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17條詞條名為海嘯的結果 展開
海嘯
當代著名詩人
海嘯,當代著名詩人。湖南隆回人,生於1973年。1987年開始發表詩歌,代表作品有長詩《海嘯三部曲》(《祈禱詞》、《擊壤歌》、《追魂記》)及《暮雪》等,出版詩集《愛的漂泊》、《最後的飛行》、《心存感動》,主編《中國當代詩歌選粹》、《2004新詩代年度詩選》、《大愛無疆:我們和汶川在一起》《朦朧詩精選》、《海子經典詩歌》、《百年中國長詩經典》等10餘種。2003年創辦《新詩代》並提出“感動寫作”詩學理念。現為“中國詩電影”計劃發起人,總導演。
海嘯
2003年創辦《新詩代》,並提出“感到寫作”詩學理念。
2011年詩歌《可愛的中國》在網路走紅,並引起強烈反響,成為一首在網上影響最大、流傳最廣、網友自發接龍最多的詩歌作品。詩中“……是我的,但……不是我的”的句式被網友稱為“海嘯體”,成為2011年流行語。並被媒體評選為“2011年中國詩歌十大新聞”之首
2012年與影視編劇卜青文共同發起中國“詩電影”計劃,旨在將詩歌影像化、鏡頭化、甚至高端娛樂化,讓詩歌成為一種高端文化產品進入市場。現為“中國詩電影”總導演。
出版時間 | 出版圖書 | 出版社 |
2004年 | 主編《2004新詩代年度詩選》 | 學苑音像出版社 |
2006年 | 出版《海嘯三部曲》 | 環球文化出版社 |
2008年 | 主編《大愛無疆:我們和汶川在一起》 | 新世界出版社 |
2010年 | 主編《朦朧詩精選》 | 黑龍江科學技術出版社 |
2010年 | 主編《海子經典詩歌》 | 中國畫報出版社 |
2010年 | 主編《百年中國長詩經典》 | 中國畫報出版社 |
2012年 | 出版《海嘯三部曲評論集》 | |
2013年 | 主編《吹散藏在手裡的滿天星星:朦朧詩經典鑒賞》 | 中國畫報出版社 |
吹散藏在手裡的滿天星星
《海嘯三部曲》
著名詩人海嘯的《海嘯三部曲》由國際詩歌翻譯研究中心編輯策劃並提供資助,環球文化出版社出版。
海嘯三部曲
《海嘯三部曲》的創作歷時5年,“是海嘯個人詩歌創作歷程中一座高聳的紀念碑,也是新世紀以來當代詩歌進程中一個令人矚目的重要收穫(沈奇語)”。
《朦朧詩精選》
朦朧詩精選
經典是經得起重複的,至少,從目前的文化語境,到詩歌快車鍵般的隨意輕怠,我們有必要重溫感動,回到經典。編選《朦朧詩精選》,其實就是對目前“快餐式”閱讀提供一本可以“慢”下來的讀本。它的意義不在於一本詩集的問世,而是通過另一種方式,讓我們在詩歌中“返鄉”,追尋那些漸行漸遠,甚至日益模糊起來的名字,感受著我們堅持的位置,和腳下的這片土地。海嘯在序言中的這段文字,闡明了編選這本詩集的初衷和意義。除了遴選出在讀者心目中早已根深蒂固,並且被各種選本及教科書不斷重複的“經典詩歌”,也對那段詩歌史中,曾被各種原因所遮蔽,至今仍鮮為人知的優秀詩人和作品進行“候補性”的編選。
《吹散藏在手裡的滿天星星:朦朧詩經典鑒賞》
著名詩人海嘯主編的《吹落藏在手裡的漫天星星:朦朧詩經典鑒賞》近日由中國畫報出版社出版。該詩集是對“朦朧詩歌”一次最具經典性的回顧,選編了北島、食指、舒婷、芒克、多多、顧城、江河、楊煉、梁小斌、王小妮、林莽11位詩人的代表詩歌作品。
