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坪小學
豆坪小學
周家壩鎮豆坪小學坐落於平洛河畔,三台山腳下的康縣周家壩鎮豆坪村,始建於1933年,服務半徑為豆坪村,李家坪村,田塄坎村。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給豆坪小學帶來了空前未有的災難,48間教室以及教師宿舍全部倒塌,災后重建的教學樓位於小河壩涼水泉。全校目前共有5個班級,即:學前班、一年級、二年級、三年級, 四年級。
地震發生前,隴南康縣豆坪小學一切都顯得很平靜,一切都在正常進行。學校按照正常的教學秩序在上課,一、二年級的37名學生在上美術課,三、四年級的53名學生在上音樂課;五年級的56名學生在老師的帶領下,在學校的操場上上體育課,全校師生沉浸在這平靜的氣氛中。然而突如其來的災難發生了。
他立即吹響哨子
地震的前幾秒鐘,負責學校保衛工作的老師周俊海看到宿舍的門在晃動,接著晃動越來越厲害,他立刻感覺到事態的嚴重。於是他衝出宿舍,在校園裡邊跑邊喊“地震了,快跑啊!”此時,正在操場上給五年級學生上體育課的王永軍老師也感覺到了強烈的地震,他立即吹響哨子,將學生集中在操場中間。同時,迅速沖向正在上音樂課的三、四年級教室,邊跑邊喊“地震了,趕快讓學生跑!”此時,所有的房屋開始劇烈地晃動,伴隨著瓦片的掉落,周圍的山上塵土四起,山上的巨石不斷地滾落下來……
哨聲又一次響起
接著,所有上課學生、老師也開始向學校的操場上奔跑,有的學生直接從教室窗戶跳下……此時,王永軍老師的哨聲又一次響起。他一邊吹哨子,一邊將學生召集在學校的操場上。就在全校師生剛剛跑到操場中間的時候,全校48間房屋伴隨著“轟隆”一聲巨響,全部倒塌了!孩子的哭聲、老師的呼喊聲、伴隨著地震的轟鳴聲響成一片!
地震結束后10分鐘左右,村裡的很多家長趕到學校來看孩子。當他們進入校園后看到,全校10位老師將144名學生緊緊圍住。給三、四年級上音樂課的李慶慶和幾位老師在不斷地安慰學生。
5月26日,記者來到豆坪小學,這個學校已經在臨時搭建的帳篷里上課了,據該校校長張金強介紹,豆坪小學是1933年建成的,整個校園裡最晚修建的教學樓也是1974年建成的。“幾乎所有的房屋都是危房,多年來一直在維修。”張校長說:“如果不是老師及時將學生集中在操場上,全校的孩子……”談起當時那驚心動魄的一幕,很多老師和家長仍心有餘悸。
“所幸的是,全校的學生沒有一個出事的。”王永軍老師介紹說,全校上課的教室有三個,一、二、三、四年級的學生都在前院操場旁的兩個教室里上課,只有五年級的學生集中在後院里上課。如果地震時五年級的學生在教室里上課,後果將不堪設想。
“要不是王老師在關鍵時刻吹響了集合哨,不知道我們的孩子會怎樣呢!”豆坪村76歲的豆大爺告訴記者,地震結束后,老師一邊安撫受到驚嚇的學生,一邊逐個通知家長到學校來領孩子。
災后的豆坪小學
周圍的災民介紹,為了能讓學生們儘快複課,學校的10名老師在地震那天起就沒有回過家,堅守在臨時的校園裡,晝夜忙碌搭建帳篷。
此時的王老師和楊洪禮老師正在學校的廢墟里清理木頭、課桌等被埋的物品。在採訪過程中他一直顯得十分憂鬱。
“王老師穿的那件衣服還是地震那天穿的……他們家的房子也在地震的當天被震塌了。”三年級學生家長豆慶明告訴記者,王永軍老師平時就很踏實,對學生很關心。自地震后的14天里,他沒有回家看過一次,埋在廢墟里的東西至今還沒有挖出來。
“5·12”地震逐漸平息后,康縣豆坪小學的教師們急忙清點人數,一遍、兩遍、三遍……
驚恐萬分的小學生們根本聽不到老師的指揮,只是一個勁地哭,黃塵讓每個學生都變成了土人模樣。一年級學生站到三年級隊伍里,三年級學生站到五年級隊伍里。場面既混亂又無助,教師們只得一次次地尋找,一次次地清點,半個多小時后,數字出來了,147個孩子,一個都沒少!幾名年輕的女教師在引導學生逃生的時候沒有哭,在巨大的地震顫抖中沒有哭,但卻在清點學生一個都沒有少之後放聲痛哭!
