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鼓作氣
漢語成語
一鼓作氣,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yī gǔ zuò qì。一鼓:第一次擊鼓;作:振作;氣:勇氣。出自《左傳·庄公十年》:“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形容士氣振奮。比喻趁勁頭大的時候鼓起幹勁,一口氣把工作做完。
在徠句中作謂語、定語,含褒義。
曹劌
《徠左傳·庄公十年》:“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曹劌問庄公:“您憑什麼跟齊國打仗?”庄公說:“衣食是使人生活安定的東西,我不敢獨自佔有,一定拿來分給別人。”曹劌說:“這種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會聽從您的。”庄公又說:“祭祀用的牛羊、玉帛之類,我從來不敢虛報數目,一定要做到誠實可信。”曹劌說:“這點誠意難以使人信服,神明是不會保佑您的。”庄公接著說:“大大小小的案件,雖然不能件件都了解得清楚,但一定要處理得合情合理。”曹劌說:“這才是盡本職的事,可以憑這一點去打仗。作戰時請允許我跟您一起去。”
魯庄公和曹劌同乘一輛戰車,在長勺和齊軍作戰。庄公剛上戰場就要擊鼓進軍,曹劌說:“現在不行。”齊軍擂鼓三次之後,曹劌說:“可以擊鼓進軍了。”
結果,齊軍大敗。庄公正要下令追擊,曹劌說:“還不行。”說完就下車去察看齊軍的車印,然後又登上車,手扶車前橫木觀望齊軍的隊形。仔細觀察一番后,他說:“現在可以追擊了。”於是,庄公命令軍隊追擊齊軍。
最終,魯國的軍隊戰勝了齊軍,魯庄公向曹劌詢問取勝的原因。曹劌答道:“打仗,要靠勇氣。第一次擂鼓能振作士兵們的勇氣。第二次擂鼓時,士兵們的勇氣就會減弱。等到第三次擂鼓時,士兵們的勇氣已經枯竭了。敵方的勇氣已經枯竭而我方的勇氣正盛,所以我們打敗了他們。
齊國是大國,難以摸清他們的情況。我察看他們的車轍,觀察他們的隊形,擔心的是他們有埋伏。經過觀察后,我發現他們的車印混亂,軍旗也倒下了,所以才下令迫擊他們。”
春秋時期,戰爭不斷。公元前684年,齊國出兵攻打魯國。魯庄公率兵前去長勺,決定與齊軍決一死戰。齊軍先聲奪人,擂起戰鼓準備進攻。魯庄公剛要率兵應戰,卻被同來的的曹劌勸住了。他認為時機不到,勸魯庄公再等等。齊軍見魯軍沒有動靜,又一次擂響戰鼓,可曹劌還認為時機不到。齊軍見魯軍還是按兵不動,又第三次敲響鼓向他們挑釁。曹劌當機立斷,勸魯庄公說:“進攻的時機到了。”隨著雨點般的戰鼓聲響起,早已摩拳擦掌的魯軍奮勇而上。齊軍三次進攻未果,早已士氣大減,疲憊不堪,有的人甚至已經坐下休息。魯軍的突然出擊使他們猝不及防,頓時潰不成軍。戰爭勝利后,魯庄公問曹劌說:“為什麼要等齊軍擂三次鼓后,才能出擊呢?”曹劌說:“打仗,主要靠軍隊的士氣。敲第一遍鼓時,士氣最旺;第二遍鼓時,士兵的勇氣就已經減退了;第三遍敲鼓,勇氣已經耗盡。這時我軍趁機擂鼓而上,士氣旺盛之軍攻打鬆懈疲乏之軍哪有不勝的道理?”魯庄公聽了曹劌的這番話,不禁稱讚道:“將軍真是精通戰事的奇才啊!”
作謂語、定語;指一往直前。
初聽這話,還是一鼓作氣的。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四十八回。聞一多 《時代的鼓手》:“我們得~來渡危機,完成大業。”
一氣呵成、趁熱打鐵。
一敗如水、一敗塗地、偃旗息鼓。
春秋軍禮重禮守信,要求堂堂正正,要講武德。春秋的戰爭主要是車兵車戰。多數都是一車四馬三人,一輛車後面再跟一些步兵,這稱為一乘。齊軍擊鼓進軍就意味著齊軍開始催馬衝鋒。馬拉的戰車一衝鋒,整個隊形就會有變化。齊軍向前沖了一會兒,發現魯軍沒有擊鼓,以為魯軍沒有準備好,就只好把馬停下來,重新退回陣地去列隊。
就這樣,齊軍的兵車部隊前後三次衝鋒,三次退回,這的確很消耗士氣。齊軍為什麼這麼做?這是由當時的軍禮規則所決定的。春秋時期的軍禮傳統,是只要對方還沒有擺好陣形,還沒有擊鼓,你就不能展開攻擊。
春秋時期重要的軍事著作之一《司馬法·仁本》篇這麼說:“成列而鼓,是以明其信也。”戰爭要等敵方排列好,再擊鼓進軍。這說明自己是守信的,也是給對方信號。《史記·宋微子世家》上面也記載,泓水之戰時宋襄公拒絕在楚軍半渡河時攻擊楚軍,後來被楚軍打敗。宋襄公自己的解釋就是“不鼓不成列”,不擊鼓去進攻還沒有排列好隊形的敵軍。
長勺之戰的情況就是:齊軍見魯軍已經排列好了,開始擊鼓進攻。正常情況下,魯軍在齊軍擊鼓準備展開進攻時也要擊鼓進攻。但是曹劌的辦法就是:齊軍已經擊鼓進軍,雖然魯軍已經排列好隊形,但魯軍就是不擊鼓。魯軍不擊鼓,雙方就不能進入交戰狀態。這樣,嚴守軍禮的齊軍就只好退回。
戰爭過程中也有一套禮儀,戰車的戰爭一般都選在便於戰車作戰的開闊地帶,一定要等到雙方都排列好隊形后,才會堂堂正正地開戰,這叫“不鼓不成列”。不斬來使。“不重傷”,就是不能再去傷害已經受傷的敵人。見到敵方國君,要行禮。還有不殺老幼,不欺詐,不搞突然襲擊,不搞夜襲,對方處於險境的時候,不能夠再進攻等。
《左傳》記載春秋243年間,各國共發生480餘戰,平均一年約兩戰。但是那個時代,參戰的多是士以上的貴族,平民交納貢賦助戰,戰時也提供一些後勤服務,但平民不能帶兵器不能動手參戰,戰爭是貴族比武,不以消滅敵軍為目標。
那個時候的中國貴族,很有榮譽感,很講武德。生活就是戰鬥,他們必須隨時準備戰鬥。春秋戰爭並非全民戰爭,百姓並不捲入戰爭。可以說是小仗不斷,大亂沒有。
這樣的戰爭一旦定了輸贏就停止了。戰士們不會去以殺人為樂,更不會拿對方戰士的首級去領賞。
周禮中的軍禮設定,是貴族戰爭的文化,是為了減少貴族們在戰爭中的傷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