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口鎮
江蘇省徐州市豐縣轄鎮
歡口鎮隸屬於徐州市豐縣,位於江蘇西北部,徐州市重點中心鎮,也是江蘇省百家名鎮之一。距豐縣縣城22公里,距徐州80公里。地處兩省三縣交界地帶,北與山東省魚台接壤,東與沛縣龍固鎮毗連,南與豐縣師寨鎮接鄰。
歡口鎮經濟基礎紮實,地理位置優越,是豐縣綜合實力最強的鎮。
歡口歷史上長期隸屬豐縣,1937年前,歡口為豐縣二區,1945年,曾分為馮屯區(南二區)和歡口區(北二區),劃歸沛縣。1949年改為歡口區,復歸豐縣,隸屬平原省。後來平原省撤銷,改隸于山東省。1950年,歡口區改為第九區。1953年夏劃歸江蘇省。1955年11月,由九區改為歡口區。1957年5月,撤區建鄉,歡口區分為沙庄鄉、歡口鄉、師寨鄉和史小橋鄉。1958年8月,沙庄鄉與歡口鄉合併為歡口鄉。1958年9月,改建為歡口人民公社。1961年,歡口北部數村劃為縣屬沙莊農場,后改為沙庄公社。1983年改公社為鄉。1987年遵照江蘇省政府(145)號文件,歡口鄉改為歡口鎮。2000年,與原沙庄鄉合併,統稱為歡口鎮,迄今。
歡口鎮
歡口鎮位於江蘇豐縣東北部,距豐縣縣城22公里,距徐州80公里。地處兩省三縣交界地帶,北與山東省魚台縣接壤,東與沛縣龍固鎮毗連,南與豐縣師寨鎮接鄰。
位於江蘇省徐州市豐縣東北部,地處兩省三縣交界地帶,距縣城22千米。是豐北地區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南與師寨鎮接鄰,西與順河鎮隔河相望,北與山東省魚台縣接壤,東與沛縣龍固鎮毗連。轄3個社區、27個行政村。回民相對集中於歡口、黃店兩個行政村,是豐縣內回民聚住點之一。
屬黃河沖積平原,地勢平坦,北部屬淤土類,中、南部屬沙質土壤。境內河流縱橫交錯,河道總長度35千米,均與復新河相連接,東北注入微山湖,接連京杭大運河。主要種植麥、稻、玉米、棉花、菜五大類作物。徐濟高速、豐魚公路、歡沛公路過境。
1996年,歡口鎮面積80平方千米,人口6.9萬人,轄歡口、高廟、前常庄、宋寨、卞莊、陳窪、劉橋、陳雙樓、陳大庄、師后樓、聶庄、史庄、尹彭庄、溫寨、鄧庄、吳庄、大魏庄、杜李庄、董集、肖埝、孫集、劉單樓、張廟、於口、水坑涯、朱庄、劉大庄、徐樓、趙莊、唐庄、董庄、肖庄、董堂、后大營,前大營、司堂36個行政村;沙庄鄉面積35平方千米,人口1.7萬人,轄肖橋、沙庄、張黃庄、於堂、周堂、黃店、和事樓、王海、魏集9個行政村。
歡口鎮
2000年4月,撤銷沙庄鄉,併入歡口鎮,面積104平方千米,人口8.87萬人,轄45個行政村,鎮政府駐歡口村。2003年末全鎮總人口9.37萬人,鎮區面積7平方千米、常住人口2.3萬人。2008年末,面積111平方千米,人口94866人,轄歡口、常庄、宋寨、卞莊、陳窪、陳大庄、史庄、鄧庄、吳庄、李庄、肖埝、劉單樓、於口、劉大庄、趙莊、唐庄、董庄、肖庄、劉大營、沙庄、肖橋、黃店、周堂、於堂、和事樓、魏集、師橋27個行政村,128個自然村。
歡口鎮是豐縣的工業重鎮。工業基礎較為雄厚,潛力巨大,民營企業發展迅速,已形成以鑄造、水泥、建材、食品、板皮加工為骨幹的五大企業群體。豐縣鑄鋼廠落戶歡口,為豐縣首屈一指民營企業納稅大戶。被評為徐州五十強企業、其生產的系列耐磨件及叉車配重等品種享譽海內外,和徐工集團長年簽有供貨合同,並出口日本、澳大利亞等國家,現已成為年產3萬噸鑄鋼、鑄鐵件的企業集團,2003年上交稅收600萬元。豐縣水泥廠是豐縣唯一的一家水泥廠。原為鎮屬企業,改制后,屬於民營企業,該廠生產的水泥為徐州市免檢產品,暢銷蘇、魯、豫、皖地區,年創利稅兩百多萬元。曾先後獲得“徐州市優良產品”、“江蘇省明星企業"等榮譽稱號。
宏盛工藝鑄造有限公司投入600萬元建立新廠后,效益凸顯,宏達工藝廠在搞好工藝鑄造、英克萊健身器等傳統器材的同時,積極開展醫用器械等新產品,加快產品升級換代的步伐。豐縣水泥構件廠主要產品有各種型號的屋面梁,4米以下各種型號的工業樓板及民用樓板,樓梯板及室內懸梯、休息平台等20多個品種。產品銷往山東、安徽等地。
江蘇天穆集團始建於1982年,是一個以生產清真食品為主的綜合性省級少數民族集團企業,多次受到國務院國家民委及省政府的嘉獎和表彰。九五年被授予中國鄉鎮明星企業和國家二級計產業化經營模式。