本報訊5月20日,抗震救災進入第8天。下午2時許,一位女士來到本報編輯部,拿出5150元現金,委託本報交給在隴南地震中受災嚴重的豆坪小學。
蘭州不留名企業:“災區報道打動了我們”
“這幾天,災區的情況牽動著我們的心,蘭州日報發自隴南的報道讓我們了解了災情,尤其是《147名小學生全部脫險》的報道更是深深打動了我們,公司員工看了報道以後,自發募捐的一些錢,希望委託日報將這些錢捐給倒塌的隴南康縣豆坪小學,用於學校的災后重建。”捐款的女士說。
當記者詢問捐款人姓名及捐款單位時,捐款的女士沉重地說:“錢不多,但這是我們的心意,希望在社會各界的幫助下,奇迹般逃生的147個孩子能早日回到教室。”
豆坪小學校長哽咽地說:豆坪小學更有希望了
隨後,記者撥通了豆坪小學校長張金強的電話,得知蘭州企業關心學校重建並捐款后,50歲的漢子在電話中哽咽著說:“謝謝,有了你們的幫助,豆坪小學就更有希望了。”
據張校長介紹,豆坪小學在19日下午已經開課,1至5年級的147名學生被安置在5頂帳篷中上課,學生、家長雖然還在廢墟中生活,但他們為學校能早日開課都感到非常開心。
據了解,王永軍老師家裡還有年過花甲的兩位老人、妻子和正在上初中的孩子。自地震以後,他一直在學校里搶救學校的財產,家裡的事情全部由他的妻子承擔。“教師就應該以學校為中心,在這個時候我怎麼能離開學校呢?”說話間記者看到他的眼睛濕潤了。
如果沒有2008年突如其來的“5·12”汶川特大地震,作家徐坤也許到現在都不會認識甘肅省隴南市康縣豆坪小學的老師和同學們。因為這場災難,她的心4年來始終未曾放下這個地方。近日,徐坤隨中國作家協會採訪團一行前往隴南災區重訪,並向曾經捐款幫助過的豆坪小學再捐出自己的20萬元稿費,並設立“作家愛心助學基金”,希望盡自己所能幫助學校的孩子們。
說起此次重訪隴南地震災區,就得把時間回溯到那個讓無數中國人為之哀慟的4年之前。2008年5月24日,在“5·12”特大地震發生后第12天,徐坤隨中國作協抗震救災採訪團一行來到隴南豆坪小學採訪。那一天,她看到了學校滿目瘡痍的慘象,親眼目睹了孩子們的48間校舍皆成廢墟的荒涼。在一片片塵土飛揚的瓦礫之中,她拾起幾張小學生作文簿的碎片,還有一張是縣裡獎給豆坪鄉小學優秀集體的獎狀,可惜已經被砸裂了。後來,當時學校的校長張金強和其他6名老師趕過來,描述了地震發生時學校10名任課教師保護147名學生安全撤離的情況,體育教師王永軍又一次吹響了他當時在現場組織學生轉移的緊急集合哨子。正是這廢墟上的三聲哨音,給了徐坤很大的震撼。她隨即創作了通訊《三聲長哨與147條性命》,發表后引起強烈反響,也讓全國更多的人知道了豆坪小學英雄的師生們。回到北京后,她又將自己的10萬元稿費通過中國作協捐贈給豆坪小學,用來幫助學校的災后重建。
此後的4年裡,徐坤始終牽掛著自己採訪並捐助過的豆坪小學。她回訪過災區的其他很多市縣,卻一直沒有機會再回豆坪小學看看。今年她得知可以有機會隨中國作協採訪團重訪隴南,且團員大多是4年前同行的作家朋友,十分激動。
臨行前,徐坤先與隴南市文聯主席毛樹林通了電話,詢問那裡有什麼需要,自己還能為豆坪小學做點什麼。原先徐坤是準備給學校捐贈一間圖書室的,可後來得知中國作協和中華文學基金會此次已安排捐贈圖書並設立育才圖書室,於是她決定再次捐出自己的20萬元稿費,設立愛心助學基金,以幫助大山深處的那些貧困家庭的孩子完成學業。隴南市方面得知此消息后非常高興,並希望該基金能以徐坤的名字命名。但她堅辭不受,提議命名為“作家愛心助學基金”。她希望能用這筆錢每年獎勵10個左右家庭貧困的學生,幫助他們交上學雜費。
8月8日,徐坤終於回到了她一直深深挂念的豆坪小學,這裡的變化不禁讓她感慨:學校已經異地重建,一座三層樓的校舍拔地而起,紅牆白裙、窗明幾淨。樓前操場平坦寬闊,籃球架等設施一應俱全。可以說這裡已經一點都找不到4年前的痕迹,而且連學校的名字都變了。這所擁有70多年歷史的豆坪小學,已經變成了明德小學。她還看到了用自己當年捐助的10萬元錢興建的小學生活動室,一項項公示詳細記錄了這筆捐款的用途,校長還介紹了將來繼續修建學校道路、操場、衛生間的詳盡規劃。
