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三民四”的是一個民間的說法,即當官的過農曆二十三,老百姓過農曆二十四,目前北方多是臘月二十三過小年,而南方人多在二十四這天過小年。
清朝,南北臘廿
祭灶。到了雍正年間,每年臘月廿三皇帝要在
坤寧宮祀神,據說為了節省開支,順便把
灶王爺也拜了。以後王族、貝勒隨之效仿,並逐漸形成了“官三民四”的傳統。也就是說,官府小年臘月廿三過,一般民家廿四過。後來,受官氣影響比較重的北方,民間逐漸演變為廿三祭灶,南方仍沿舊習。
載詩詞
“二十三日祭灶,古用黃羊,近聞內廷尚用之,民間不見用也。
糖者所以祀神也,清水草豆者所以祀神馬也。
祭畢之後,將神像揭下,與千張、元寶等一併焚之。
至除夕接神時,再行供奉。
是日鞭炮極多,俗謂之小年下。”
過去差不多家家戶戶灶間都設有“灶王爺”神位,傳說灶王爺自上一年的除夕以來就一直留在家中,以保護和監察一家。到了臘月廿三或廿四,灶王爺便要升天向
玉皇大帝彙報這一家人的善行或惡行。玉皇大帝根據灶王爺的彙報,再決定這一家人在新的一年中的吉凶禍福,所以家家戶戶在
灶君上天之前都會好好款待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