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3條詞條名為螢光魚的結果 展開

螢光魚

動物

熒光魚的前身-金斑馬,或稱斑馬魚。從事基因轉殖螢光魚技術的台灣邰港生物科技2006年3月31日首度發表全球第一條全身型紅螢光基因魚“邰港紅色1號”,將觀賞魚的技術與品質提升到另一個境界。

簡介


熒光魚,有別於2001年發表的綠螢光魚,此次是將珊瑚紅色基因以基因工程及基因轉殖的技術產生全身發紅螢光的螢光魚。除此之外,邰港也首度展現“繽紛的螢光世界”,首次將陸續研發成功的各色邰港2號螢光斑馬魚置於一缸,讓紅、綠、紫、黃等色在短波長黑色及藍色燈的照射下相互輝映,真正展現出“五彩繽紛”的螢光世界!
邰港紅色1號螢光魚是將紅色珊瑚螢光基因質體以顯微注射方式,注入於魚卵的動物極或是胚胎細胞內,使宿主體內表現出該基因所帶來的遺傳特性。邰港生技研發中心經理林學廉表示,這次有別於以往,是采青魚將魚來研發而創造出全球第一條全身型的紅螢光基因魚,全身散發出的桃紅色螢光魅力,不僅可產生新的能量,創造絕佳磁場,對喜愛紅色代表喜氣的中華兒女來說,真可謂是最佳的風水招財魚
同時,邰港科技一直致力於多色彩的研發,希望能產生更多的色澤,於是嘗試運用不同品種的斑馬魚,藉由肌肉性發光的激活子將綠色水母基因及紅色珊瑚基因殖入於體色花紋較深的野生斑馬魚體內,進而成功研發出各種顏色的螢光斑馬魚,今天也首度展現更多色彩的邰港2號螢光仙子,讓螢光魚真正地五彩繽紛。

發光原因


魚是因為追求配偶才發光的。

海洋復育


螢光基因魚除了有觀賞價值之外,也具有海洋復育的功能。邰港公司總經理方祖熙表示,發展基因轉殖的海洋生物,就不用再到珊瑚海域採集生物,進而保護全球美麗的珊瑚礁海域免於被破壞。另外,方祖熙也強調,以基因轉殖之美來取代直接擷取海洋生物的舉動,不僅保護了海洋生態,更將生技發展的技術實際運用在休閑生活之上,是最直接且最有效的回饋行動。

新品介紹


2005年,新研發的五種熒光基因魚,分別為:邰港1號鑽石新品系--綠鑽夜明珠、紅鑽夜明珠和金鑽夜明珠3種;以及邰港2號白金新品系——白金紅豹和白金綠豹兩種。

物種發現


目前,科學家發現許多魚類喜歡紅色調,一些魚類身體表面真實具有活力色調的熒光色。
負責此項研究的德國圖賓根大學尼科·米切爾斯稱,到目前為止,許多研究人員都認為水上生物世界中並不是很歡迎紅色,海水面上能夠直接吸收陽光中的紅色波長。根據陽光波長對海水的滲透性,意味著在空氣中物體更易成為紅色、在淺水中物體更易成為灰色、在33英尺以下的水面物體更易成為黑色。不像紅色,藍綠色光可以滲透至海面以下更深處,這就是為什麼海洋看起來很藍。
但是近期的研究發現顯示,魚類有呈現紅色調的獨特方法。米切爾斯說,“這項最新研究結果將發表在即將出版的《BMC生態學》雜誌上,該研究顯示紅色熒光普遍存在於海洋魚類之中。”
米切爾斯在紅樹林海灣和紅海之間潛水時意外地發現一種身體發出紅色熒光的魚,這種魚被稱為“高冠三鰭魚”(highcrest triplefin fish),在這片海域他深入分析了如何深紅色光滲透進入水中。他戴上潛水鏡從而確保自己僅能看到紅色光,他發現這種奇特紅色熒光魚有獨特之處——其眼圈旁有紅色斑點,紅色熒光照亮了全部身體或覆蓋著魚鰭。
米切爾斯說,“給人印象最深的就是眼圈周圍的紅色熒光,它的身體就像是被完全照亮。”他指出,這種紅色熒光很可能是一種秘密通信或吸引注意力的信號。但是確切的原因尚未證實。這是由於紅色熒光是來自魚的身體,並非來自經水面過濾后的光線,這種魚發出的紅色熒光在海度深處可清晰地看到,但只有到近距離時才能看清它的真實面目。他告訴美國生活科學網站,“我們確信這是第一次在海域中發現這種紅色熒光魚,現將它作為一種珊瑚魚類中一個重要的現象特徵。”
據悉,許多魚類都顯示出具有藍色和綠色熒光的能力,2005年,一種水母被確定可散發出紅色熒光。散發熒光的現象通常是由於吸收了光線中的一種波長,然後以另一種非常接近的波長釋放,這種紅色熒光魚吸收了光線中的藍綠色波長,再釋放出紅色波長。
米切爾斯猜測紅色熒光在珊瑚和其他魚類中是一種普遍現象,由於這項首次發現,他還在地中海發現其他多種釋放不同顏色熒光的魚類。

