太祖(俗稱“三塊石頭”,因其由二、三塊石頭所疊成)。祭祀的方式一般來說有兩種,一種是兩個部落共有一個阿立祖,供奉於公廨之中,個人祭祀的守護神則奉於家中。大體而言,馬卡道族人並不塑神像,也不立神位,大都以象徵性為代表,如祀壺即是。祀壺的大小、型狀、材質並無限制,只要開口縮小,內裝清水,上插青葉即可。

風俗習慣


馬卡道族過去被分類為平埔族,平埔族人善酒,且以味酸為醇。傳統的釀酒分為紅酒和白酒兩種。紅酒的材料是沭米,白酒則是用米製成。喜吃腐敗生蟲的食物,例如獵獲小魚后,以鹽漬之,待其腐敗生蟲后再吃。獵獲鹿或兔時,腌其臟腹,使其蛆,平埔族人稱為『肉筍』,視為美撰。食物有白豆、蕃薯、稻、黍及獵獲物。平埔族人無廚灶,以三尺架架鍋於地。眾人環鍋以椰瓢食粥。雖懂熟食,但許多食品仍以生食為主,尤其是蔬菜。他們常將蔬菜搗碎后加鹽及大蒜等配料食用。獸肉和魚,大多用鹽腌來食用。也養雞。雞和寶冬瓜被認為是待客最佳食物。喜歡吃的水果是番石榴。
平埔族的尪姨負責處理祭典事宜。他們的工作從主持祭典、驅逐邪魔、消災治病、座向施法乃至問姻緣、卜事業等,
現存的平埔族祭典中,以大內鄉頭社公廨的夜祭最具代表性。此兩地的公廨祭典其實都是祖靈祭,因為都在夜間舉行整晚,所以俗稱夜祭。吉貝耍在農曆九月初四,頭社在十月十四夜。祭典從入夜開始,主要活動包括點豬、獻祭、牽曲、禁向。

衣飾特點


馬卡道族
馬卡道族
漢人入墾之前,馬卡道族的衣飾,僅婦女用鹿皮蔽下體而已。漢人來后,才懂得用青花布為衣。清中葉以降,平埔族人的衣服就越來越趨近漢人。平埔族人也相當重視其它裝飾,「頭上珠飾,名曰沙其落;瑪瑙珠,名曰卑南苓;頸掛銀錢,約指、螺見及紅毛錢,瓔絡累累,名曰夏落;臂釧,東洋鐲銅起花鐲,或穿瑪瑙為之。手圈,名曰龜老。」「男婦頭貫骨簪曰打拉,所掛之珠曰立項帶,瑪瑙珠曰牙堵、螺牌曰夏力什素」「頂上掛瑪瑙珠、螺錢、草珠,曰真仔贊,耳鑽八、九孔,戴漢人耳環」。平埔族的飾品多使用瑪瑙珠、螺錢、牙堵及各種不知名的珠飾,每種飾物體積都很大。掛在項上或耳上都顯得頗為巨大,平埔族人認為如此才是美。在屏東平原上的平埔族人更有喜帶花和插羽毛的習俗。宜蘭地區因為產金,所以平埔族人的飾品也盛行金鯉魚。未婚少年男子(麻達)在遞送公文時,還在腰間繫上鐵片以發出聲響,一方面可由聲音大小來顯示男子行走的速度,另一方面可以嚇鬼。

馬卡道族遺址


柴山的龍泉寺遺址(小溪貝冢),很可能就是馬卡道族的遺址,在遺址範圍,可看到貝冢、屋基、工作廣場....等遺跡,貝冢出土的遺物包括貝殼、獸骨、陶片,可知他們沿水邊而居,有狩獵的行為。

鳳山八社


馬卡道族即是阿加社群,原分佈於楠梓、左營一帶。高雄縣大社鄉位於楠梓附近,大社地名便源自阿加社。阿加社群被外族趕走後,多數遷往淡水溪(今名高屏溪)東岸,史稱鳳山八社,其中一社名叫放索社,又名阿加,住在林邊溪畔,放索後來漢譯鳳山。清治時代,鳳山縣轄區擴及今之高雄縣市及半個屏東縣。
1.放索社(今林邊鄉田厝村、水利村一帶)
2.茄藤社(今林邊鄉車路墘、南平一帶)
3.力力社(今崁頂鄉力社村)
4.下淡水社(今萬丹鄉香社村)
5.上淡水社(今萬丹鄉上社村)
6.阿猴社(今屏東市)
徠7.塔樓社(今里港鄉塔樓村)
8.武洛社(今里港鄉武洛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