在隨後舉行的捐贈儀式上,徐坤得到了學校全體師生贈送的一面錦旗,上面給她的評價是“心繫山鄉學子,情暖隴南大地”。她動情地對孩子們說:“是的,災難必須忘卻。任何一次重提都顯得不是那麼必要和愉快。回首過去,我們絕不是僅僅為了回味苦難和傷害,而是要溫習曾經有過的堅強和那些可歌可泣的英雄業績。這4年來,我回訪過許多災后重建地區,尤其是各地學校。‘再窮不能窮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經過地震的考驗,我們確實得到了血的教訓。每逢看到外省援建得好的學校,我便愈發挂念大山深處的豆坪小學。今天見到你們煥然一新、朝氣蓬勃的樣子,我深感欣慰。一位軍旅作家李鳴生曾寫過《震中在人心》。的確,當天災打在人身上,肉體的罹難已是不幸;而更深的災難,卻是人心沒有了希望。孩子們,你們就是希望,就是一個民族的未來。你們在,這個國家就在;你們安好,祖國就是一片晴天!”孩子們燦爛的笑容和開心健康成長,對徐坤而言就是最好的回報。
2013年1月10日,徐坤“作家愛心助學基金”理事會在康縣豆坪小學成立,10名品學兼優的學生和10名貧困家庭學生喜獲400至700元不等的愛心助學基金。市文聯主席毛樹林、縣委常委、宣傳部長蒙艷琴、副縣長靳文君參加成立和發放儀式;縣委宣傳部、教育局、文聯、豆坪鄉負責人和豆坪小學師生及學生家長200餘人參加了儀式。
在愛心助學基金髮放儀式上,獲得資助的學生表達了感激之情,並對作家徐坤的資助表達了感謝。
徐坤,女,國家一級作家,北京作協分黨組成員、副主席,第八屆北京市青年聯合會委員,中國作家協會全委會委員。
2008年5月24日,在“5·12”特大地震發生后第12天,徐坤隨中國作協抗震救災採訪團一行來到豆坪小學採訪,親眼目睹了學校48間校舍皆成廢墟的荒涼。當她了解到學校10名任課教師保護147名學生安全撤離的情況,隨即創作了通訊《三聲長哨與147條性命》,發表后引起強烈反響。回到北京后,她又將自己的10萬元稿費通過中國作協捐贈給豆坪小學,用來幫助學校災后重建。
2012年,中國作協採訪團又一次來到豆坪小學進行回訪採風和愛心助學捐贈活動,為學校捐贈了價值78911元的2632冊精美圖書,徐坤再次為學校捐贈“愛心助學基金”20萬元,並成立“愛心助學基金”理事會,管理使用捐助資金;根據資助辦法,該筆資金作為固定基金存入當地信用社,採用整存取息的辦法,用每年產生的一萬餘元利息獎勵資助20名學生。
徐坤表示,也許孩子們會以為,他們只是茫茫高山遮蔽、重重山路阻隔中的一粒粒碎石、一棵棵小草,隨遇而安,隨風而逝,不為人知、不為人見。但她想讓孩子們懂得這樣一個道理:“只要有夢,人就是生而平等的。只要心靈懷有夢想,每個人都能在大地和星空找到屬於自己前進的偉大方向。”徐坤說,知識播撒在人類心靈上的陽光是均勻而平等的,夢想絕不因為物質的貧瘠或豐饒而有高低貴賤。人的夢想和志向,不因地域而卑微,卻因讀書而廓遠。書里有光,能夠照亮通往夢想的路徑;知識會給人以力量,能夠讓行者無疆。因此,知識是改變命運的最好途徑,知識是讓夢想成真的魔術棒。人生的成功在於自我價值的實現,在於讓夢想成真。她希望孩子們認真讀書,在任何條件下都不放棄夢想、希望和追求,讓美德、智慧、仁愛不斷充盈自己的心靈,做一個心智健全、對社會有用的人。她也願意盡自己的綿薄之力,幫助更多的孩子圓夢。
“身為一名作家、一名知識分子,要有情懷、有擔當,能夠完成急難險重的任務,淡泊對待個人名利,關鍵時候沖得上去,擔得起來,做得漂亮。”徐坤的確做到了自己所說的。“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這正是天下士子所追求的精神理想。而正是這些具有浩然正氣的作家藝術家知識分子,構成了我們這個民族最堅實的精神脊樑。”徐坤說,希望自己永遠都是他們中的一員,這也是自己的追求和嚮往。
三年前的地震,讓建校75年的康縣豆坪鄉豆坪小學48間校舍全部倒塌。值得慶幸的是,在10位老師的組織和保護下,全校147名學生全部安全轉移。災后,在香港人援建下,學校矗立起漂亮的樓房,豆坪小學更名為明德小學。
地震發生后,豆坪鄉豆坪村成為重災區,被隴南市和康縣列為整村重建的重點村。在離豆坪小學不遠的山頂上,新建的豆坪村展示出新的生機和活力。全村151戶整體重建戶,在鄉村的統一設計下,全部都安裝了羅馬柱的院牆、鐵藝大門,看上去美觀大方。新建的村級文化廣場上,籃球場、健身場、露天舞台等設施一應俱全。新建的農戶家裡,家家戶戶都配套了沼氣,過上了清潔舒適的好日子。
與此同時,豆坪村的基礎設施建設也在災后重建中更上一層樓。全村總投資為200萬元的護坡工程已經全面完工,人飲工程完成了3000米到戶管道埋設。豆坪村還新建了三層混凝土結構的村級活動室一所,800平方米的簡易停車場一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