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宏厚

中國內地男演員

吳宏厚,話劇、電影、電視劇三棲演員,1935年出生,江蘇省丹陽市雲陽鎮人。1961年“中央戲劇學院”第五屆畢業,分配到“中國兒童藝術劇院”任演員,後轉入“中國話劇團”、“中國青年藝術劇院”任演員、演出處處長,於1995年“中國國家話劇院”退休。

曾參演大型話劇《大榆林》、京劇《黃泥崗》、《借東風》、歌劇《結婚》等。

個人簡介


吳宏厚,話劇、電影、電視劇三棲演員。一九三五年生,丹陽市雲陽鎮人。一九四九年考入江蘇省丹陽中學讀初中,後讀高中,於一九五五年在省丹中高中畢業。一九五五年秋,考入“北京俄語學院”(現北京外國語學院)。一九五七年,重新投考“中央戲劇學院”,並被表演系本科錄取。在校四年半,攻讀了表演、台詞、形體等數十門課程,於一九六一年作為“中央戲劇學院”第五屆畢業生被分配到“中國兒童藝術劇院”任演員。以後又轉入“中國話劇團”、“中國青年藝術劇院”任演員和演出處處長。直到一九九五年在“中國國家話劇院”退休。曾經參演大型話劇《大榆林》、京劇《黃泥崗》、《借東風》、歌劇《結婚》等。在校時酷愛文藝,曾經參加了丹陽人民劇團演出的大型話劇《大榆林》、京劇《黃泥崗》、《借東風》、歌劇《結婚》、並自導主演話劇《我們的排長》等劇目。現定居廣州市。

藝術之家


吳宏厚先生家三代人都是從藝的。父親吳錦琛是工藝美術師,是當年中央工藝美術學院染織系的客座教授,一直在上海絲綢研究所從事圖案設計工作五十餘年,一九八五年病逝于丹陽。他是第一代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為中國絲綢圖案設計貢獻了畢生精力。吳宏厚先生家庭是一個溫馨的藝術之家。吳宏厚先生的夫人田玉玫退休前是中國國家話劇院藝術室主任,多年來從事組織話劇院的劇目的創作及排演工作,成績卓著。
長子吳彤是一位職業畫家,丹陽美術界也十分熟悉他,他畢業於北京舞蹈學院,后從事專業美術創作。其作品曾經多次參加國內外各類畫展並獲獎,在北京民盟美術展全國“明星杯”大獎展、丹陽“正則杯”書畫展上分獲優秀獎、銅獎,2006年一年中,作品“托爾斯泰”獲“廣州市美術書法大展”銀獎,作品“露華”獲“廣東省美術書法攝影聯展”銅獎,2007年元月,在廣州舉辦了“吳彤人物畫展”。吳彤現為廣州市某區政協委員。次子吳陽在北京主持“當代美術博物館”,並多次參加影視劇的拍攝。孫女吳楚穗在廣州讀初中,雖然是弱冠之年,現經常參加廣州的“小天使交響樂團”的演奏,是一個很有潛質的小樂手。

