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關東

下關東

下關東是清代,民國期間流向東北的移民。清代初期,中國的東北地區人口一直不多,且絕大部分集中今遼寧境內。清軍入關后,東北人口大減,極有予以充實的必要。於是在順治14年(公元1657)頒布了《遼東招民開墾例》,鼓勵移民墾殖。此外,還把東北作為流放犯人的場所。不久,康熙皇帝認為東北是祖居龍興“聖地”,為保障參山珠河之利,即於康熙7年(公元1668)下令“遼東招民授官永著停止”,把東北列為禁區,禁止漢人前往開墾,但流放犯人卻一直沒有停止,這些“流人”對東北廣大處女地的開發起了先驅的作用。

基本介紹


嘉慶8年(公元1803)前後,黃河下游廣大地區連年遭災,成千上萬的破產農民不顧禁令,源源流入東北。嘉慶17年(公元1812)全區人口達到170萬人以上。30年後,又突破300萬大關。隨著國內。國際形勢的變化,咸豐10年(公元1860)清廷在東北局部開禁,光緒23年(公元1897)則全部開禁。從此“下關東”的關內農民越來越多,1897年,全區人口已在700萬以上,1911年又猛增至1840萬人。民國建立后,“下關東”的人流仍然源源不斷,估計1931年“九一八”以前年平均移入50萬人左右,東北地區總人口至1933年達2910萬人。此後移入人口數量較少。到解放前夕,全區人口已達4000萬人以上。在中國兩千年的人口遷移史中,清末民初對東北的移民,強度最大,效果最佳,無論對中國人口地理還是中國經濟地理,均產生了巨大而深遠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