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內容
教育文化術語
德育內容,用來培養受教育者思想品德的政治觀點、思想觀點和道德行為規範的體系。確定的依據是一定時期的政治、經濟、文化及歷史傳統要求;德育的目的和任務;學生的年齡特點和道德發展水平。受不同時代、不同民族、不同文化傳統的影響,具有歷史性、民族性、階級性和繼承性。中國奴隸社會重視禮、樂教育。長期的封建社會裡以儒家“三綱”——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和“五常”——仁、義、禮、智、信為基本內容。
目錄
1912 年 9 月中國政府教育部根據教育總長蔡元培的主張,公布教育宗旨為“注重道德教育,以實利教育、軍國民教育輔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以“自由、平等、親愛”為公民教育內容。以後由國民黨通過的《三民主義教育實施原則》,要求以“忠孝仁愛信義和平”陶融學生思想感情。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解放區,則堅持以共產主義思想教育學生,培養其無產階級世界觀和思想感情。社會主義中國學校繼承了解放區德育傳統,並根據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發展的需要不斷豐富教育內容。1949 年 9 月《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中提出“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愛護公共財物”的五愛國民公德是學校德育的基本內容。1982 年,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通過的“憲法”第 24 條仍以“五愛”為社會主義公德,把“愛護公共財物”改為“愛社會主義”。1988 年國家教育委員會頒發的中小學德育大綱(綱要)規定中小學德育內容大體上有:熱愛祖國、熱愛中國共產黨、熱愛人民、熱愛集體、熱愛勞動。艱苦奮鬥教育;馬克思主義常識教育;愛國主義、國際主義教育;理想、道德教育;社會主義民主、法制與紀律教育等。當代世界各國都重視實施德育,根據本國國情和教育目標規定德育內容。如日本的德育以培養高尚道德情操為目標,把尊重人的思想和精神貫徹到家庭、學校及社會的日常生活中,以此規定各級學校的德育內容。在小學教學大綱的德育部分規定:尊重生命,端正禮節,按自己的正確信念行動,友好相助,愛好大自然等 28 條具體內容,並依照高、中、低年級的學生特點,提出不同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