藝術生涯


初展才華

吳宏厚的童年是一個戰火紛飛的年代。一九三七年,吳宏厚剛剛兩歲,抗日戰爭爆發了,“八·一三”淞滬抗戰,吳宏厚父母舉家離開上海回到丹陽。不久,日本飛機沿滬寧線大肆轟炸,丹陽城裡火光衝天。家庭婦女的母親背著小吳宏厚,牽著祖母一同逃難到南門外麥溪。這年冬天,丹陽被日本軍佔領。吳宏厚家住南門宗巷,房子一大半已經被日軍焚毀。日軍在丹陽建立了憲兵隊。從此,丹陽人民在日軍的鐵蹄下受苦受難了。吳宏厚記得小時候,進出城門都要向日兵鞠躬。日本人打罵中國人更是家常便飯。父親吳錦琛不忍在日佔區里生活,隻身去了大後方。吳宏厚的兄妹和母親等待父親來接應。
父親吳錦琛是工藝美術師,解放后曾經是當年中央工藝美術學院染織系的客座教授。一九三九年,他終於派人來接全家人。從丹陽經過千辛萬苦,艱難地通過日軍封鎖線,歷時半年,行程一千多公里,他們終於到達了陝西省寶雞市。這是抗日戰爭的後方,生活也就相對較穩定一些。直到這時,吳宏厚才終於有機會在寶雞市上小學了。一九四五年,抗日戰爭勝利了,一九四六年,吳宏厚全家回到了久別的家鄉。吳宏厚先生在丹陽先後就讀於東門小學、正則小學、鳴鳳小學(白雲街小學)。一九四九年春,丹陽解放了。吳宏厚與同學們歡欣鼓舞,走上街頭,歡迎解放軍進城。後來才知道,當時陳毅、鄧小平都進駐了丹陽,正在籌劃攻打上海的戰役,並在進軍上海前,開展了丹陽整軍運動,為解放大上海作思想上和組織上的準備。就在解放軍進駐丹陽后,吳宏厚先生第一次看到了一部振奮人心的歌劇《白毛女》。這部戲是“三野”文工團在“丹光大戲院”演出的,是一場高水平的演出,轟動了整個丹陽城,也使吳宏厚先生對藝術受了第一次啟蒙教育。
一九四九年是解放后省丹中第一次招生。九月份吳宏厚先生到學校大門口去看錄取榜。在幾百名同學的錄取名單中,吳宏厚列在第一名。從此吳宏厚先生踏進了影響他一生的省丹中校園生活。
在省丹中,吳宏厚從初一到高三,六年的學習生活是快樂的。吳宏厚先生回憶時講到,當年省丹中學生除了在學習上勤奮刻苦,在課餘時間還有各種社團活動。這培養了同學們的多方面愛好,提高了學生的文化素質。
在校內,有詩社、話劇團、歌詠團、廣播站、各種球類的體育隊。吳宏厚先生在校內是個文藝活躍分子,先後參加了話劇團、歌詠團活動和廣播站的編輯、播音工作。吳宏厚先生與同學們在校期間排演了話劇《官僚主義》、《我們的排長》,京劇《借東風》……吳宏厚在劇中都擔任主角。在《借東風》中吳宏厚還演了諸葛亮。歌詠團演出也是一些大麴目,如《二郎山》、《英雄們戰勝大渡河》、《淮河戰役組曲》等,由楊漢林同學擔任指揮,吳宏厚擔任領唱。回憶起來當年真是初生牛犢不怕虎,要知道這些劇目、曲目都是專業團體的演齣劇目、曲目。吳宏厚與同學們演起來也是有模有樣,服裝、布景、燈光、道具,樣樣齊全。之所以有這樣的規模,得益於指導他們的老師:陳一川、眭新亞等老師的精心培育。