2010年,黑龍江科技出版社曾出版了海嘯主編的《朦朧詩精選》,這本詩集是在該書的基礎上,進一步進行了“篩金揀珠”般的精選。海嘯在序言中提出,經典是經得起重複的,至少,從目前的文化語境,到詩歌快車鍵般的隨意輕怠,我們有必要重溫感動,回到經典。這部詩集,其實就是對目前“快餐式”閱讀提供一本可以“慢”下來的讀本。它的意義不在於一本詩集的問世,而是通過另一種方式,讓我們在詩歌中“返鄉”,追尋那些漸行漸遠,甚至日益模糊起來的名字,感受著我們堅持的位置,和腳下的這片土地。
真正以“海嘯”身份出現並引起詩壇的關注,應該是他來京之後。他對生活狀態的“介入”和對詩歌寫作的“游移”,造成一個複數的、雜亂的,甚至有些破碎的詩人形象。從他早年的作品《重新呼吸》、《薊門橋》,直到《祈禱詞》、《舊夢》、《破碎的癒合》、《擊壤歌》等作品,我們不難把握詩人的行走脈絡。“寫詩是野蠻的”(阿多諾語),海嘯的“野蠻”行徑為他贏得了與日俱盛的詩歌聲名。
在詩歌的競技場上,海嘯無疑是一位特殊的鬥士。而我這些年,卻一直處於詩歌的邊緣,好在因為美好的事物存在,讓我始終維繫著自己有限的“耳朵”和對詩歌的閱讀。
——毛夢溪
新世紀以來的中國詩壇,詩人海嘯的名字,越來越成為一個醒目的標記——這位集詩歌創作、詩歌編輯、詩歌活動為一身的詩人,在近十餘年間,除先後出版詩集《愛的漂泊》、《最後的飛行》、《心存感動》,及編著多部出版外,又於2003年創辦《新詩代》詩刊,並提出“感動寫作”詩學理念,在詩歌界引起強烈反響,其凝重而堅卓的步履,艱難求索、虔敬篤誠的詩歌精神每每令詩界感佩至深!與此同時,自新世紀第一個夏日,到2005年的初冬,詩人更以跨越五年的心力與激情,創作了題為《祈禱詞》、《擊壤歌》、《追魂記》的長詩三部曲,從而既成為海嘯個人詩歌創作歷程中一座高聳的紀念碑,也是新世紀以來當代中國詩歌進程中一個令人矚目的重要收穫。
——沈奇
海嘯一直走在一條艱難求索的路上,
這三部曲就是他留下的標記;
他以他特有的執著,把詩與思、在與不在、過去與未來熔鑄為一體,
他目睹了靈魂的遠去;
他的詩行把我們重新帶入生命的暗夜,就在那裡
最隱秘的光在詞語間運行;
現在,一場海嘯已經抵達到我們心靈的岸邊,
其間最內在的迸發和創痛,
那可真是一個有待深入去考察的謎。
——王家新
《海嘯三部曲》是新世紀以來,長詩(史詩)寫作的重要收穫。它出自“70后”之手,讓我感到有點驚訝。
它重現了古老詩歌——歌唱與神喻的品質,其間又不失現代性的求索。
它以發散性“詩想”,聚集了生命、自然、家園等母體情懷,將碎片式的原型、象喻、箴言、境遇……化解為繽紛的“神啟”,使得“久違”的守候、祈禱、仰望、追光等元素穿梭於蒼茫、神秘的語境,充滿著悲憫、痛楚,安撫的厚重感。
這是一次詩歌人格和詩歌品質的“招魂”。
這詩寫得氣勢雄渾、俊健卓邁。
在精神普遍失鈣的今天,作者堅持神性寫作和感動標準,難能可貴:堅定的“高蹈”方向,重新激發我們的血性;同時對當下口水詩普遍泛濫,和對寫作難度的過分輕慢,也是個重要提醒。
——陳仲義
