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蒙

季蒙

季蒙,內蒙古自治區林業科學研究院林業研究所所長、研究員。

2105年“全國先進工作者”榮譽稱號獲得者。

人物事迹


序言

“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仍然是內蒙古今後經濟社會持續發展的主要內容,資源開發利用不能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水資源、土地資源、林地資源、草地資源、礦產資源利用開發要慎之又慎,真正做到通過科學論證,循序漸進。”昨日,剛剛獲得內蒙古自治區五一勞動獎章的自治區林業科學研究院林業研究所所長季蒙這樣說。
不善言談的季蒙,還擔任著內蒙古林木種苗示範基地負責人。如果不是參加自治區慶祝五一國際勞動節表彰大會,現在他還在基地忙活著。過完春節后,他就一直沒休息,現在正忙著為自治區重點區域造林綠化研究培育適合不同地點的所需要的種苗。

培育商品苗木百萬株

設在土左旗的內蒙古林木種苗示範基地是季蒙一年365天待的最多的地方,這也是他的第二個家。季蒙說,他一年也回不了幾趟家,吃和住都在基地,因為這裡樹木培養與管理更需要他。這裡每棵樹的成長經歷,他都裝在心裡,根據市場調研,他還要及時調整苗木培育方向,優化生產結構,組織育苗生產。
生態文明建設既需要運籌帷幄的指揮員,更需要身體力行的戰鬥員。在基地,季蒙每年都是身先士卒,揮汗如雨,種植樹木、研究樹木。他還會採摘樹種自己親手種植,觀察生長情況。平時也在不斷學習樹木分類學、樹木栽培及繁育苗木的技術,他的案頭、床頭,擺著一摞這方面的書籍。
有時研究一種樹木,季蒙甚至廢寢忘食。季蒙說,生態建設中,地區不同,土質也不同,就要不斷摸索哪些地區適合種植哪種林木,這就需要進行樹木分類,讓樹木在不同地區生長。
通過季蒙多年艱辛和努力,目前示範基地苗木、花卉生產已步入正軌,現已累計培育各類苗木100多萬株,花卉50餘萬盆,通過精心管理,苗木、花卉長勢喜人,潛在經濟價值近千萬元。2010年到2013年,基地逐漸將部分苗木推向市場,已經取得數百萬元的經濟收益。
季蒙說,作為自治區級種苗示範基地,目前基地示範作用已經明顯顯現出來,經濟和社會效益初見成效。今後將培育更多適合內蒙古生長的樹木,讓北疆變得更加秀麗。

帶領農民種山杏增收

“國家科技部山杏林豐產配套技術推廣示範在清水河縣、察右後旗等地實施以來,已經讓當地農民一畝地增收50多元。”季蒙說,山杏在內蒙古適應性強,分佈範圍廣、面積多,是乾旱半乾旱地區經營投資少、收益大的經濟樹種,對改善乾旱地區生態條件具有重要作用。
隨著近年來山杏杏仁價值的不斷提升,加上國家對經濟林建設與發展的空前支持,人工山杏林的栽培得到普遍重視。國家“山杏林豐產配套技術推廣示範”項目在內蒙古實施,綜合採用豐產栽培新技術,不同時期噴施5種植物生長調節藥劑,有效避免了早霜對山杏花的危害,提高坐果率,增加了林分產量,讓農民實現了增收。
除了“山杏林豐產配套技術推廣示範”項目,“抗逆新樹種銀水牛果繁育技術成果轉化”、“內蒙古退化植被恢復技術和定向經濟型植物產業化種植基地建設與示範——檸條優樹選擇及經濟性狀測定”、“興安落葉松華北落葉松速生豐產栽培技術研究”、“雪果屬三個品種栽培示範”等研究課題,都是季蒙的研究對象。季蒙說,這些項目總經費300餘萬元,主要是針對我區林業生態建設實用樹種少,關鍵技術較缺乏的特點進行攻關研究,學術價值、研究價值和實用價值都很高。
季蒙先後完成20餘項課題研究,主持完成的“內蒙古林木種質資源基因庫建設和繁育技術研究”、“沙生灌木良種化區域試驗”、“乾旱、半乾旱區樹種資源收集、栽培與生態學特性研究”等10項研究課題通過專家鑒定、驗收。這些項目的完成,為自治區生態建設提供了許多新的樹種資源,進一步豐富了內蒙古植物物種多樣性,推廣應用后產生了較大的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成果均達到國內同類研究領先水平,共獲科技進步獎4項,科技貢獻獎1項,推廣獎1項,其它獎1項。

生態建設“規劃師”

春有花、夏有蔭、秋有果、冬有青,這是卓資縣九曲山樹木園呈現給人們的美景,其規劃圖就是出自季蒙手中。因季蒙的作品構思精巧、思路獨特、創意新穎,常常受到委託方的肯定與好評。季蒙說,培育這麼多年樹,也知道哪些地方需要種哪些樹,才能讓其成為城市林業生態及城市園林綠化的一道風景線。
積重難返的城市正需要一場生態革命,寬馬路、大廣場、硬化水道不知不覺中破壞了鄉土的自然景觀,城市裡只有景觀工程、為汽車建造的柏油大道,這讓城市患上了道路擁堵、水澇災害、生活空間被壓抑等“城市病”。季蒙堅持的生態設計方案,正是為城市提供了可選擇的第二條道路。“這場生態建設將成為一種新文化,有著不同的價值取向、不同的審美觀。”季蒙說。

人物榮譽


2015年4月28日“五一”國際勞動節暨表彰全國勞動模範和先進工作者大會上被授予“全國先進工作者”榮譽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