丹陽剛解放時,有一個半專業的丹陽人民劇團。陳一川、眭新亞都是其中的成員。吳宏厚和陳艾同學也參加其中。這個劇團配合土改演出了京劇《黃泥崗》、歌劇《赤葉河》、話劇《大榆林》。配合鎮壓反革命運動演出了《不拿槍的敵人》。為宣傳《婚姻法》演出了歌劇《結婚》……在這些大型劇目中吳宏厚作為一個初中生,每個劇目都擔任主要角色。這對於提高吳宏厚的藝術修養,為他日後進入演藝界奠定了基礎。回顧在省丹中的六年,吳宏厚與同學們除了得到了豐富的知識,也受到了參加各種社團而獲得的多方面的文化修養,這對於吳宏厚先生進入高等學府深造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重考中戲,志向從藝,是吳宏厚先生一生中的重要而關鍵的轉折,是他實現當一名演員重大機遇的重新選擇。吳宏厚一九五五年考入北京外國語學院學習(當時是北京俄語學院),由於當年周恩來總理在考察北京外國語學院中,為北京外國語學院的學生作報告,提到學習俄語的學生可以重新考試選擇新專業,酷愛文藝的吳宏厚響應周總理的號召,於一九五七年考入中央戲劇學院表演系本科。中央戲劇學院是一九四九年由毛澤東主席親自題寫的“國立戲劇學院”而成立的,后改為“中央戲劇學院”,首位院長是中國譽有“南歐北梅”(歐陽予倩、梅蘭芳)的老戲劇家歐陽予倩。中央戲劇學院當時是由以前的“南京國立劇專”、“延安魯迅藝術學院”、“華北大學三部”合併而成,當時中央戲劇學院集全國的戲劇界許多前輩和精英於一體,當年老革命、老戲劇家曹禺、李伯劍、沙可夫均是中央戲劇學院副院長。一九五八年以前,高中畢業生考入中央戲劇學院的僅僅占生源的三分之一,大部分學生都是由全國各地劇院團的業務骨幹來進修的帶薪調干生。當時的入學考試是十分嚴格的,院長、副院長都親自參加新生入學的面試選拔,吳宏厚入學時台詞課的主考官就是院長歐陽予倩,可見吳宏厚考入中央戲劇學院表演系是十分不容易的。在中央戲劇學院表演系學習的四年半里,學習內容十分廣泛,他除了學習專業表演課程外,還要先後學習聲樂、朗誦、形體訓練、人物觀察課、中國民間舞蹈、外國民間舞蹈、宮廷舞蹈;還要學習古今中外各種各樣的禮儀、古今中外的各種人物的化裝;更要學習中外武術、跌、打、撲、摔……因為中央戲劇學院表演系的畢業生以後要能扮演中國的古今人物和外國的古今人物,必須具備一名話劇演員的綜合素質與綜合技能。吳宏厚在中央戲劇學院學習期間,先後參加了話劇“青春之歌”、“友誼”、“共產黨人”、“英雄人物看今朝”的演出。一九六一年,吳宏厚完成學業時,所在班級排演了三台大戲,英國莎士比亞的名著《羅密歐與朱麗葉》,他在劇中扮演羅密歐之父蒙泰玫;俄國著名劇作家奧斯特羅夫斯基的話劇《沒有陪嫁的女人》,他在劇中扮演流浪藝人魯賓遜;現代劇《星火燎原》,他在劇中扮演老貧農保康叔。三台大戲演出十分成功,吳宏厚在劇中扮演的角色都能圓滿完成任務,在校學業及畢業成績優秀,吳宏厚被留在首都北京,從此開始了在北京首都舞台的四十餘年的演藝生涯。吳宏厚在中央戲劇學院表演系的四年學習及半年的實習演出,為他將來成為話劇、電影、電視劇三棲知名演員打下了堅實的基本功,為他在話劇舞台和影視銀屏中創造古今中外各式各樣的人物提供了豐富的創作源泉。吳宏厚於一九六一年從中央戲劇學院畢業,系該院第五屆畢業生,分配至北京中國青年藝術劇院,先後在中國兒童藝術劇院及中國話劇團、中國國家話劇院工作四十餘年。歷任演員及中國青年藝術劇院演出處處長。

