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嵐口村
西嵐口村
1980年,集體投資10萬餘元,全村用上了電網供電。 1949年10月,村黨員身份公開,全村有黨員10餘人。 1980年12月,復稱大隊管理委員會。
明永樂五年(1407年),梁姓來此定居建村。因村東臨河,村南、北、西三面環山,山上松嵐茂密,故取名西嵐口村。後有胡、趙、黃、李、包、孫、曹、劉姓相繼遷來定居。西嵐口村位於海陽市政府駐地西10公里處。地處東經121°03′,北緯36°44′。東瀕里店水庫,北鄰姜家莊,西接邵伯、南野口村,南與紀疃相連。隸屬二十里店鎮。全村轄區面積約2平方公里,其中可耕地面積100公頃,適宜種植的農作物有小麥、玉米、花生、蔬菜、蘋果等。 2002年,全村有333戶,1000人。有梁、趙、黃、孫、胡、包、李、陳等8姓,均為漢族,其中人口較多的為趙、黃、孫3姓。
文教科技1942年,成立西嵐口小學,學生40餘人。1974年,集體投資2萬餘元,建起寬敞明亮的教室33間,教師9名,學生達300餘人,1991年,西嵐口小學被煙台市授予“花園式學校”,村支部、村委會被評為海陽縣尊師重教先進單位。自建國至2002年,村考入大中專院校的學生47人。人民生活解放前,村民常年人均糧食100公斤左右,只能過半年糠菜半年糧的生活。建國后,村民生活水平逐年提高。2002年,全村有各種機動車120輛,摩托車110輛,電話89部,彩電270台,電冰箱60台,洗衣機6台。村莊建設建國前,村內街道高低不平,彎彎曲曲,村民住房全為草房。人均居住面積8平方米。1959年因修里店水庫,本村部分土地和村址成為庫區,新村址向西遷移1公里,建起了街道整齊、衚衕筆直的新西嵐口村。2002年,人均居住面積達到20平方米。集體福利改革開放以來,隨著集體經濟不斷發展壯大,村民福利逐步提高。1971年,村建合作醫療站。1979年,集體投資1萬元為村民發電照明。1980年,集體投資10萬餘元,全村用上了電網供電。1981年,集體投資8萬餘元,村民用上了自來水。1983年,購買16mm電影放映機1台,自放電影。
中共基層組織建設1940年,黃全文在埠峰村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為本村第一名黨員。1942年,孫振江入黨,同年成立黨支部,孫振江任黨支部書記。在黨支部領導下,村裡成立互助組,並先後開展了反奸、反特、反惡霸鬥爭。組織支前隊隨軍參加了萬第討伐趙保原戰鬥,隨部隊南下支援前線。1949年10月,村黨員身份公開,全村有黨員10餘人。2002年,全村有黨小組2個,黨員32名。自成立黨支部以來,曾有孫振江、黃玉信、孫希進、趙全德、孫守玉、黃仁起、趙月山、孫守玉、陳光彬擔任村黨支部書記。1999年,村黨支部被評為海陽市優秀黨支部。基層行政組織建設1942年設村公所。1943年改稱村政府。1958年9月,改稱大隊管理委員會。1968年,改稱大隊革命委員會。1980年12月,復稱大隊管理委員會。1984年,始稱村民委員會,下設民政、調解、民兵、治安、婦女等組織。曾擔任村行政主要負責人的有黃日憲、黃同樂、黃同強、黃同武、孫立東、黃同仁、黃仁起、趙月山。1999年,黃仁起當選為首屆直選村委會主任。2002年4月,包志海當選村委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