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5條詞條名為崇州的結果 展開

崇州

江蘇省南通市歷史政區

崇州,北宋時期政區,位於今江蘇省南通市。宋仁宗天聖元年(1023年)為避章獻太后劉娥之父劉通名諱,並以其轄崇明鎮(今上海市崇明區)故,改通州為崇州,時一度稱崇川,領靜海、海門兩縣,治於靜海(今江蘇省南通市崇川區)。轄境相當於今江蘇省南通市崇川區、通州區、海門區、如東縣等市縣區。明道二年(1033年)複名通州。宋徽宗政和七年(1117年)通州一度稱靜海郡。

史料記載


北宋仁宗天聖元年(1023年)為避章獻太后劉娥之父、虎捷都指揮使、領嘉州(今四川樂山)刺史劉通名諱,並以其域有崇明鎮(即今上海市崇明區。五代吳國曾設豐樂鎮、大安鎮、崇明鎮及狼山鎮。五代時直接統治靜海與東洲一帶的是姚氏家族。姚彥洪建築城池官廨,號稱"靜海都鎮",統轄狼山、豐樂、大安、崇明四個大鎮)故,改通州為崇州,時一度稱崇川,轄縣及州治仍從通州舊制,領靜海、海門兩縣,治於靜海(今江蘇省南通市崇川區),隸屬淮南路(淮南東路)。轄境相當於今江蘇省南通市崇川、通州、海門、如東等市縣區。明道二年(1033年)複名通州。宋徽宗政和七年(1117年)通州一度稱靜海郡。
案元脫脫等撰《宋史》卷二百四十二《章獻明肅劉皇後傳》: “章獻明肅劉皇后,其先家太原,后徙益州,為華陽人… …父通,虎捷都指揮使,嘉州刺史,從征太原,道卒,后通第二女也。… … 真宗崩,遺詔尊後為皇太后,軍國重事權取處分… …於是(帝與后)始同御承明殿,百官表賀… … 令天下避太後父諱。”此後,凡官名地名,“通”字皆易之。如天聖初年,改通進司為承進司,諸州通判為同判,通事舍人為宣事舍人。改淮南之通州為崇州,蜀之通州為達州(此為誤讀,通州改名達州,錢大昕另有一說:“今考李氏《長編》亦載於乾德三年(965年),殆因淮南有通州避重名而改。”當以李燾《續資治通鑒長編》所載為是,“蜀之通州”非因避諱,系“避重名”,早在宋初已改名),通利軍日安利,通化縣日金川。此即所謂避外戚諱。
案清錢大昕著《十駕齋養新錄》卷十一《避諱改郡縣名》條宋代部分云:“宋太祖之祖名敬,改敬州為梅州、石鏡縣曰石照。父名宏殷,改宏農縣曰常農(本曰恆農,史家避真宗諱改)、殷城縣曰商城、溵水縣曰商水。太祖名匡胤,改匡城縣曰鶴邱、胤山縣曰平蜀。太宗名光義,改義陽軍曰信陽、義武軍曰定武、昭義軍曰昭德、崇義軍曰崇信、保義軍曰保平、感義軍曰感德、彰義軍曰彰化、南義州曰南儀、孝義縣中陽、義川縣曰宜川、義興縣曰宜興、義章縣曰宜章、郴義縣曰桂陽、通義縣曰眉山、方義縣曰小溪、義賓縣曰宜賓、義寧縣曰信安、全義縣曰興安、信義縣曰信宜、義倫縣曰宜倫、義淸縣曰中廬、歸義縣曰歸信、豐義縣曰彭陽、招義縣曰招信、正義縣曰蒙山、富義監曰富順。仁宗名禎,改禎州曰惠州、永貞縣曰永昌、湞陽縣曰真陽、湞昌縣曰保昌。神宗名頊,改旭川縣曰榮德。孝宗名眘,改慎縣曰梁縣。理宗名昀,改筠州曰瑞州。大中祥符五年,避聖祖諱,改元武縣曰中江、朗州曰鼎州、朗山縣曰確山、朗池縣曰營山。天聖元年(1023年),避章獻後父諱,改淮南之通州為崇州、蜀之通州為達州、通利軍曰安利、通化縣曰金川。大觀四年,避孔子諱,改瑕邱縣曰瑕縣、龔邱縣曰龔縣。紹興十二年(1142年),避金太祖諱,改岷州曰西和州。廿八年,避金太子光瑛名,改光州為蔣州、光山縣曰期思。”