初露鋒芒

演電視劇或演電影的演員不一定適合演話劇;而一般會演話劇的演員會很快適應演電影與演電視劇。吳宏厚先生從藝一生,成為一名話劇、電影、電視劇三棲演員,為家鄉爭得了榮譽,為丹陽人爭了光。
吳宏厚先生的一生中,從事話劇專業四十餘年,演出了大小話劇數十部,影視劇二十餘部,榮獲了從事話劇事業四十年的榮譽證書。一九八四年,由吳宏厚先生負責,組織了一個啞劇隊。吳宏厚執筆編寫了近二十個啞劇劇目。這些戲沒有一句台詞,只有舞台上演員們極具諷刺而幽默的動作和配合這些動作的背景音樂。這種來自三世紀古羅馬的劇種,以及新穎的演出使觀眾感到溫馨,觀眾的情操在朗朗的笑聲中得到了升華。吳宏厚先生熱愛這樣的無聲演出,並不斷探索啞劇的創作和排練過程。一支十二個人的啞劇隊在首都演出后又赴東北巡迴演出。在哈爾濱、長春、瀋陽、石家莊等地受到了觀眾的一致好評。
文藝的春天開始了,吳宏厚一連排演了很多新劇目,如《豹子灣戰鬥》、《曙光》等。但最引人注目的是演出了莎士比亞的《威尼斯商人》。這部戲轟動了北京城。連演二百場,場場爆滿。觀眾都是排一夜的隊才能買到戲票。由於這部戲中有一對男女“接吻”的動作,當時被認為“有傷風化”,而在《北京晚報》連續爭鳴了四十餘天,真可謂轟動一時的大爭論。吳宏厚先生在香港《文匯報》上發表文章,宣傳《威尼斯商人》,闡述話劇改革創新思想,批評落後保守思想。今天看來也許這是很可笑的一場爭論,但它畢竟是一個思想解放的歷史過程。

