簞食壺漿

漢語成語

簞食壺漿,是一個漢語成語,拼音是dān shí hú jiāng,出自《孟子·梁惠王上》:“簞食壺漿以迎王師。”

意思是百姓用簞盛飯,用壺盛湯來歡迎他們愛戴的軍隊。形容軍隊受到群眾熱烈擁護和歡迎的情況。

在句中一般作狀語;常與“迎接”連用。

引證解釋


1、裝在簞笥里的飯菜,裝在壺裡的酒水。
《孟子·梁惠王下》:“以萬乘之國伐萬乘之國,簞食壺漿以迎王師,豈有他哉!避水火也。”後用為犒師擁軍的典故。
《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亦省作亦省作“簞壺”。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三十一回;時操引得勝之兵,陳列於河上,有土人簞食壺漿以迎之。
明 羅貫中 《三國演義》第三十八回:待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兵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以出秦川,百姓有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大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四十二回:“入國之日,一路百姓,扶老攜幼,爭睹威儀。簞食壺漿,共迎師旅。”
林景行 《聽永見視新篇次韻卻答》:“我吟匪簞壺,何以迎王師。”
《鄭成功收復台灣》:他們成群結隊,簞食壺漿,慰勞祖國將士。
2.用簞裝著飯食,用壺盛著漿湯。
《公羊傳·昭公二十五年》:“高子 執簞食與四脡脯,國子 執壺漿,曰:‘吾寡君聞君在外,餕饔未就,敢致糗於從者。’”後用為餉饋食飲的典故。
《孔子家語·致思》:“由 也以暴雨將至,恐有水災,故與民修溝洫以備之,而民多匱餓者,是以簞食壺漿而與之。”
元 秦簡夫 《剪髮待賓》第三折:“簞食壺漿,不堪管待,聊表芹意。”

近反義詞


【近義詞】:壺漿簞食、壺漿塞道

出處


戰國時期,燕國相國子之暴政,大將子被、太子平率兵討伐,國內大亂。齊宣王趁機出兵攻打燕國並控制大部分領土,齊宣王想侵吞了燕國諮詢孟子,孟子說:“并吞(燕國),燕國老百姓高興的話,則并吞吧。······燕國老百姓用簞送吃的,用壺裝喝的歡迎齊軍,還有其他的想法嗎,就是想躲避水火而已。”

詞語歷史沿革


在宋朝,簞食壺漿的意思與現有差異,並沒有歡迎軍隊的意思。簞,是竹筒,有蓋,用於盛放乾糧,可隨身攜帶。簞中所盛為糗,即干炒的糧食,炒米、炒麵或炒豆子之類。漿,是以糧食加水適度發酵而成的飲料。簞食壺漿,就是用簞裝上乾糧,用壺裝上酒水飲料。出遠門時,沿途不一定有飯館吃飯,可米湯就乾糧,以此充饑解渴。窮人有時也以此為居家生活。顏回的一簞食、一瓢飲就有此意。
到南宋中後期,窮人的旅途乾糧就不一定是簞盛的糗,壺裝的漿了。變成烙好的雜合麵餅,卷好,用桑皮紙打包,捆成長長的包裹。另帶一瓦罐,裝鹹菜汁。蘸著鹹菜汁吃餅。

成語辨析


讀音爭議
“簞食壺漿”中的“食”舊讀sì,現讀shí。

造句


1 你可以遠走高飛,你可以稍加防範,但你真的遠走了嗎?
2 曹操引得勝之兵回來后,陳列於河上,有土人簞食壺漿以表示歡迎。
3 時操引得勝之兵,陳列於河上,有土人簞食壺漿以迎之。
4 解放軍在勝利歸來的時候;老百姓往往簞食壺漿來歡迎。
5 水災時國軍官兵奮不顧身到災區幫助民眾撤離,災后大家備了簞食壺漿,感謝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