從詩歌的文本而論,你可以說《海嘯三部曲》像寓言,因為它具有寓言的隱喻和象徵,又給人以故事性的“悟道”;你可以說它像童話,因為它具有童話般奇幻的色彩,又給人以“魂麗”的景觀效果;你可以說它像箴言,因為它具有箴言的玄機性,又給人以澄明的“神啟”點拔。這些異彩紛呈的文化景觀,進一步擴大了他的詩作的“精神空間”,這也使他的作品有了宏闊的文化根基。
應該說,海嘯詩歌精神的重臨以及精敏的察識,開啟了一個流行性寫作之外的豐富世界。我驚動於海嘯的蒼茫心像,精神生態的凜洌與嚴峻。他以豐沛的生命能量和精神“爆發力”,洞開人們的七竅感官以及隱秘生命經驗的淵底。他的詩句讓我想到當下的一些詩人,他們也在遵循著,恢復著東方古老文化的神韻,豐富著詩歌“青瓷孤品”的屬性,但是由於一些詩人不善於更新漢語的基本辭彙,話語結構和言說方式,導致讀者只能從記憶的慣性中去尋找詞語原有意義的領域,這樣就淘空了“個性化”的表述。但海嘯的“三部曲”,之所以能夠有效地將個人精神背景與宏大的終極關愛,能將精神生態與世間生靈相互融滲,相互呼應,拉長了寫作鏈條,拓展了詩歌寬厚,使“感動寫作”有了真正“本原”的文本參照及精神路碑。
——盧輝
我從一開始接觸,就對“文化史詩”的寫作抱有本能的懷疑、強烈的抵觸乃至很深的敵意,想不到的是我自己的寫作卻在二十年後通向了《唐》。是什麼打開了我對“文化史詩”的芥蒂呢?我想說的是:生命——這也是我通向一首“文化史詩”的一把極其寶貴的金鑰匙。所以,我讀《海嘯三部曲》這一部結構宏大的巨制,並不看它與什麼樣的傳統文化的“龐然大物”對接並且對此做出了怎樣的詩意的闡釋,而是看它自身所有擁有的生命含金量(包括意識、感覺和表現力)。用自己的名字來命名一部史詩,這就對了!恰恰不是狂妄,而是生命的存在與證明,在我看來,成功的史詩寫作一定是從個體的生命出發的。
——伊沙
對於長詩,我幾乎沒有發言權。我從未寫過長詩,也很少讀今人寫的長詩。興趣與時間當然是原因,但更大的原因是,由於一般人以為寫長詩是“大”詩人的標記,使得許多有志於做大詩人的人努力寫起長詩來,即使他們的胸中連寫好一首短詩的感情及材料都不夠,結果只好把一點點詩意拚命拉長鋪張,沒有比這更褻瀆詩神冒犯讀者的了。
《海嘯三部曲》卻是個可喜的例外。詩中洋溢熾熱的感情──對母親,對故鄉,對大自然,對藝術與詩歌,對生活與生命──以及鮮活的意象與含蓄準確的語言,都使這首詩讀起來一點都不覺得冗長,反而有一口氣把它讀完的衝動。
——非馬
至今未曾與海嘯謀面,但是海嘯語言的魅力已經讓我記住了他的名字。我相信,滿懷憂傷的詩人比滿臉帶笑的詩人更能打動人;觸痛心靈的詩比讓人快樂的詩更有力量。我看見了海嘯的憂傷,我閱讀《海嘯三部曲》有了心的觸痛。
——梁平
海嘯的“三部曲”顯然打上了很深的個人生活經歷的烙印。從詩中所透露的蛛絲馬跡中,我們可以約有所悟地讀出他部分的心靈史。我們不妨把《祈禱詞》的第七章“安魂曲”之前的六章,都看成是詩人心靈史的殘篇斷簡,它們或許具有某些同社會事件相聯繫的考證價值,但卻不是完整的史料。在詩人依然年青的心靈中存在著追求和嚮往,也遭受過挫折與困頓。然而在他優美典雅的詩行里,時時流露出的卻是尋找真實表現自己的途徑。“我習慣於去皮,習慣於/保留更直接的肉體”,這具有宣言性質的詩句,可以看成他的座右銘。