再顯輝煌

影視舞台是很多年輕人十分嚮往的神聖的地方,但是演員吳宏厚說:台上三分鐘,台下十年功;不在舞台其中,不知演員苦衷。事實上,一位演員從選定角色到深入生活體驗角色,從奔走在五湖四海、大江南北到拍攝影視劇目現場,跌、打、滾、爬,樣樣要在行,處處要實踐,苦痛傷病無處沒有,這也是一位演員必須具備的堅強毅力與奉獻精神。吳宏厚先生的演藝生涯處處體現這樣真正的道理。
電影《大決戰》是一部史詩電影,共分三大戰役。吳宏厚參加了這部片子的拍攝。八一電影製片廠拿著韓先楚的照片,找到了吳宏厚所在劇院的領導。領導比對了一下,推薦吳宏厚去試鏡頭。到了八一廠,給他化妝、穿服裝、試戲、拍片,最後送中央軍委審查。最後通過了由吳宏厚扮演韓先楚。影片中只有短短數分鐘,但是,過程是令人興奮而十分精彩的。吳宏厚與同劇組演員們到了遼寧,住進了“董存瑞”團。拍攝地在當年打錦州的戰場——帽兒山。復原了當年林彪、羅榮桓、劉亞樓、韓先楚(縱隊司令)在戰場上研究敵情的場面,拍下了一張展示在“中國軍事革命博物館”的歷史性照片。
拍攝電視連續劇《兩種命運的決戰》,是在革命聖地河北西柏坡。北京解放前夕,在西柏坡,黨中央邀請各民主黨派人士共商建國大事。影片中民主人士符定一由吳宏厚先生扮演。吳宏厚與同劇組演員們在西柏坡參觀了紀念館,深入生活一周。與扮演毛主席等中央領導的演員古月等同志共同學習、生活。那年秋風乍起,但是要拍攝冬雪的場景,工作人員用白色的化肥撒滿整個山坡,設置雪景。夏末時,大家穿著冬裝,在西柏坡的山坡上,共同完成了這場歷史片斷的拍攝。
《三國演義》中的“舌戰群儒”是中國觀眾十分熟悉的一段故事。吳宏厚先生在劇中扮演東吳的大儒虞王番,也是諸葛亮舌戰的主要對手。這是一個歷史大場面。在一個大廳里,周圍列坐著數十個大儒。這些大儒個個都有身份,舉手投足都十分講究。過去劇組都是找一些當地的農民當群眾演員。但是要讓這些農民兄弟演大儒實在難為他們了,劇務組的領導十分為難。製片主任對吳宏厚說:“吳老,你是江蘇人,對這一帶你比較熟悉。能不能請一些老演員來?”吳宏厚說,“好吧,給我一輛大客車。兩天之內,我給你請來一車大儒”。於是他坐著車,到常州、奔丹陽。吳宏厚從常州市京劇團、丹劇團請來了一大幫退休老演員。他們可都是在舞台上滾了一輩子的老行家,個個都能勝任出演東吳大儒的角色。雖然沒有多少台詞,但在劇中都是戰有站姿,坐有坐相。有了他們的協助,這場戲確實算是演得十分精彩。拍攝完畢,導演一聲“OK”,製片主任終於鬆了一口氣說:謝謝老吳了。從中可以看出吳宏厚有著豐富的演出組織能力。
十八集電視連續劇《黑臉》,是一部反腐倡廉的劇目。吳宏厚先生在其中扮演一位縣委書記。這部戲有百分之九十是在農村拍攝。可是,吳宏厚卻一天也沒有下鄉,原因是他的所有鏡頭都在醫院裡、病床上、輪椅上。這部電視劇的導演是著名導演張藝謀的老師——吳天明。吳導演說:“老吳,這部戲里最舒服的演員是你,不是躺著就是坐在輪椅上由別人推著。真愜意呀!”這兩三天,吳宏厚的十幾場戲就在河北省石家莊“白求恩國際和平醫院”的病房裡、院子里拍完了。最後一個鏡頭是這位縣委書記病逝了,被擔架車送走了。在劇組有一個不成文的規定,凡是拍這種“犧牲”戲,總要搞一點吉祥的動作。吳宏厚躺在擔架車上被送走了,戲拍完了。吳宏厚正要起身下車,製片主任連忙走過來說:“吳老,枕頭下面有一個紅包。請收下,祝您身體健康,長命百歲!”這就是為圖吉利的一種做法。吳宏厚哈哈大笑,當晚,他用紅包裡面的錢請劇組的朋友在餐館吃了一頓“涮羊肉”。大家說:“你拿紅包,我們沾光。”