歡口鎮蘋果面積已達3870畝,葡萄430畝,歡口、劉橋是蘋果專業村,品種為“紅富士”,陳大庄村是葡萄種植專業村,所種植的巨蜂葡萄個大、汁甜、色好,每到上市季節,外來客商爭購一空。全鎮桑園面積4000畝,產鮮繭近50萬公斤,年產值358萬元。歡口鎮把雙孢菇生產當做一項富民工程來抓,為提高幹部技術服務能力,他們每周一的晚上對鎮機關幹部和村幹部進行集中培訓,由聘請的專家講解雙孢菇實用種植技術。說給群眾聽,不如干給群眾看。該鎮建起了50畝的科技示範服務地,由一名副鎮長帶領7名幹部聯繫一村、一戶、一棚,村幹部人人都有自己的示範棚。全鎮已發展雙孢菇60多萬平方米,可實現產值300多萬元。為保障菇農利益,該鎮吸引外資100多萬元,興建日加工能力100噸的食用菌加工廠,與農戶簽訂協議,按保護價收購,最大程度提高了農民種植雙孢菇的積極性。
紅富士
至2003年,全鎮共有幼兒園2所,幼兒園38個,定點完小學9所,初小22所,成人教育中心校一所,初級中學2所,高中一所。歡口高中被評定為“三星級高中”,歡口初中、育英初中被評為“江蘇省示範初中”。全鎮共有教職工1100名,在校學生18000人。
“歡口農民文化宮”被新聞媒體喻為“鑲嵌在蘇北大地上的一顆明珠’’。農民文化宮內設圖書館、閱覽室、放映室、科技館、曲藝廳、益壽閣、風華軒、宮心亭、望豐樓等場所,畫廊碑亭、琳琅滿目,曲經通幽,山石成趣,花樹爭妍。是一個集學習、休息、娛樂於一體的多功能的文化活動中心。農民文化宮的建成,增添了歡口的文化氛圍,深受鎮內外各界人士的讚賞,得到了各級文化主管部門的多次褒獎,被授予“江蘇省群眾文化先進集體”榮譽稱號。
歡口是一個歷史悠久,擁有近10萬人口的大鎮,是豐北地區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歡口鎮境內河流縱橫交錯,河道總長度35公里,且河流都與干河復新河相連接,東北注入微山湖,接連京杭大運河,構成龐大的水運交通網路。陸路交通四通八達。歡沛公路橫穿東西,豐魚一級公路縱貫鎮區,南接隴海鐵路,北達山東各地。新修環鎮水泥公路計105公里,構成內連外接的公路交通網,為發展經濟、繁榮市場,提供了極為有利的條件。
偃王城遺址位於歡口鎮王海村。公元前318年,諸侯代偃自稱為王,國號為宋,即宋康王,並建立王城,名為偃王城。宋王偃荒淫暴虐,群臣如有敢諫者,不是車裂就是射恐,故人們把他比作夏桀,宋國也被稱為桀宋。公元前286年,齊、楚、魏聯合攻打宋國,百姓聞訊紛紛逃亡,官兵不戰自潰,三國一舉攻下了偃王城。宋偃王逃跑,后死於溫地(今河南省溫縣)。偃王城被攻下后,齊楚魏三國把宋偃王富麗堂皇的宮殿付之一炬,故後人把在偃王城廢墟上建起的村莊稱為王海。據舊《豐縣誌》記載:“中多錢、古鏡之屬,每遇霧日,城垣台榭森然畢具,霧收即止,父母多見之。”另有出土石碑對偃王王城有佐證
歡口鎮
偃王和偃王城已經作古,王海這個村名仍延續至今。
鄧桂生
鄧桂生,男,1926年5月5日生,豐縣歡口鎮鄧庄村人。中共黨員。1939年5月參加革命工作,負責在豐縣二區抗日動員委員會的兒童工作。1940年5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在豐縣工作團從事抗日宣傳工作。1947年2月畢業后,投身到黨的教育事業中,先後擔任寧安中學教導主任、校長,牡丹江中學校長,松江省教育廳中教科長,哈爾濱市委黨校副校長、黨委書記。1963年至1982年任黑龍江省教育廳(局)副廳(局)長兼黑龍江省教育學院院長等職。1983年9月調任黑龍江大學黨委書記,同年擔任黑龍江省政協常委、政協教育組組長。1987年2月11日因身患癌症病逝在工作崗位上,終年61歲。
霍旭東
霍旭東,男,原名霍化升,字旭東,以字行。中國工農民族黨黨員。1933年6月生於豐縣歡口鎮霍庄。抗日戰爭時期,在家鄉史庄、陳大庄、歡口、常庄等地讀小學。由於日本侵略者、日偽漢奸及國民黨反動派的侵略、干擾和破壞,生活極不安定。
2018年12月12日,第二批江蘇省生態文明建設示範鎮村名單出爐,歡口鎮上榜。
2014年7月21日,歡口鎮被國家住房城鄉建設部等七部委確定為全國重點鎮。
2014年6月13日,環境保護部授予歡口鎮2012—2013年度國家級生態鄉鎮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