利用價值


美國研究人員正在利用熒光魚作為分子“燈塔”來研究動物的早期發育階段。研究人員聚焦的Sp2基因可調節其他基因的表達,他們創建的熒光魚也可為探究腫瘤發展成因提供線索。此項研究成果刊登近期出版的《生物化學》期刊上。
Sp2是Sp轉錄因子家庭的成員之一,Sp蛋白質扮演著細胞“接線員”的角色,其可在需要時開啟或關閉。北卡羅來納大學研究人員發現,皮膚腫瘤的發展與Sp2的過量生產呈正相關性,另有研究也指出了在前列腺癌中的類似發現。但除此之外,人們對該蛋白質知之甚少。
研究人員懷疑Sp2的過量產生也許可作為腫瘤形成的早期指標。於是,他們將熒游標記插入到斑馬魚中;該標記與Sp2基因相連,從而使他們能夠在整個生物體內跟蹤Sp2的合成。當在紫外光下觀察斑馬魚時,Sp2標記就會在基因表達的地方發出紅光。
研究人員表示,斑馬魚是此項研究很好的動物模型。由於其胚胎在24小時內就可發育完成,且向外發育,因此在顯微鏡下就能觀察到正在發生的情況。此外,其Sp2蛋白與哺乳動物中發現的完全一樣,因此在人類和斑馬魚中,該蛋白的功能也是相同的。
之前的研究認為Sp2可調節發育,而且不只是腫瘤的發展,而是調節整個生物體的發育。研究小組在對斑馬魚進行觀察研究時,也很快地發現了Sp2對胚胎髮育的重要性。
研究人員注意到,在攜帶熒游標記的成年斑馬魚中,除了在雌性卵巢中發出紅色熒光外,其他地方都是不發光的,且雌性產卵時也能發出紅光,這表明Sp2對於早期發育階段來說是十分重要的。不出所料,研究人員在刪除胚胎中的Sp2后,胚胎不再進行發育。研究人員因此認定他們已發現了胚胎髮育的基本機制。
研究人員還認為,熒光魚將幫助他們回答有關Sp2的另一個問題,即該蛋白是否在某些癌症的發展中也扮演了重要角色。譬如,如果Sp2在腦癌發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那麼研究人員就可使用熒光魚來研究腦部腫瘤,理論上當腫瘤發展時也可在紫外光下觀察到熒光魚發出紅色。故而,這些熒光魚亦可作為有用工具來檢測早期腫瘤的發展。

培育狀況


在北京市水產科學研究所的實驗室里,一個長約1.5米的魚缸內,有20多條金魚在水中游弋,當科研人員把防水紫外線燈放入水中時,金魚魚體發出了神奇的熒光。
研究所人員說,這是世界上首批運用轉基因技術育出的熒光觀賞魚,總數量為105條。市水產科學研究所轉基因熒光魚的研究歷時近1年。首批導入熒光基因而獲得的金魚共有527尾,其中105條金魚魚體不同程度地發出熒光,有的金魚甚至通體發出熒光。
研究所人員說,由於轉基因工程很難表達定向整合,更多的是隨機整合,所以首批熒光魚只有在較暗的地方用紫光燈激發才有熒光效果。

發展前景


邰港紅色1號螢光魚是將紅色珊瑚螢光基因質體以顯微注射方式,注入於魚卵的動物極或是胚胎細胞內,使宿主體內表現出該基因所帶來的遺傳特性。邰港生技研發中心經理林學廉表示,這次有別於以往,是采青魚將魚來研發而創造出全球第一條全身型的紅螢光基因魚,全身散發出的桃紅色螢光魅力,不僅可產生新的能量,創造絕佳磁場。
同時,邰港科技一直致力於多色彩的研發,希望能產生更多的色澤,於是嘗試運用不同品種的斑馬魚,藉由肌肉性發光的激活子將綠色水母基因及紅色珊瑚基因殖入於體色花紋較深的野生斑馬魚體內,進而成功研發出各種顏色的螢光斑馬魚,今天也首度展現更多色彩的邰港2號螢光仙子,讓螢光魚真正地五彩繽紛。
螢光基因魚除了有觀賞價值之外,也具有海洋復育的功能。邰港公司總經理方祖熙表示,發展基因轉殖的海洋生物,就不用再到珊瑚海域採集生物,進而保護全球美麗的珊瑚礁海域免於被破壞。
另外,以基因轉殖之美來取代直接擷取海洋生物的舉動,不僅保護了海洋生態,更將生技發展的技術實際運用在休閑生活之上,是最直接且最有效的回饋行動。

飼養解惑


若只買魚回去,沒喂熒光魚專用飼料會如何?
基本上,熒光魚身上的熒光,不論餵食什麼飼料,身體終究還是會發出熒光,不會褪色。不過,本公司的熒光魚專用飼料,有添加專利的配方,可加強熒光魚的熒光亮度,色彩更迷人。
魚只壽命?對魚只壽命能否保證?
夜明珠與青將魚的習性完全相同,就算是在野外也能夠存活二至三年,而熒光魚是非常容易飼養的魚只,只要在正確的飼養下,活存率極高,且永不會褪去身上的熒光色彩。
混養魚種有那些?可和那些魚種和平共處?
原則上,不要和肉食性、掠食性的大型魚只混養在一起,以淡水缸為例,我們常見的燈魚、滿魚、斑馬、金魚、孔雀魚、將魚…等都很適合,可和平共處。
黑燈長期照射下,對人體會不會有影響?
一般可見光譜的範圍在400~700nm,黑燈管的光譜在350~400nm之間,而紫外燈的光譜在257nm,所以以黑燈管的光譜照射下,不會對生物有傷害,我們曾經以黑燈管24小時照射魚只,長達1個月,結果魚只沒有病變及異狀,因此應不會對生物照成傷害。黑燈管常用於舞台、捕蚊燈、驗鈔燈及裝飾等用途,尚無案例有對人造成傷害之報告,但仍建議不宜直接對黑燈管直視太久。
熒光魚公母如何分辨?
公魚的背鰭有分叉,母魚則無。而公魚的臀鰭較長,母魚較短且圓。
卵生下來就是熒光的嗎?
因為我們是將熒光基因轉殖到魚的生殖細胞,所以可藉由生殖方式遺傳到子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