演員“台上風光、台下吃苦”的事例舉不勝舉。當年在內蒙,拍攝二十集電視劇《北方故事》。吳宏厚先生扮演愛國抗日的孔鎮長。日軍佔領內蒙后,當地群眾抗日情緒高漲。作為藍旗鎮的孔鎮長,也加入了抗日行列。在一個高高的土台上,他發表著抗日演講。這時,上來幾個日本憲兵。一腳把孔鎮長踢到台下去。鎮長從兩米高的台上跌滾下來。吳宏厚扮演孔鎮長時已年近六旬。這麼高的土台,怎麼辦,導演不忍心。只好用分切法。先拍吳宏厚在台上,日本兵拳腳相加,打得傷痕纍纍,拍到被踢到土台邊停機。再讓吳宏厚緩步走下台,拍他躺在地上口吐鮮血不止即停機。然後由一個會武功的替身演員,穿上吳宏厚的服裝,戴上吳宏厚的眼鏡帽子,粘上吳宏厚的鬍子,再拍一次他從台上被日軍猛踢而翻滾落地的鏡頭。當天晚上,當把這三段戲按原來的順序相接,連續播放時,一點看不出是這位替身演員代吳宏厚受高台跌落之痛。吳宏厚十分感謝這位替身演員,可他卻淡淡開玩笑說了一句,“我的職業就是干這個的,不用謝了,請客吃飯吧!”當晚,吳宏厚在內蒙宜家小餐館,請代他受痛的壯士吃了一餐“手抓羊肉”。可見熒屏舞台上常常是幕後英雄比比皆是,令人敬佩。
《太平天國》是一部大型的歷史劇。吳宏厚先生在其中扮演四川總督、巡撫駱秉璋。他是曾國藩的老師,鎮壓太平軍,親手處死太平軍領袖石達開。在無錫的外景地,要拍攝曾國藩請駱秉璋檢閱湘軍的戲。劇組通知吳宏厚趕到無錫。但是苦等一個月,也沒有拍成。因為這場戲場面實在太大,清兵要上千人,檢閱台高六丈。劇組從四面八方聚集了千餘名解放軍、武警戰士扮演清兵,動員數十位木工搭建閱兵台。經過一個月的籌備,這短短几分鐘的閱兵大戲終於開拍了。吳宏厚和曾國藩(孫飛虎飾)坐著八抬大轎,在前呼後擁、鼓炮齊鳴的場景下,走下轎子,登上閱兵台。台上清將肅立、旌旗招展,幾分鐘的一段戲終於完成了。真是台上三分鐘,台下忙數月。
處死石達開是駱秉璋的收場戲,場景應當是在大渡河畔的帳篷里。但當時劇組已移師廣州南海影視城,且去一趟四川實地拍攝,勞師動眾、開支巨大。最後決定改為內景,動用了寥寥數千元,在影視城內搭建了一座四川總督府。就這樣,這個劊子手命令將石達開押上總督府,處死了這位千古名將。在中國革命史上,蔣介石當年也想效仿駱秉璋在大渡河消滅長征的紅軍。但是,紅軍不是石達開,英雄們戰勝了大渡河,殲滅了國民黨軍隊,蔣介石也終於成不了駱秉璋而落荒而逃。
演員只有吃得苦中苦,才會有銀屏上的成功與快樂。在二十集電視劇“屈原”中,吳宏厚扮演屈原的死對頭“太卜鄭詹”。鄭詹在歷史上是有名的占卜師,楚國國王的岳父。因有女兒南后而權重如山,是劇中一個重要角色。吳宏厚與劇組一行先後在河北易縣、河南焦作、湖南桃花源等影視基地拍攝。劇中有多場鄭詹占卜求神的鏡頭。一次在湖南拍攝祭神求雨,並要在吳宏厚主持祭神時宰殺一頭牛,為此到屠宰場選擇找來一頭待殺的牛。屠夫們也由屠宰場的工人扮演。當吳宏厚演鄭詹占卜完畢,屠夫們一刀刺向牛的心臟,吳宏厚和牛的距離近在咫尺,鮮血四濺,滿地通紅,極其殘酷。這種拍攝場面吳宏厚真是頭一次遇見,必須打著精神、硬著頭皮演下去。當晚又在山頂上祭神,一百多個火把,吳宏厚列其中心,半夜三更,山上大風勁吹,寒冷異常。為此,從早上屠牛緊張,到深夜時寒冷的火烤。第二天吳宏厚就病倒,住進了醫院。當人們看電視劇時,只看到演員們風光亮麗的一面,其中的甘苦與辛勞,觀眾們是不得而知的。