以“安魂曲”為題的第七章,一共包含了九首詩,是《祈禱詞》最值得珍視的部分。如果說詩歌的抒情性依然具有藝術的魅力,那麼,海嘯的這九首如泣如訴的詩,將會成為一種有力的佐證。懷著對母愛的深切眷戀所寫下的這些詩篇,傾訴了一個當代青年內心的情愫。這樣的詩絕非濫情的表演,而是慘透著對親人的摯愛以至悔恨交加的痛徹肺腑之情的。“三千裡外的故鄉燈火黯然/三千裡外的山丘清露滿葉/有風從北方來/你會冷嗎/因為你入睡的墓被濕氣太重;且有蟋蟀/全然不顧這幽靜的夜、這幽靜的/暗孕憂傷的草木/這樣也好,免將你說/太寂寞”,吟誦這些特行,讓人催人淚下。
海嘯詩歌語言表現中所蘊涵的深沉抒情意味,極大地增強了閱讀的美感享受。這正是它的優點和特點。相信耐心閱讀此詩的人必將認同這種判斷。
——葉櫓
海嘯將目光探向了歷史,試圖從神秘的歷史中找到命運的暗示,找尋到生命的尊嚴。他用幾乎不容懷疑的“聖經”式語言告戒自己也告訴我們,一切都將發生一切都將歸於平靜甚至荒涼。
讀海嘯的詩有時候你可能會陷入他設計的猜謎遊戲,如同在讀博爾赫斯的小說,進入到了不著邊際的迷宮。但這樣難度的閱讀卻給詩歌留下了更多的空間。看慣著力粉飾的文字再看到當代沉浸在技巧和無聊的享樂主義溫床上的詩歌后,《海嘯三部曲》讓我們看到了真正的人的氣息。
詩人用自己的理想造就了十字架,在歷史和時間的隧道里穿行,唱著心靈最真實的歌,並將人類的尊嚴和夢想以詩歌的方式表達出來。海嘯註定是詩歌的殉道者,在他的《海嘯三部曲》中,我們試圖找尋到了丟失的靈魂!
——馬知遙
《海嘯三部曲》的創作歷時5年,是詩人“自覺書寫”的心靈寫照。其詩意跌宕、奔放,想象迭起的意象之奇、之詭、之魅,讓我們的思緒一下跌入其詩意的“時光隧道”:
海嘯以一個真正詩人的良知、抱負、思想及使命架構;以關注人的生存狀態、命運、以及所賦予厚重的歷史滄桑感與“神秘”的文化氣息,所闡釋的人與“家園”之間的血肉聯繫等等,承載著“感動”的真正意義與隱喻的社會意蘊,必然激發人們的思想火花、情感碰撞及意識形態領域的省視與思考。正因為這樣,就詩歌創作而言,《海嘯三部曲》的詩學價值和在漢語詩歌中的獨特地位,我已無需為之“祈禱”!
——蔡寧
海嘯近幾年傾注心血營造出來的《海嘯三部曲》,既展示了詩人在詩歌寫作上某種非凡的藝術抱負,也凸現了詩人獨特的詩學理念與審美追求。在海嘯的《祈禱詞》、《擊壤歌》、《追魂記》這三首長詩中,情感、心靈、靈魂,這些主題關鍵詞,既為詩歌文本自身建構了一個豐富、開闊的意義場域,也內在地規定著詩歌文本的話語方式與意象方式。就文本而言,意象的紛繁、跳躍、靈動,與抒情的密度與濃度構成藝術表現上的對應關係,造成文本總體上濃烈的情感及藝術感染效果。綜合來看,三首長詩中的意象運用總體上雖然稍嫌有些晦澀,思想情感的整體輪廓及發展線索也尚有些勾勒不清,但詩人在文本中堅持“靈魂書寫”方向所呈現出來的純粹精神境界、翔游於世俗事物之上的審美超越能力,以及試圖重新整合人類心靈碎片與信仰碎片的宏大創作目標,都與當下詩歌中的慾望化寫作潮流構成鮮明的反差,由此充分彰顯出海嘯的長詩創作所具有的獨特地位與重要意義。
——譚五昌
我把從《海嘯三部曲》中奔突出來的海嘯定格為命運與精神的“泅渡者”,無疑,這個“泅渡者”身負著詩歌語言和精神的雙重壓迫,一邊在暗夜的死海里苦苦泅渡,一邊享受著生命的奔突而帶來的疼痛和快感。而也正是這樣的壓迫和享受,使詩人歷時五年的心血,完成了題為《祈禱詞》、《擊壤歌》、《追魂記》的《海嘯三部曲》,從而把一位詩人獨具品質和魅力的精神原像近似於殘酷的展現在讀者的面前。在當代浮躁、虛華、附庸時尚的詩壇背景下,《海嘯三部曲》開掘、引領了新世紀漢語詩歌寫作的神聖與莊嚴,它已經在新世紀漢語詩歌寫作的進程中佔有重要的位置。
