潼南大佛寺
咸通年間建立的寺廟
潼南大佛寺,位於重慶市潼南區城西一公里的定明山下,始建於唐咸通年間(860-873年),初名“定明院”,又名“南禪寺”。后因宋朝在寺內依山鑿一大佛,改稱“大佛寺”。
大佛寺,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景區旅遊資源豐富,文化底蘊厚重。不僅有世界第七、第一大室內裝金摩岩大佛、最早使用全琉璃頂的古建築“七檐佛閣”、我國四大迴音建築之一的“石磴琴聲”、全國最大的摩石刻書法頂天“佛”字、罕見的天然迴音壁“海潮音”等十八勝景,還保存有始於隋、盛於唐宋、繼於明清、迄至民國,延續時間長達1400多年之佛、道二教摩崖造像,並有歷朝歷代文人墨客、朝庭重臣的所撰寫的碑文楹聯、碑刻、題詞,具有極高的歷史、藝術、科學價值,是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
潼南大佛寺
歷史淵源
七檐佛閣左側的崖壁上,集中標刻有七個年代的洪水標記線和題記。題刻始刻於明,續有明正德十四年(1519)、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同治十二年(1873)、光緒十五年(1889)、民國三十四年(1945)和1981年的大洪水標記線。這些不同年代的洪水標記線集中於一處,可以比較歷次涪江洪水在此境內的高程,對探索古代洪水的演變規律,具有一定的科學價值。
潼南大佛為佛、道二家共同鑿造的一尊大型摩岩飾金大佛,是石刻造像中罕見的珍品,位列“蜀中四大佛”之一,是我國第一大金佛,世界第七大佛,被中、外文物專家譽為“金佛之冠”。有"看高大到樂山,看精美到潼南"之說。
潼南大佛寺
據碑記所載,潼南大佛寺的大佛,身、首的開鑿年代相距甚遠。佛首鑿於唐咸通元年(860),成於廣明元年(880)。佛身開鑿始於北宋靖康元年(1126),歷時26年,於南宋紹興二十一(1151)鑿成。整座佛像開鑿前後共歷時290多年。
大佛鑿就后,南宋紹興二十二年(1152),為了給佛像飾金,又進一步對佛像加工細磨,該寺僧人法修還遠赴瀘州,向瀘州刺史馮檝化緣。馮檝是一位虔誠的信佛居士,慷慨以俸金用作金飾,還親自撰文刻碑記事。紹興二十二年(1152)二月,大佛裝鑾飾金完成,至此大佛通身貼金。後來,在清嘉慶七年(1802)、同治九年(1870)、民國三年(1914)和民國十年(1921),大佛又先後4次重裝金身,至今保存完好,光燦炫目。
在大佛寺東岩陡峭的岩壁上,保存有開鑿於隋開皇十一年(591)與大業六年(610)的道教造像三龕,不僅是重慶市最早的摩崖石刻造像,也是西南地區最早的石刻造像之一,具有重要的歷史研究價值。
潼南大佛寺
大佛殿依山傍水而建,為七檐歇山式建築,殿高33米,依岩面江,重檐起翹,結構獨特,巍峨壯觀,令人油然而生“蕭寺遙藏白雲頂,仰觀萬仞排嶙峋”之慨。
七情台
七情台上,有一亭,叫長樂亭,據牆上刻的《長樂亭記》介紹,登亭遠眺,水天一色,青色萬點擁禪關,令人心曠神怡,故名“長樂”。
七情台下,另有一亭,叫做“了翁亭”,又稱“鑒亭”,南宋理學家魏了翁先生創修,高15米,寶剎擎空,亭角飛翹,亭映碧水,秀麗壯觀。
“佛”字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這個巨大的“佛”字。這個刻在陡峭筆立的岩壁之上的“佛”字,高8.85米,寬6.78米,佔據岩面60平方米,為清同治九年(1870年)雲岩弗乘所書,是我國第一大摩岩佛字。
“佛”字質樸遒勁,剛健挺拔,筆力千鈞,足踏江岸,頭頂藍天,所以也稱“頂天佛字”,又叫“立地成佛”。“佛”前江中恰好獨立一石,狀若雙手合掌,朝“佛”字頂禮膜拜,平添幾許佛法無邊,頑石點頭悟禪機的靈氣。
潼南大佛寺
潼南大佛寺外觀和內景
潼南大佛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