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安城

懷安城

據文獻記載,唐朝時就在今懷安縣境設有懷安縣。懷安素有“文化縣”之稱,境內人文史志,源遠流長,明清時各類進士、舉人、生員達400多人;進入近代,有如康世恩、阮慕韓、阮崇武、李健生等國家領導人和志士仁人。

懷安縣的圍棋文化影響較廣,是全國5個“圍棋之鄉”之一,素有“江北一枝獨秀”之稱。

懷安飲食文化源遠流長,“懷安三寶”:柴溝堡熏肉、豆腐皮、一窩絲餅享譽晉冀蒙及北京一帶,柴溝堡熏肉系列產品被載入《中國食品辭典》。

遺跡


在舊懷安,我們至少發現了三處不同的城址遺跡。第一處在舊懷安的南頭,這裡有一小段夯土城牆,雖然夯層已有些模糊,但在某些地方還是可以清楚地進行判斷,而且在城牆土層里夾有磚頭與瓦片,這些現象都告知我們這段牆是人工所為而非自然而成。第二處遺跡在村子中部,城牆的形態非常明顯,在整個村子的低矮建築中顯得高大突出。城牆四面斷斷續續圍合成一個方形的小城,舊懷安村的民居主要集中在這個小城裡,當地老人稱這些城牆為“堡牆”。對照《懷安縣誌·堡寨》對此城的描述:“治城正東十二里,長方形,周三里,高三丈,厚三尺,有一門,破壞,有一百零五戶,土築”,我們判斷此城應該是明清時期的堡子。在當地老人的指引下,我們在村子北頭髮現了第三處城址遺跡,這處遺跡已被完全平整為耕地,城牆形態不明顯,但“牆”里與“牆”外的高差仍使我們可以判斷這曾經是城牆之所在。南牆臨溝,內外高差約2至3米,東牆臨路,內外高差約1至2米,整個城呈東南略向西北傾斜狀,其面積據目測應在50000平米以上。由於沒有考古的證據,我們無法判斷這是什麼時代的城址。
回校后看到劉建華的《張家口地區戰國時期古城址調查發現與研究》一文,根據他們1985、1986年的調查,發現舊懷安村北的城址是戰國和漢代的城址,並認為它可能是一個軍事城堡。在舊懷安村南即有耿家屯漢墓群,共發現14座漢墓,這些漢墓的存在更加印證此城是漢城的可能,但值得懷疑的是,這些漢墓的封土堆都非常龐大,推知其規格應該是相當高的,那麼其墓主就很有可能不僅是一個小軍事城堡中的小軍官,在這樣高規格的漢墓群附近,應該會有級別相對較高的城市,至少是縣城。因此我很懷疑舊懷安古城址有可能是漢代的某個縣城,甚至是更高級別的城。
據悉,昭化寺坐落在河北省懷安縣懷安城鎮西大街路北,坐北面南,佔地面積三千八百二十平方米,整個寺院由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後殿、偏殿以及鐘樓、鼓樓、碑樓等形成,是一處以傳播佛教為主的大型古剎,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據了解,昭化寺原名永慶禪寺,初創於明洪武三十年(一三九七年),原為民間祝禧道場,后因多年失修幾近荒廢,明正統元年(一四三六年)開始重修擴建,於明正統十年(一四四五年)修建成一座十分壯觀的佛教聖地,寺院落成後上奏朝廷,上賜匾額「昭化寺」,故得名。
據了解,昭化寺全部建築均為石條基礎,磚木結構,曲檻雕欄,修廊大廈,天王殿、大雄寶殿均為歇山頂木結構建築,四面斗拱,玻璃瓦蓋頂,玉龍卧脊,獸頭出飛檐。殿內金像懸山,雕樑畫棟,金碧輝煌。
大雄寶殿是昭化寺的主要建築,面寬五間,進深三間,佔地面積兩百四十五.五平方米,進門南牆兩側繪有兩幅高約三米、寬一.五米的門神畫,畫著兩位身穿盔甲的武將,左為唐代名將秦叔寶,右為尉遲敬德,精心繪製秦叔寶和尉遲敬德的威嚴形象。殿內東西牆壁和后牆壁繪有近百平方米的壁畫三十六組,這些壁畫用連環畫的形式,生動地刻畫佛、道、儒三教諸神,及人間帝后百官、三教九流的眾多人物形象。
昭化寺壁畫人物眾多,內容豐富,形態各異,繼承唐以來寺院壁畫的傍題形式,把單幅畫內容用水捲雲聯繫起來,畫與畫之間祥雲縈繞,將每幅畫連為整體,使壁畫有了內在聯繫,畫中人物比例勻稱,神態逼真,線條流暢,虛實有度,色彩艷麗,實為我國明代傑出的壁畫藝術珍品。
一九三○年,挪威畫家斯卡根來河北省張家口市一帶傳教,一九三五年到懷安時發現昭化寺壁畫,讚嘆不已,一九三七年臨摹全部壁畫。
據了解,昭化寺及其壁畫,是研究明代歷史文物、壁畫藝術和美術史料的重要資料,是明代留給後人的珍貴文化遺產,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文物價值和觀賞價值。