主要作品


話劇作品

《青年近衛軍》、《岳雲》、《寶船》、《轉折》、《羅蜜歐與朱麗葉》、《沒有陪嫁的女人》、《星火燎原》、《春光曲》、《楓樹灣》、《豹子灣戰鬥》、《曙光》、《讓青春更美麗》、《撩開你的面紗》、《威尼斯商人》

電影作品

《大決戰》飾韓先楚

業餘生活


作為一個文藝演出的組織者和演員,吳宏厚先生的業餘生活是豐富多彩的。他不僅自身多才多藝、興趣廣泛,而且一生以演藝為主、以"寫作、書法、篆刻"為副,組成自己多才多藝的業餘生活,並且大膽創新嘗試實踐新項目。為了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質和修養,吳宏厚先生迷戀書法藝術,喜歡收集名家的墨跡。為此,從一九八一年開始徵集書法長卷,吳宏厚先生走遍全國各省市,尋訪各地書法名家,經歷千辛萬苦、酷暑嚴寒,北起哈爾濱,南至天涯海角,歷經黑龍江、吉林、遼寧、河北、北京、江蘇、湖北、湖南、廣東、寧夏、陝西等十多個省市自治區,二十三年完成了長度一百三十米的書法長卷,卷中由五百多名書法家題寫的各種各樣的書法作品。展開長卷,面對波瀾壯闊的書法作品,頗感振奮。真草隸篆,各種書法體,且還有維吾爾文書法、藏文書法,真可謂洋洋大觀、博大精深。為了不忘故鄉,一九八二年吳宏厚還特別持長捲來到家鄉丹陽,由江蘇丹陽的書法家顧蓮■、董漱白兩位先賢在卷上落墨。這份長卷吳宏厚希望有朝一日能在丹陽的博物館展示、保存,以示一位演藝前輩是十分酷愛書法藝術的,也是非常熱愛故鄉丹陽的。
吳宏厚先生的另一個愛好是篆刻。自一九六O年開始,吳宏厚刻苦鑽研自學了篆刻,先後自刻以及為友人、同學刻章數十方,其中有為王景愚、馬季、林兆華王鐵成等演藝名家所刻,有為校友所刻,也有為數位書法家所刻的落款章。排演之餘,寫些文章、小品文之類的稿件是吳宏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吳宏厚結合專業及演出,八十年代又對英國大戲劇家莎士比亞戲劇在中國的傳播進行了系統的研究。對《羅密歐與朱麗葉》、《奧賽羅》等劇目自1856年傳入中國,直到1980年的演出歷程進行了研究。對德國大戲劇家布萊希特、俄國大戲劇家奧斯特洛夫斯基等人的創作及作品進行了多方位的探索,並寫成評述文章。此外,對北京的風情民俗也著有許多小品文。從一九六O年開始,吳宏厚先後以丹陽宏厚、辛酉、白翎、吳侯、吳蜀魏等筆名在《北京晚報》、《北京日報》、《中國青年報》、香港《文匯報》、香港《新民晚報》、廣州《羊城晚報》及《北京藝術》、《藝術世界》等報刊雜誌上發表文章,暢談首都舞台的方方面面,評述演藝生活中的親身經歷與人生感悟,實現了既是演員又是文藝評論員的綜合藝術素質的全面升華。

晚年生活


吳宏厚一九九五年退休后,定居廣州已經十年了,除了讀報看書外,還能盡微薄之力,為廣州市的文化事業做一些事情,幫助排演小品(曾經在2005年獲一等獎),輔導有志氣投身演藝事業的學生,為他們踏入藝術之路做了力所能及的指導工作,現有兩位中學畢業生經吳宏厚先生輔導已經考入中央戲劇學院。退休后,吳宏厚先生一直懷念母校省丹中,總是故鄉之情未了,母校之恩未忘。每年吳宏厚先生都要回丹陽,看望親人,拜訪恩師,在省丹中的校園裡走一走,看看久別的筆架山、硯池水、大成殿,是吳宏厚先生感到最快樂的事,與仍健在的老師們品茗長談,回憶往事是吳宏厚先生最幸福的時刻。
2007年,七十二歲的吳宏厚先生已經適應了廣州的生活,身體健康,漸入佳境。如果身體條件允許,他準備在有生之年以廣東的民俗風情寫點作品,並計劃在2009年,其父親吳錦琛的百歲誕辰紀念之際,在吳氏故里丹陽舉辦“吳氏三代人的藝術之路”專題展覽。這樣將告慰丹陽家鄉人有一位吳氏後裔走過了演藝一生之路,是家鄉人中不可多得的一名話劇、電影、電視劇三棲演員。

人物評價


吳宏厚先生從藝數十年,走遍祖國大江南北、各省各地。在演出的過程中,受過凍,挨過餓。遇到過許多垂死的驚險,但是,吳宏厚有快樂,實現自己少年時的夢想——當一名演員、扮演自己喜愛的各類角色。古今中外,從將軍到縣委書記,從平民百姓到外國的侯爵、親王、大公、流浪者……吳宏厚涉獵了各種古今中外的人物,體味了各式各樣人物的思想與情感,這是吳宏厚先生一輩子的幸福與追求。

參演作品

參演電視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