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8條詞條名為天仙子的結果 展開

天仙子

茄科天仙子屬植物

天仙子(學名:Hyoscyamus niger L.)是茄科、天仙子屬植物。二年生草本,高達1米,全體被粘性腺毛。根較粗壯。一年生的莖極短,莖生葉卵形或三角狀卵形,頂端鈍或漸尖。花在莖中部以下單生於葉腋,在莖上端則單生於苞狀葉腋內而聚集成蠍尾式總狀花序。蒴果包藏於宿存萼內,長卵圓狀,長約1.5厘米,直徑約1.2厘米。種子近圓盤形,直徑約1毫米,淡黃棕色。夏季開花、結果。

分佈於蒙古、俄羅斯、歐洲、印度和中國;在中國分佈於東北、華北、西北及西南,華東有栽培或逸為野生。常生於山坡、路旁、住宅區及河岸沙地。

天仙子莖葉繁茂,群花期長達2個月,可廣泛種栽於公園、公路兩側,布置花壇外輪可起到畫龍點晴的作用,亦可作為綠化帶呈塊狀播種。其葉、根、花、種子入葯,具鎮痛解痙之功效;主治胃腸痙攣、胃腹作痛、神經痛、咳嗽、哮喘、癲狂,外用治癰腫療瘡、齲齒作痛。

形態特徵


天仙子
天仙子
二年生草本,高達1米,全體被粘性腺毛。根較粗壯,肉質而後變纖維質,直徑約2~3厘米。一年生的莖極短,自根莖發出蓮座狀葉叢,卵狀披針形或長矩圓形,長可達30厘米,寬達10厘米,頂端銳尖,邊緣有粗牙齒或羽狀淺裂,主脈扁寬,側脈5~6條直達裂片頂端,有寬而扁平的翼狀葉柄,基部半抱根莖;第二年春莖伸長而分枝,下部漸木質化,莖生葉卵形或三角狀卵形,頂端鈍或漸尖,無葉柄而基部半抱莖或寬楔形,邊緣羽狀淺裂或深裂,向莖頂端的葉成淺波狀,裂片多為三角形,頂端鈍或銳尖,兩面除生粘性腺毛外,沿葉脈並生有柔毛,長4~10厘米,寬2~6厘米。
花在莖中部以下單生於葉腋,在莖上端則單生於苞狀葉腋內而聚集成蠍尾式總狀花序,通常偏向一側,近無梗或僅有極短的花梗。花萼筒狀鐘形,生細腺毛和長柔毛,長1~1.5厘米,5淺裂,裂片大小稍不等,花后增大成壇狀,基部圓形,長2~2.5厘米,直徑1~1.5厘米,有10條縱肋,裂片開張,頂端針刺狀;花冠鍾狀,長約為花萼的一倍,黃色而脈紋紫堇色;雄蕊稍伸出花冠;子房直徑約3毫米。

生長環境


天仙子喜溫暖濕潤氣候,生活力較強,對土壤要求不嚴,以排水良好、陽光充足的沙質粘壤土或沙質壤土為宜。輕鹼地也可生長。常生於山坡、路旁、住宅區及河岸沙地。

分佈範圍


分佈於中國華北、西北及西南,華東有栽培或逸為野生;蒙古、俄羅斯、歐洲、印度亦有。

繁殖方法


整地作畦:於頭年秋季深翻土地,結合翻地每公頃施入有機肥30000-45000千克,翌年春季精細整地,做成長5米、寬1米、高20厘米的畦。結合做畦,按說明施人咬喃丹和五氯硝基苯或敵克松。
播種方法:用種子繁殖,種子於第2年秋季採收,千粒重0.6克。曬乾貯藏於紙袋或布袋內,放置通風處自然貯藏。翌春在做好的畦上點播或撤播。
1、點播:中國長白山區5月上旬播種,播種前種子用0.2%高錳酸鉀液浸泡2小時,然後放入60℃清水中浸泡24小時,撈出后晾乾至7-8成干,按株行距30厘米×30厘米開穴,穴深3-5厘米,每穴播種5-10粒,覆蓋薄細土,稍鎮壓。土壤偏干用壺少量噴水,忌大水漫灌。
2、行播:按點播要求處理種子,畦面按行距30厘米開溝,溝深5厘米,將種子1:5比例拌入細沙,每行播種30-50粒,覆蓋薄細土,稍鎮壓。土壤偏干按點播法處理。

栽培技術


育苗

3月份選肥沃濕潤土地,將種子混合一些細土均勻撒播。播后覆細土一層,以不見種子為度,天晴蓋薄草一層,並保持土壤潮濕。撒種時,手及工具不要弄濕,以免使種子粘結撒不開。每10平方米播種子5克。播后5~7天出苗,15天內出齊苗。如播得過密,必須間苗移植。