當我合上已經細度五遍的《海嘯三部曲》,海嘯——一位“泅渡者”的形象已經異常分明的閃現在我的面前。他是一位“王”,一位“痛著的王”;他是一位聖者,一位因痛而思、因思而痛的聖者;他是一位在天、地、神、人的曠宇晝夜穿行的“王”,是一位在暗夜奮力搏擊的“泅渡者”。他泅渡的全部目的和意義就是企圖呼喚生命本體意識的大面積覺醒,就是要撕開一個時代假像的大幕,就是要對一個時代進行人道的解剖和詩性的揭示,就是要對一個時代進行“重新命名”——“就是重新賦予生命的信仰、價值、尊嚴、情感和審美意志,就是對本真生命的這些基本元素進行有效的洞悉、穿透、上升和照耀,並讓其釋放出質地、光澤和鮮奶的香味……”(《傾斜的屋宇——後現代與當代詩歌》)而這些,無疑使海嘯的“泅渡”獨具一種精神原像的品格和魅力,使詩人的疼痛、思考與追尋具有了生命的本體性意義和終極的意味,從而,使我看到《海嘯三部曲》呈現出精神史詩的品質與光澤。
——南鷗
關於《海嘯三部曲》的文學形式定位,我認為怎麼說都可以。我們可以認為它是一部具有史詩結構和聖經箴言的抒情長詩,也可認為它是一篇詩人用詩意靈魂書寫的散文,甚至是一本詩人生命與靈魂獨白的小說。因此,我相信海嘯先生的《海嘯三部曲》絕非有意用文字編成密碼讓人無法理解,而是不想讓人輕易理解他這部花了5年時間寫的大作,因為這是他生命與靈魂的絕唱,我們只有用生命和靈魂來品讀,或許才能略窺詩人那閃著神性智慧的微光穿透時間與生命的長河。
從結構上,《海嘯三部曲》分為三個部分:《祈禱詞》,《擊壤歌》和《追魂記》;三者之間既可以獨立成篇,貫穿起來也是一個意脈相通的完整體系,而且三者相輔相成,互相作用。更值得讓人欣賞的是,詩人的這部長詩每一部、每一章都是由眾多具有獨特意象和神秘氣息的短詩構成,以這種“短詩薈萃”的形式構建“靈魂史詩”,且依舊保持史詩原型意蘊和恢弘氣勢,這在我國現代詩歌史,甚至世界詩歌史上還是比較少見的。這也讓我不得不佩服海嘯先生創作的膽略和魄力。
——陳靜
熟悉海嘯的讀者無不被《祈禱詞》,《擊壤歌》、《追魂記》里那種生死存亡,曠世孤絕所感動。當母親在詩人的故鄉溘然離去;當土壤坦途在足底無聲沉淪;當某些黑暗的靈魂生出白色蛆蟲……直面生存困境的詩人殫精竭慮,亦步亦血,但又始終堅持人性中最光輝的部分。在致母親一節中,他用“開花的河流”給凄涼的墓地也添加了尊貴的氣派。這部鴻篇巨製,隨處翔舞著天鵝般高貴的詞語,已經近似奢華的終極意象。閱讀《海嘯三部曲》,無疑是在最接近上帝的地方諦聽萬物的幸福與悲傷。這部作品必將喚醒冰封的詩學記憶,為漢語詩歌的整體復甦創造可能。
——南方狼
海嘯的長詩《海嘯三部曲》帶給我的是一種和海嘯相類似的強烈震撼。這部結構宏大的巨制,應該是近年來不多見的真正能“安妥靈魂”的一個詩歌作品。它承載了個人的苦痛和掙扎,展現了一個優秀詩人的當代靈魂圖景。它既是一次詩人自我的精神磨難,也是一次詩人靈魂原像的凸現和彰顯。在詩歌語言過度鄙俗化和目前浮躁、虛華、附庸時尚的詩壇背景下,《海嘯三部曲》維護了漢語寫作和詩歌寫作的神聖與莊嚴。詩中透出的品格和魅力,使詩人的疼痛、思考與追尋具有了生命的本體性意義和某種終極意味。也正是在這一點上,《海嘯三部曲》呈現出了精神史詩的品質與光澤。整部詩結構嚴謹,意蘊內斂,輾轉騰挪之間,展現出詩人的過人才華和高度自信。在這部海嘯用自己的名字來命名的《海嘯三部曲》中,我們看到了真正的人的氣息。
