條紋原海豚
條紋原海豚
條紋原海豚(學名:Stenella coeruleoalba)喙中等長。體稍粗,具藍色和白色的色斑,背側的披肩藍色或藍灰色,有1條白色至淺灰色的脊斑從脅部插人披肩伸展到背鰭下方(類手指狀圖案)。背鰭鐮刀形。腹部白色至粉紅色。
條紋原海豚能做多種空中動作,如躍水、撞水等。有一種它們特有的行為,稱為“轉尾”,高高躍起,在人水前快速轉動尾葉。
該種數量原本非常豐富,為太平洋常見海豚,近年來由於生態環境日益惡化,種群數目急劇下降,亟待保護。
條紋原海豚
頭骨的吻突背腹扁,齶溝很淺,眶前突相對較長,顳窩小。下頜聯合短。每個齒列有39~55枚小而尖的齒。
典型椎式為:C7;T13~16;L17~25;Ca31~37 = 71~80(枚)。
註:(C:頸椎,T:胸椎,L:腰椎,Ca:尾椎)
棲息於溫帶和熱帶遠洋水域。
具遠洋生活習性。常數十至數百頭集群活動,也有上千頭的大群;在西太平的群體可區分為:幼體群、育種成體群、非育種成體群。幼豚通常斷奶1~2年後加入幼體群。當雌性進入幼年至成年的過渡階段,它們一般加入非育種成體群,僅有少數竄入育種成體群,而同期雄性加入育種成體群和非育種成體群的比例相當。
條紋原海豚生性非常活躍,常有躍水、擊頜、船首乘浪(乘著船隻或鯨類的壓力波浪前行,時而扭動跳躍)等空中動作,以及一套“旋轉甩尾”的獨特動作(高高躍起,在落水前快速旋轉尾葉)。
食物主要是大洋性和底棲大洋性的頭足類、甲殼類和硬骨魚類。不同區域的飲食會有一些差異,在日本和南非海域的以燈籠魚科(Myctophidae)魚類為主,在東北大西洋的主食鱈魚,地中海的食烏賊較多。對條紋原海豚捕食區的觀察顯示,它們主要在沿大陸坡的深海或大洋底棲區覓食(能潛至200~700米的深海覓食)。
廣泛分佈於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的熱帶、溫帶水域中、毗鄰大西洋的地中海也有分佈,在中國僅見於台灣蘇澳附近沿海。大致分佈範圍為南緯40°~北緯50°間。
條紋原海豚分佈採樣圖
兩性成熟期變化很大,雄性在7~15歲、雌性在5~13歲達到性成熟。西北太平洋的條紋原海豚交配期在冬季和初夏,地中海的在秋季。妊娠期持續12~13個月,雌獸通常每隔4年產仔1次,隨後在哺乳幼獸和接下來的交配季間有2~6個月的間隔期。初生幼獸平均體長93~100cm,重約11.3kg,每天大約生長0.29cm,撫育期16個月。最大年齡57.5年。
西大西洋墨西哥灣北部海域,2003~2004年種群數約3,325頭,這個數值與1996~2001年6,505頭的調查數據在統計方式上沒有差別。
東大西洋比斯開灣,1993年的種群數字約74,000頭,2002年統計有56,500頭。
中地中海,條紋原海豚是調查期觀測到的最豐富物種。在西班牙中部的地中海沿岸水域,據2001~2003年估算,其種群平均丰度為15,778頭,該密度與利古里亞海國際鯨類避難所獲取的數據不相上下。在環繞愛琴群島的南第勒尼安海,2003年的種群數為4,030頭。
在太平洋,2003年種群丰度初步預計為1,470,854頭,據2002和2005兩年的航海調查,加州、俄勒岡州和華盛頓州水域的條紋原海豚幾何平均丰度值為17,925頭。2002年利用舷側樣線法估算,整個夏威夷群島專屬經濟區水域的種群數量為10,385頭。
在西北太平洋,2008年哈蒙德等人根據20世紀80年代的採樣數據,估算該水域有570,000頭條紋原海豚,另有兩個區域的種群數量被確定,分別是北緯20~30度的52,682頭和北緯30~40度的497,725頭。相對較少的數字(大約19,631頭)出現在日本近岸水域。然而,有明確證據顯示,自19世紀50年代以來,其種群數量就因過度捕撈不斷下降。
其它分佈區域數據偏少。巴蘭塞和皮特曼的觀測顯示(1998年),條紋原海豚是西印度洋熱帶海域第二豐富的物種(這一水域其種群數量占鯨類比例的14%)。安哥拉海岸也有發現其行蹤的報道。
列入《中國物種紅色名錄》:易危(VU)。
列入《保護遷徙野生動物物種公約》(CMS)附錄Ⅱ。
列入《瀕臨絕種野生動植物國際貿易公約》(CITES)附錄Ⅱ。
列入《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國家二級保護動物(1988年12月10日生效,海豚科所有屬種)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The IUCN Red List):無危物種(LC),2008年評估。
2021年2月,列入《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二級。
(註:條紋原海豚圖片來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