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定明院的結果 展開
- 定明院
- 咸通年間建立的寺廟
定明院
定明院
定明院 唐代,中華大地佛教日興,寺院佔據名山大川,遍布全國各地。
據歷史資料表明,唐天寶十四年(755年)佛教就傳入安溪。坐落於崇善里谷口(今金谷鎮金谷村)石峰山麓的定明院,始建於唐光化三年(900年),迄今已有1100多年的歷史。
石峰山,又稱石龜山,山上怪石嶙峋,樹木蔭翳,石泉清冽,古迹眾多。“百歲石榴、火爐參天、石龜夜叫、佛堂清凈、鍾鐸成案、澗水清音、石壁秋泉、池沼荷香”為前人標題的定明八景,與千年古剎相映生輝。定明院建於石峰山麓之福地,門迎蓬萊清水岩勝景,始建時供奉釋迦牟尼及觀音佛祖,香火鼎盛。院中聯曰:“眼前即是蓬萊,面清水,背火爐,翠竹黃花沾法雨;心向何須天竺,環藍溪,坐金谷,長松細草蔭慈雲。”後於明清時期,又增祀德化龍湖寺三代祖師。據德化龍湖寺譜記載:三代祖師俗姓林名珌,法號自超,德化縣上涌瑩格墩人,自幼在南京少平寺出家,15歲時遵師囑遠遊四方。他遍歷名山大川,當雲遊到德化太湖山時(后稱龍湖山),見四山環抱,一水迂迴,宛然為小天竺勝景,在鄉人盛情挽留下,便擇址創建龍湖寺。自此,通曉法術和天文地理的自超熱心為眾善信擇福、選吉日,治病驅邪,造福四方,由是聲名大振。
宋嘉泰二年(1202年)十二月初四,自超坐化於龍湖寺,“紫雲結頂,神光貫天,跏趺不倚,顏若生時”,時年僅39歲。眾人稱奇,謂為再生佛也,遂尊崇為“臨濟正宗,龍湖法派,萬代碧天--卓錫開基碧水三代祖師”。宋淳祐十一年(1251年),前往參加三代祖師成佛五十年慶典的四方善男信女將36尊祖師塑像迎回本境,建廟奉祀,自此,供奉三代祖師的分爐遍布閩南各地。定明院增祀三代祖師,而成為德化龍湖寺的分爐之一,則有一段神奇的故事。相傳在明末,供奉三代祖師的一分爐岩寺詣定明院進香。當三代祖師金身到定明院進香時,愛慕這裡山明水秀,風景幽雅而留戀不舍,不願離開,其爐下弟子無奈,只好把佛像留下。自此,三代祖師的金身就長期留在定明院,與釋迦牟尼及觀音佛祖一同成為定明院的主祀佛。現存的定明院的古聯對此有明確的表述,特輯錄於下:龜麓結庵一山卓錫神初定;龍湖坐化三代傳燈火獨明。定慧有為因,試參猊座,靜攝塵心,於此間持諸凈戒;明靈原弗隔,來自龍湖,平分香界,真可謂不二法門。
定明院有一副對聯為清雍正二年(1724年)舉人、曾任四川隆昌知縣的金穀人趙元慧拜謁定明院時所撰,對仗工整,妙盡定明勝景:光化始招提,千秋爐靄遊絲炷,杜蘭香去,綠萼花來,大菩薩低眉普渡;定明多般若,四代燈傳凈缽新,皓月薄披,清風細抹,這頭陀祝髮娑訶。
趙元慧一生戀定明院“皓月薄披,清風細抹”,辭世后乾脆葬在寺院對面,獨自品味這怡情益智的人間仙境。定明院歷史悠久,古剎於歷代多有修葺,現存建築格局為民國15-16年(1926-1927年)重建時奠定的。2000年,鄉人集資採用閩南建築風格,依原址原格局加高2米重建。院宇為兩進五開間庭院,抬梁構架,呈重檐歇山式,整座建築古樸典雅。近年鄉人又將供奉山西夫子(即關帝)和保生大帝的蕊珠宮遷建在定明院左前方,與定明院遙相呼應,並對石峰山及定明院周圍景觀進行規劃建設,對湮沒在歷史長河中的景觀進行發掘建設。如今的石峰山,層巒疊翠,山光水色交相輝映。清晨漫步于山花叢中,細聽“榴敲詩韻”、“樟奏風歌”和“澗水清音”,詳看“門迎清水”、“鍾鐸成案”、“石燭長明”之秀色;品味“石壁聖泉”、“佛堂清凈”之意境,莫不使人心曠神怡,流連忘返。當今,金谷鎮已與縣文物管理委員會共同構設遠景規劃,計劃把定明院建成金谷鎮第二個名勝旅遊區。人們期待千年古剎更添光彩的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