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孩子
選自《新詩潮詩集》
她走來
斷斷續續地走來
潔凈的腳印
沾滿清涼的露水
她有些憂鬱
望望用泥草築起的房屋
望望父親
她用雙手分開黑髮
一枝野櫻花斜插著默默無語
另一枝送給了誰
卻從沒人問起
春天是風
秋天是月亮
在我感覺到時
她已去了另一個地方
那裡雨後的籬笆像一條藍色的
小溪
朦朧詩雖然以指意的不確定性為顯著特點,但這只是說解意的方向有很多,並不是說不可解的。好比條條大路通羅馬,只要走得通,走哪條路可以,不限定只能走某一條路,在這個前提下,盡量選擇風景最美麗的路。
詩人在創作朦朧詩的時候,倒不見得同時創造了很多路來指向同一個目的地。我想,朦朧詩之所以朦朧,其原因在於創作的方法上。
由於朦朧詩幾乎都是散文詩,解脫了格律的束縛,在表意上自然大有可為。
朦朧詩人多營造具有象徵意義的意象,這是朦朧的第一層;加之以詩歌自身在敘述上就有跳躍性,在解讀欣賞的時候需要讀者加入自己的想象補充,這是朦朧的第二層。
朦朧詩至少有這兩層朦朧,朦朧之上在加朦朧,無形間起到了“1+1>2”的效果。當然也有“部分之和大於整體”的原理。
《女孩子》是我很喜歡的一首朦朧詩,喜歡她的風格,喜歡她的題材…喜歡她的全部。
初讀這首詩的時候,我以為是在表達父母離異對女孩子的傷害的主題,因為談到了父親自然想到母親,如果將野桃花認為是父親送的話,另一枝想必送給了媽媽。由此,表達了女孩子對母親的思念之情。一句“卻從沒人問起”,便是女孩子深深思念的心
後來在網上看到別人別人解讀為女孩子的初戀,覺得有很多不合理的地方。
下面從抒發女孩子思念母親的角度進行文本細讀。
一開頭,詩人寫道“她走來”,而第二句,又寫了“走來”,還加上了“斷斷續續地”,這不是重複嗎?為什麼不直接寫“他斷斷續續地走來呢?”
這是從旁觀者的視覺體驗出發考慮的。
旁觀者首先注意到了有人走來,一開始自然不能看個仔細,簡單的一句“她走來”,引起了讀者的注意,使讀者將注意力集中到這個女孩子的身上。
後面詩人沒有寫女孩子是多麼地貌美,沒有寫女孩子的衣著,甚至沒有寫女孩子的神情,而是寫女孩子的動作——斷斷續續,這是因為穿什麼不重要,詩人就是要去掉一切矯飾,直言女孩子的內心。
為什麼沒有寫女孩子的神情呢?可能是因為她低著頭吧,如此羞澀如含苞待放的美感就顯現出來了。
為什麼斷斷續續呢?是猶豫?是不安?做多重解釋亦無不可。
潔凈的腳,凸顯了女孩子清純的美。
這不禁使我想到:女孩子是不是沒有穿鞋呢?裸露的腳踩在地上,不是正如同一顆幼小稚嫩的探索世界的毫無防備的心嗎?可想而知,這雙裸露的美麗的小腳必然要遭受無數的傷痛,想至此不免使人心痛不已。
清涼的露水一定透過女孩子的腳心傳到女孩子的心窩裡了吧?
第二節,女孩子猶豫地望著房屋和父親,卻沒有進去。這說明女孩子對父親的關懷很抵觸。詩行里只提到了父親,卻沒有提到母親,那是因為母親不在父親身邊、不在這個家裡。女孩子的心裡是想著母親的。
“她用雙手分開黑髮”這個動作很是迷人。從讀者的角度,看到了女孩子一雙渴望的眼,這雙美麗的眼望著房子,在渴望著什麼呢?——母親!
“桃”常被用來做“逃”的意象,這裡也不例外。
默默無語中,一個“逃”字振聾發聵。而野桃花的“野”則象徵了女孩子不甘被討厭的父親所“囚禁”、渴望自由的心。
“送給了誰?無人問起”,女孩子寂寞無依的心,又有誰敢問呢?有誰能承受與她同樣的傷痛?
第三節中,風是瀟灑的象徵,在春天裡瀟灑,對失去的釋懷但也永不忘記,這對於一個女孩子來說是多麼偉大的感情啊!
秋天使人容易引發“憂傷、思念”等情緒。而月亮更是詩人寄託思念常用的意象。月亮只有在中秋節那天才是圓的,才是完滿的,女孩望月的畫面是如此地凄清而美麗,給人以“哀而不傷”的感受,不可勝言。
“在我感覺到時,她已去了另一個地方”,女孩子心中炙熱的想念所化成的行動自然十分迅速。
離開了那個厭惡的地方,女孩子終於來到了自己夢想的地方。“籬笆”象徵著“隔離”,這裡具有點睛的作用。自己與父親間便是有一道高高的籬笆,因此女孩子才迫切地想要逃離。而“那裡”的籬笆像一條小溪,籬笆與小溪都有隔離的作用,籬笆是人為的,小溪是自然的,小溪不像籬笆無情的聳起,是可以跨越的。使人將小溪單列一行所要強調的,也是這層意思。
雨過天晴,為這個女孩子祈福吧,願她單純美麗的心,能夠永遠不會受到黑暗的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