建置沿革


南通境內成陸最早的西北部為揚泰崗地外緣,5000餘年前就有人類氏族部落,南通先民在這裡繁衍生息。其餘大部分區域為近2000年間海中沙洲逐步漲接而成。隋以前,今南通市區一帶逐漸成洲,始稱“壺豆洲”(后又稱胡逗洲),洲上多流人,以煮鹽為業。稍東有南布洲、東布洲,東北方向有扶海洲,各大沙洲均為海陵(今泰州)屬地。
東晉義熙七年(411年),在今海安、如皋一帶置寧海、如皋、臨江、蒲濤4縣,屬南兗州(今揚州)。南朝宋泰始七年(471年),析寧海縣西部另立海安縣,不久撤銷,轄境復歸寧海縣,后併入海陵縣。
隋開皇三年(583年),如皋縣併入寧海縣,后併入海陵縣。唐景龍二年(708年),析海陵縣東鏡復置海安縣;唐開元十年(722年),海安縣復並海陵縣。
五代十國時期,今南通一帶為割據政權南唐控制。南唐保大十年(952年),升海陵縣如皋場為如皋縣。後周顯德五年(958年),設置靜海軍,后改通州,始筑州城,時領靜海、海門2縣。宋代,通州一度稱崇州、崇川,隸屬淮南東路。元至元十五年(1278年),通州升為通州路;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恢復為州,屬揚州路,領靜海、海門2縣。
明洪武元年(1368年),廢靜海縣,通州直管靜海,領海門、崇明2縣;洪武八年(1375年),崇明改隸蘇州府,通州仍領海門縣。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由於縣境人口與土地面積劇減,海門廢縣為海門鄉,併入通州;雍正二年(1724年),通州升直隸州,划揚州府的泰興、泰州府的如皋2縣歸通州管轄,隸於江蘇布政使司;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改隸於江寧布政使司;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划通州19沙、崇明11沙和新漲的天南等41沙建海門直隸廳,設治於茅家鎮;道光十二年(1832年),為了有別於新置海門廳,以“名同地異,歲久相沿,而廳鄉幾混淆莫辨”,經丁鹿壽等赴部呈請,海門鄉改為靜海鄉。
中華民國元年(1912年),1月海門廢廳設縣改稱海門縣,5月通州廢州置縣改稱南通縣。民國3年至16年(1914年~1927年),南通、如皋、靖江、泰興等縣歸蘇常道管轄,海門、崇明等縣歸滬海道管轄。民國17年(1928年)3月1日,划三陽以東“下沙”等地與崇明縣“外沙”等地新置啟東縣,隸屬江蘇省。民國22年(1933年),江蘇省行政第七區專員公署設於南通城,下轄南通、如皋、海門、啟東、崇明5縣,次年改稱江蘇省南通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民國25年(1936年)6月,更名為江蘇省第四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民國30年(1941年)3月,建立如西縣。民國32 年(1943年),撤銷泰北辦事處,建紫石縣。民國34年(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后,如皋西鄉的如西縣複名如皋縣;如皋東鄉的如皋縣定名如東縣。民國37年(1948年)紫石縣改稱海安縣。民國38年(1949年)1月,海門、啟東全境解放;2月2日,南通全境解放;2月3日,南通市人民政府成立,駐建設路1號辦公。
1949年10月,南通專區隸屬蘇北行政公署,下轄如東、南通、海門、啟東、崇明5縣和南通市。1950年1月,海安、如皋2縣由蘇北泰州行政區劃歸南通行政區。5月,南通市改為蘇北行政公署直轄市。1953年1月,重建江蘇省,南通市改為省轄市,同時建有南通區(后改為“專區”“地區”)。其中,“市”管城區、郊區,“區”管各縣。1958年11月,崇明縣劃歸上海市。1983年3月,南通地區行政公署撤銷,原行署所轄6縣統一由南通市領導,實行市管縣體制。1989年後,啟東、如皋、南通、海門先後撤縣設市(其中南通縣改設為通州市)。2009年4月,通州撤市設區。2018年6月,海安撤縣設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