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家油坊村

孫家油坊村

1978年,糧食畝產300公斤,總產20萬公斤。 1980年12月,復稱大隊管理委員會。 1984年5月,始設村民委員會

大事記


1939年4月投降日軍的土匪劉黑七部一股竄入本村,燒毀房屋多間,搶走大牲畜4頭。
1941年本村解放。
1947年秋重點進攻膠東的國民黨第八軍200餘人駐紮本村。在其營長帶領下,姦汙婦女14人,搶走牲口12頭,並由內奸引路,將八路軍藏於后溝地瓜窖內的2000餘套被服及布匹、棉花等軍需物資焚毀。

經濟發展


第一產業1955年,糧食畝產145公斤,總產4萬公斤。1978年,糧食畝產300公斤,總產20萬公斤。1983年,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糧食畝產400公斤,比1978年增長100公斤。2002年,糧食畝產573公斤,總產12.9萬公斤。 1968年,首次栽植蘋果樹5000株。1987年以來,黨支部發動群眾栽植紅富士新喬納金嘎拉蘋果新品種。1997年,栽植紅提葡萄0.7公頃。2000年,全村果園面積達到10公頃,總產量15萬公斤。 2002年,全村第一產業總收入240萬元,其中農業96萬元,畜牧養殖業70萬元,林業70萬元,其它4萬元。
第二、三產業改革開放后,第二、三產業發展較快。主要有油坊、印刷廠、糧店、農機維修部及理髮店、修鞋鋪、小商店等。2002年,第二產業收入400萬元,其中工業、建築業各佔一半。第三產業總收入230萬元,其中運輸業100萬元,商飲業100萬元,服務業30萬元。

社會進步


文教科技自建國至2002年,全村共考取大中專院校的學生20名。人民生活解放前,村民生活相當貧苦。當時385人的小村莊,就有32條討飯棍,長年在外扛活的42人,下關東的25人。解放后,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人民生活有了很大提高。2002年,全村有汽車5輛,拖拉機83輛,三輪車30輛,摩托車50輛,電話100部,彩電180台,電冰箱25台,洗衣機4台。村莊建設建國初期,居民住房多為破舊不堪的小草房,街道不整齊。建國后,對街道進行了整修,舊房翻新。2002年,人均住房面積由建國前的不足6平方米,擴大到25平方米。社會福利1980年,集體投資10多萬元,全村用上了電網供電。1984年,集體補助近3萬元,普及了電視。1987年,村又投資10多萬元,家家用上了自來水。

組織建設


中共基層組織建設1938年,孫必儉經地下黨員趙福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為本村第一名黨員(后脫黨)。后成立聯村黨總支部。隨著黨組織不斷壯大,1946年本村成立黨支部。1949年10月黨員身份公開時,全村有黨員31名。2002年,有黨小組3個,黨員27名。曾任村黨支部書記的有孫必儉、孫家恩、孫仁善、孫必勝、孫才芝、孫必德、孫有煥、孫有京、孫必俊。自孫必俊任黨支部書記以來,村黨支部多次被市鎮黨委評為先進黨支部,其本人被評為優秀黨支部書記。基層行政組織建設1941年,成立村公所。1943年,改稱村政府。1958年9月,改稱大隊管理委員會。1968年6月,成立大隊革命委員會。1980年12月,復稱大隊管理委員會。1984年5月,始設村民委員會。曾任村行政主要負責人的有孫必章、孫必坤、孫家春、孫必學、孫必勝、孫仁善、孫家武、孫有義、孫伯芝、孫有煥、孫必德、孫有京、孫有國、孫有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