地理位置


張家口市懷安縣位於東經114°08′—114°48′、北緯40°20′—40°46′之間,處於晉、冀、蒙三省(區)交界處,素有“雞鳴聽三省”之稱,縣境距北京249公里,距天津新港398公里,距煤都大同120公里。境內河流均為永定河上游支流,東洋河、西洋河、南洋河在縣城東併入洋河流入官廳水庫,但由於連年乾旱常使河流斷流,尤其是十里沙河、洪溏河已成為季節性河流,雨季充水旱季斷流。

行政


懷安縣轄4鎮7鄉273個行政村,總人口24.25萬人,其中農業人口21.7萬人,佔總人口的89.5%。全縣總面積1692.5平方公里,可利用土地200萬畝,其中耕地64萬畝(水澆地面積約27萬畝,保澆地面積約10萬畝),尚待開發的荒山荒坡100萬畝,草地20萬畝,灘塗3萬畝,有林面積52萬畝,森林覆蓋率約20.5%。

地理狀況


全縣處於淺山丘陵區,中低山、河谷、丘陵、盆地相互交錯,溝壑縱橫,屬典型的黃土高原地貌,水土流失面積1600平方公里,侵蝕模數3147噸。縣境海拔高度670米至1945米,以沙梁台為界形成前後川。前川地勢較高,地形較為破碎;后川較低,川間盆地較多。土壤類型多為粟鈣土,佔總土壤的98%。

氣候類型


該縣氣候類型屬東亞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冬冷夏熱,四季顯明,年均氣溫7℃,極端最高氣溫39.4℃,極端最低氣溫-26℃,全年多風,溫差較大,年平均降水量400毫米左右,大多集中於6—8月份,最多年份降水565.8毫米,最少年份為219.3毫米,尤其(1999—2001年),連續乾旱,降雨偏少,分別為295.6毫米、366.2毫米和285毫米,無霜期110—140天,平均日照時數2804.4小時,≥10℃的有效積溫2335—3486℃,年平均蒸發量1707.7毫米。

文化


懷安素有“文化縣”之稱,境內人文史志,源遠流長,明清時各類進士、舉人、生員達400多人;進入近代,有如康世恩、阮慕韓、阮崇武、李健生等國家領導人和志士仁人;懷安縣的圍棋文化影響較廣,是全國5個“圍棋之鄉”之一,素有“江北一枝獨秀”之稱。懷安飲食文化源遠流長,“懷安三寶”:柴溝堡熏肉、豆腐皮、一窩絲餅享譽晉冀蒙及北京一帶,柴溝堡熏肉系列產品被載入《中國食品辭典》。

農業


懷安縣農業受自然條件制約發展緩慢,絕大多數農民以種植業為主,兼營林果和畜牧養殖業。從春秋屬代國管轄到唐穆宗設置縣制,一直到如今,農民世世代代耕耘在這塊土地上,有2000多年的歷史,但種植技術、農業科技含量很少,機械化程度較低,大多是人力畜力耕種,春種秋收,農作物品種以玉米、馬鈴薯、谷黍、葵花、雜糧雜豆為主,生產條件脆弱,品種單一,質量效益低。畜牧養殖、林界業長期處於從屬地位,養殖的豬、羊、雞、兔和栽植的杏扁、蘋果、葡萄還未形成規模化生產、專業化經營。

文物


懷安城鎮位於懷安縣南部,全鎮總面積161平方公里,耕地面積80150畝,其中水澆地47920畝。轄41個行政村,9593戶,30318人,為懷安縣南川經濟、文化中心。交通便捷207國道連接南北,張同公路橫貫東西。該鎮為歷史古鎮,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在此置衛,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改置縣治所。解放初期為懷安縣人民政府所在地(1949—1951年)。建於明洪武三十年(1397)的古建築昭化寺位於該鎮西大街,殿內仿唐壁畫是明代傑出的藝術珍品,高4米的透靈碑為藝術書法珍品,現為國家重點保護文物。聞名全國的打狼英雄俞昌曾受到毛澤東等老一輩國家領導人的接見。懷安城豆腐皮名揚塞內外,與柴溝堡熏肉,一窩絲餅並稱“懷安三寶”。