定植

5月份苗高10~15厘米時,選陰天或小雨天定植,不用帶土,按株行距30×40厘米,每畝種5000~6000株,天仙子對土壤的肥瘦很敏感,瘦瘠的土地要多施土雜肥或火燒士。小苗定植后,應及時澆水至成活為止。

田間管理

天仙子性喜濕,天旱過久易枯死,故宜及時灌水澆水,追施肥料。可施用硫酸銨,每桶水摻50g左右。
10月份天仙子開始開花結果,這時可撒施火燒土;11月初結青果,12月底至次年1月開始成熟,2月大量成熟。收穫后,對留地的老莖進行施肥澆水,亦可再生新枝葉,達到多期採收的效果。結幼果以後,用薄膜搭架速蓋,可提高種子飽滿度。如是8月初播種,則次年3月份開花結果,6月收穫。

採收加工

成熟的蒴果呈深棕褐色;由於花萼緊抱,不易開裂,可待絕大部分成熟時,用利刀將莖稈離地面5~6厘米高處割斷,收回曬乾,脫粒,篩去雜物,貯藏於干處即可。果實以乾燥、粒大飽滿、無雜質的為好。
葉: 秋播者從第2年4月起便可選晴天陸續採收下部老葉片,最後在採收種子前5-6日將全部葉片採下,曬乾。根: 秋季拔取全株,切下根部。洗凈曬乾,或鮮用。種子: 秋播者於6月上旬,春播者7月中旬,嵫方在8-9月,當下部果皮呈共同色,上部種子充實呈淡黃色時,於分枝處割下,放通風處,1星期後脫粒曬乾即成。

藥用價值


藥性

苦辛,溫,大毒,歸心肝、胃經。
本經》:“味苦,寒。”
雷公炮炙論》:“大毒。”
《別錄》:“甘,有毒,”
《藥性論》:“味苦辛,微熱。”
《四川中藥志》1960年版:“入心、胃、肝經,”

功用主治

天仙子
天仙子
解痙止痛,安心定癇,主治脘腹疼痛,風濕痹,痛風蟲牙痛,跌打傷痛,喘嗽不止,瀉痢脫肛,癲狂,驚癇,癰腫瘡毒。
《本經》:“主齒痛出蟲,肉痹拘急,使人健行,久服輕身,走及奔馬強志益力。《別錄》:"療癲狂風癇,顛倒拘攣。"
《藥性論》:"生能瀉人,熱炒止冷痢,炒焦研細末,治下部脫肛。"
《本草拾遺》:“主痃癖,安心定志,聰明耳目,除邪逐風。”
《日華子本草》:"燒熏蟲牙,洗陰汗。"
《現代實用中藥》:“內服治喘息、胃痛、神經痛,用於劇烈咳嗽、百日咳、胃痙攣痛、三叉神經痛、嘔吐、舞蹈病等,外用可治痔疾。”

宜忌

本品有劇毒,內服宜慎,不可過量及連續服用,孕婦、心臟病、青光眼患者禁服。

論述

《本經》:"多食令人狂走。"
《雷公炮炙論》:"勿誤服,沖人心,大煩悶,眼生星火。"
《藥性論》:“生能瀉人。”
《四川中藥志》1960年版:“心臟病及心臟衰弱者忌用。”
全國中草藥彙編》:“孕婦忌服。”

危害狀況


天仙子含莨菪鹼東莨菪鹼阿托品、阿朴莨菪鹼、托品鹼等生物鹼。有特殊臭味,新鮮時動物一般不會主動採食,其中毒多是由於混入飼料被動物誤食或春季缺草時大量採食所致。
中毒后表現口腔乾燥,吞咽困難、皮膚和黏膜乾燥潮紅、心動過速、瞳孔散大、排尿困難,嚴重者可致狂躁、共濟失調或表現反應遲鈍、昏睡等抑制癥狀,最後因呼吸衰竭死亡。

防控措施


讓動物遠離天仙子生長的地區,減少動物與天仙子接觸的機會,防止誤食引起中毒。

主要價值


觀賞:天仙子莖葉繁茂,群花期長達2個月,銅鈴狀的花朵微微垂頭,可廣泛種栽於公園、公路兩側,布置花壇外輪可起到畫龍點晴的作用,亦可作為綠化帶呈塊狀播種。
藥用:其葉、根、花、種子入葯,中藥名為“天仙子”;性味苦、溫,有大毒具有具鎮痛解痙之功效。主治胃腸痙攣、胃腹作痛、神經痛、咳嗽、哮喘、癲狂,外用治癰腫療瘡、齲齒作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