歷五年之久,寫出的《海嘯三部曲》發表和出版之後,在詩壇引起了廣泛的注意。它的獨立性和特殊性,以及它對當代漢語詩歌的影響,得到了很多詩人和批評家的肯定和認可。詩人在這部詩中,以一種天馬行空的姿態,完成了肉體和靈魂的雙重泅渡。並藉此使自身的靈魂獲得了有力的凈化和提升。在和時下那些下流詩歌的對照閱讀中,《海嘯三部曲》的品質、力量和卓而不群是顯而易見的。
——韓宗寶
在我閱讀中,長詩是海嘯的一部心靈史,甚至可以說是一個人的命運,他的童年,他的成長的鄉村在他筆下是那樣慷慨和沉痛,那簡潔的秩序之下,隱藏著那麼深厚的樸素的道理;那此生長著的事物,不斷閃爍而出,或自呈在陽光下,或被陽光從冥暗中解救出來。這些事物和道理如此親密地融合在一起,不斷地出現在海嘯的冥想與夢幻之中,並與他喁喁交談,彷彿童年所經歷的那樣。這種交談促發了她言說的慾望,也使事物和道理本身獲得了永久性的生命:在記憶中,它們頑強地存活著,並作為海嘯自身生命來歷的一種證明。
——阿翔
在《寫作的零度》中,羅蘭。巴爾特創造了“書寫”這一術語,定義“形式”與包含於一套寫作傳統的“內容”的特殊關係。書寫的選擇是參與整套倫理和政治價值之中,是賦予或擔負個人風格的作家與語言行為為集體中介的社會聯繫點。或者說,不僅題材、主題或意識形態負載了文本的追求,“書寫”本身就是一種姿態,一種寓言。我相信,在21世紀新詩轉型背景下的“海嘯書寫”,可能也應該能為我們探索詩歌在邊緣性境遇中如何堅持並發展提供新的啟示。關注海嘯,是通過詩壇上“感動寫作”的出現,而真正認識海嘯,是通過海嘯的“長詩三部曲”。誰說高雅的史詩是“天鵝之死”?在《海嘯三部曲》中,我們無疑正在看到天鵝在淚水中堅強的掙扎,快樂的鳴叫和自信的游弋。我相信,這之後,必定會有,快如唇邊閃電般的“展翅高飛”;這之後,也必定會有,鋒利的刀尖上無所畏懼的盛大“舞蹈”!
——房偉
可以說是海嘯的長詩得以找到重新認識和反思90年代詩歌批評的契機,尤其對於考察新詩的敘事性、抒情性和個人性更是如此。而再回過頭來看,個人化、敘事性、口語化在一定程度彰顯出重要的詩學意義的同時,這三者也被險隘化和庸俗化。個人化排斥了詩歌寫作的共性特徵、整體意識、歷史感和形而上精神的探詢,甚至個人化還排斥了詩歌的本土和優異的古典詩歌傳統(尤其是在詩歌精神和詩人經驗層面);敘事性排斥了詩歌的抒情特質並忽視了詩歌的敘事性特徵仍以抒情性為前提(程度不同的);而口語化的狹隘和卡拉OK化更是祛除了漢語詩歌語言的特徵和隱喻特徵(元語言層面),這就導致了詩歌寫作的自戀性和自慰性,嘮叨聒噪和粗俗語體。反過來,詩人和詩歌批評者都應該注意到詩歌寫作的包容性,也就是詩歌的所謂個人化、敘事性和口語化與歷史感、抒情性和隱喻化並非是二元對立的,而恰恰是應該包容彌合的。
——霍俊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