特產


該鎮地處懷安前川盆地,屬丘陵地帶,海拔1055米,平均氣溫5.7℃,平均降水量425—450毫米,無霜期124天,境內建有中小型水庫4座,防滲渠8萬米。主要農作物有玉米、馬鈴薯、谷黍、葵花、豆類等。該鎮將蔬菜、馬鈴薯、畜牧產業作為農業發展的主導產業,馬鈴薯、蔬菜種植面積3.7萬畝,並形成了架豆和洋蔥2個單品種千畝片,建有鄉輝農貿中心1個(恆溫庫面積360平方米)。畜牧業以豬、羊養殖為主,建有宏都食品有限公司、華凌肉聯廠(現改名華宇肉聯食品廠)兩家農業龍頭企業。“懷安李子”為特色上乘果品,遠銷京、津、蒙等地。

自然資源


該鎮資源豐富,鐵、磷、石墨、大理石等儲量較多。工業園區位於鎮東部,緊靠207國道、張同公路,規劃有化工、建材、機械、高新技術、農副產品加工五大產業區,水、電、路配套,凡具備入園條件企業都享受無償提供土地、政府獎勵等優惠政策,是客商理想的投資興業之地。

歷史介紹


懷安城舊為懷安縣政府所在地,20多年前,縣政府遷至柴溝堡鎮。懷安城堡建於洪武二十五年,隆慶三年始包以磚,周九里零一十三步,高三丈七尺。此乃是我至今在宣府鎮轄區所見到的除宣府城以外,周邊最長的一座城堡,更是至今所見到的城牆最高大的一座城堡。
宣府城周邊為二十四里,而至今我所見的宣府鎮轄下其他三十多座城堡,周邊也多在二里至六里之間,而少有能達到九里之長的。更有甚者,宣府城等其他三十多座城堡,城牆高度基本上在三丈五尺或三丈六尺,而達到三丈七尺的,至今也只發現了此一座。以此充分說明,雖懷安城堡位之腹里,但究其戰略位置,在整個宣府鎮中卻是相當之重要。
據記載,懷安城雖系腹里,但先年大虜入犯,從洗馬林並上西路新開口等堡邊口闖馮入后,由興寧口南下,直低順聖川(註:即今陽原縣東城鎮與西城鎮),逾東、西二城后,(蔚州)、廣(廣昌,今淶源),直趨倒、紫二關。因此,“守衛者亦不可以腹里而忽之也。”
懷安城萬曆年間“設守備一員,止管火路墩五十二座。所領見在官軍一千四百三員名,馬六百二十六匹。” “本城當兩鎮之沖衢,四通八達之地,供應浩繁,復設東門驛以資遞送。管糧通判原駐紮柴溝堡,今移駐於此。”

名人


安定邦

安定邦生於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卒於道光十九年(1839年),男,懷安城人。其祖於明永樂年間由山西移民入籍懷安,初居安家溝村,后迀懷安衛城。幼入衛學,為 武生,經府試為“武秀才”。乾隆四十八年經鄉試中式癸卯科“武舉”,經兵部會試登“武進士”第。初任兵部差官,因有奇略,武功超群,善挽強弓,驍勇善戰,屢有遷升。嗣南疆邊防起事,奉旨離京戍邊。自乾隆六十年(1795年)至嘉慶十年(1805年),十年間 身經百餘戰,軍功卓著,賞戴花翎。后西北邊陲不靖,奉旨安邊,歷任新疆瑪納斯協副將,署巴里坤鎮總兵,官至二品,固守邊疆三十餘載。年老作病歸鄉,享年86歲。

宗光烈

宗光烈字灼亭,生卒年月無考,男,懷安城人。自幼失怙,苦讀成名。清道光五 年(1825年)乙酉拔貢,入京城國子監。朝考合格任湖南永州府經歷,執掌一府之出納文書。因勤於政事,遷升湖南候補直隸州州判。歷署湖南綏寧縣、城步縣知縣,辰州府通判。道光十五年(1835年)及十七年(1837年)充湖南鄉試收卷官。任城步縣知縣時,縣多盜發生,烈到職始,捐奉庇材,按巷口設柵,詰禁加嚴,防範有序,盜遂斂跡,人民安 居,商行樂業。士民歌之曰:“先生風度誠高古,先生德教超寰宇,循良績著蒲之陽,期月政成欣樂土。”卒於官。其弟光照,道光十五年(1835年)拔貢,官至湖南辰州通判。弟光熹優行稟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