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杉屬

松科油杉屬植物

油杉屬(拉丁學名:Keteleeria Carrire)植物的水平分佈和垂直分佈均較松科其他各屬為低,零星生於溫暖濕潤的丘陵、低山或中山下部。為深根性喜光樹種,對土壤的適應性較廣;根系發達、粗壯,具發達的皮層,能貯藏較多的水分,能耐乾旱生境。在土層深厚肥沃、排水良好的低山丘陵生長較快,直徑年生長可達1厘米,是優良的造林樹種。

分類地位


(圖)油杉屬
(圖)油杉屬
油杉屬(Keteleeria)是裸子植物門(Gymnospermae)、松杉綱(Coniferopsida)、松杉目(Pinales)、松(Pinaceae)的1屬。

種屬分佈


(圖)油杉屬
(圖)油杉屬
油杉屬共12種,包括:海南油杉(Keteleeria hainanensis)、黃枝油杉(Keteleeria calcarea)、江南油杉(Keteleeria cyclolepis Flous)、矩鱗油杉(Keteleeria oblonga)、油杉(Keteleeria fortunei Carr.)、青岩油杉(Keteleeria davidiana )、柔毛油杉(Keteleeria pubescens)、台灣油杉(Keteleeria davidiana var. formosana)、鐵堅油杉(Keteleeria davidiana Beissn.)、旱地油杉(Keteleeria xerophila)、雲南油杉(Keteleeria evelyniana Mast.)等。除兩種分佈於越南外,其他均為中國特有種。其中分佈區較旱地油杉廣的5種為:鐵堅油杉、雲南油杉、江南油杉、油杉和在石灰岩山地新發現的黃枝油杉。該屬的化石出現在歐洲、美國西部及日本的漸新世至上新世地層中。第四紀冰期后,殘遺的油杉屬植物僅分佈於中國秦嶺以南、雅礱江以東、長江中下游以南及台灣、海南島及越南。

形態特徵


(圖)油杉屬
(圖)油杉屬
黃枝油杉常綠喬木;樹皮粗糙,有不規則的溝紋;枝條不規則互生,小枝基部有宿存芽鱗;冬芽無樹脂。葉、芽鱗、雄蕊、苞鱗、珠鱗和種輪均螺旋狀排列。芽卵形或球形,芽鱗常宿存於新枝的基部;葉線形或線狀披針形,扁平,革質,在側枝上通常因基部扭轉而成2列,中脈在表面凸起,上面無或有氣孔線,下面有兩條氣孔帶;葉內有2 個邊生樹脂道。葉脫落後留有圓形葉痕。
球花單性同株;雄球花4-8個簇生於當年生枝葉腋或側枝頂端。雄蕊多數,花藥2枚,葯室斜向或橫向開裂;花粉有氣囊;雌球花單生側枝頂端,直立,由無數螺旋排列的珠鱗與苞鱗組成,花期苞鱗大於珠鱗,先端3裂,中裂明顯,珠鱗生於苞鱗之上,二者基部合生,每苞鱗有胚珠2枚,花后珠鱗增大成種鱗;球果直立,一年成熟,圓柱形,成熟前綠色或淡綠色,熟后淡褐色或褐色;種鱗木質,宿存,上部邊緣內曲或向外反曲;苞鱗長為種鱗的1/2~3/5,先端3裂,中裂窄長;種子具寬大的厚膜質種翅,下面有樹脂囊,種翅幾乎與種鱗等長,上面有光澤,下端邊緣包卷種子。子葉2-4枚。發芽時子葉不出土。該屬各種油杉的染色體基數一致,與松科絕大多數屬種一樣,x=12。
該屬在外表上和Cenphalotaxus有點相似,惟其葉痕圓形,扁平或凹陷,樹皮鱗片狀,而後者的葉痕卵形或不規則的形狀,且葉柄的基部宿存於枝上達3-4年之久。

利用保護


該屬樹木樹榦端直,木材硬度適中,結構細,干后不裂,僅含少量樹脂,耐久用;為建築、橋樑、傢具等用,如最為常見的鐵堅油杉和油杉等。因各種油杉多生於交通方便的低海拔山區,故屢遭砍伐,破壞嚴重。除雲南油杉尚保存一定面積的林分外,其他各種零星殘存,資源極少。又因油杉球果的不孕性種子占極大多數,林內缺乏幼苗、幼樹,天然更新不良,亟待採取保護措施,促進天然更新和人工種植,以利油杉種質的保存和永續利用。

參考資料


[1]生命經緯網http://bio.biox.cn/Biology/200701/20070106220716_24465.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