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10條詞條名為黃春明的結果 展開
黃春明
台灣著名鄉土文學小說家
黃春明,1935年出生於台灣宜蘭縣羅東鎮,屏東師範學院畢業,曾擔任中國廣播公司宜蘭台節目主持人、電影編劇、兒童劇場創辦人及編劇、電視節目主持人等,為鄉土文學小說家,擅長描寫小人物的故事。
1962年步入文壇,其《兒子的大玩偶》《看海的日子》《青番公的故事》《鑼》《溺死一隻貓》《我愛瑪莉》等小說創作,代表了台灣鄉土文學的最高成就,在世界華文文學界亦頗負盛名。
代表作有《兒子的大玩偶》《看海的日子》《莎喲娜啦再見》等。為鄉土文學小說家,擅長描寫小人物的故事。他的小說曾多次被改編成電影。
黃春明[台灣著名鄉土文學小說家]
1950年,於羅東中學初中期間,黃春明遇到了文學上的啟蒙老師-王賢春,王老師教授國文,亦是他的級任導師,她除了鼓勵黃春明多為文練習,亦介紹契訶夫短篇小說集、沈從文與巴金的小說等書,給黃春明閱讀。(1998年,黃春明榮獲第2屆台灣文藝獎文學類,黃春明特別寫下《王老師,我得獎了》一文,作為得獎感言,以感謝啟蒙恩師王賢春。)黃春明的求學路頗為曲折,他天生反骨、個性衝動、好打報不平,中學時期,先後被羅東中學、頭城中學退學,而後曾到台北當過1年的電器行學徒,後來憑著自學考上台北師範學校,又被退學;轉學至台南師範學校,再遭退學;最後終於順利自屏東師範學校畢業。
黃春明做過多種的工作,諸如電器行學徒、小學教師、廣播主持人/記者、廣告企劃、賣過便當、拍過記錄片、做過電影及兒童劇的導演/編劇,各式各樣的工作經驗成為了他小說創作的豐富素材。
1956年,發表第一篇小說《清道夫的孩子》於救國團幼獅通訊第63期
1957年,發表《小巴哈》於新生報南部版
1958年,屏東師範畢業,分發到宜蘭的廣興“國小”,當了3年的“國小”老師
1962年,在宜蘭通訊兵學校役期間發表《城仔落車》於聯合報副刊,隨後還有《北門街》《玩火》等小說,受聯副主編林海音女士大力提攜
1963年,發表《胖姑姑》《兩萬年的歷史》《把瓶子升上去》《請勿與司機談話》《麗的結婚消息》《借個火》於聯合報。退伍后,至中國廣播公司宜蘭台擔任記者、編輯,及“街頭巷尾”、“雞鳴早看天”節目的主持人,開風氣之先把廣播現場帶到棚外,現場採訪收音
1966年,與中廣的同事林美音結婚,婚後遷居台北,進入聯通廣告公司。加入《文學季刊》。發表《男人與小刀》於《幼獅文藝》《照鏡子》於《台灣文藝》《跟著腳走》於《文學季刊》
1967年,進正豐廣告公司,歷任國華廣告公司、清華廣告公司。發表《沒有頭的胡蜂》於《文學季刊》第2期,《他媽的,悲哀!》於台灣文藝第15期、《齊桓公的故事》《神、人、鬼》於《文學季刊》第3期,《溺死一隻老貓》於《文學季刊》第4期、《看海的日子》《相像》於《文學季刊》第5期
1968年,發表《癬》於草原雜誌第2期,《兒子的大玩偶》於《文學季刊》第6期,《魚》於中國時報,《阿屘與警察》於仙人掌雜誌
1969年,發表中篇小說《鑼》於《文學季刊》第9期。出版第一本小說集《兒子的大玩偶》仙人掌出版
1971年,發表《甘庚伯的黃昏》於現代文學45期,《兩個油漆匠》於文學雙月刊第1期
1972年,發表《蘋果的滋味》於中國時報。策劃中視“貝貝劇場-哈哈樂園”90集,並擔任編劇,首次引進日本杖頭木偶,創造了深受大小朋友喜愛的戲偶“小瓜呆”
1973年,發表《莎喲娜拉.再見》於中國時報。拍攝中視紀錄片“芬芳寶島”系列,開創紀錄片與報道文學的新紀元。小說《魚》入選國民中學的國文課文。
1974年,發表《下消樂仔》《小琪的那一頂帽子》於中外文學,《往事只能回味》《屋頂上的蕃茄樹》於中國時報。出版《鑼》《莎喲娜啦,再見》小說集,遠景出版
1975年,出版《小寡婦》小說集,遠景出版
1976年,出版《鄉土組曲》-台灣民謠記事,遠流出版,並於中國時報連載
1977年,發表《我愛瑪莉》於中國時報
1978~1982年間任職愛迪達公司,統籌商品行銷企劃
1980年,獲吳三連文藝獎
1983年,發表《大餅》於文季文學雙月刊第1期。小說《兒子的大玩偶》《小琪的那頂帽子》《蘋果的滋味》改編為《兒子的大玩偶》三段式電影,中影公司出品,吳念真編劇,分別由侯孝賢、曾壯祥、萬仁導演。《看海的日子》改編為同名電影,由黃春明編劇,王童導演。
1984年,小說《莎喲娜拉.再見》、《兩個油漆匠》改編成電影,《莎喲娜拉.再見》由黃春明編劇,葉金勝導演;《兩個油漆匠》由吳念真編劇,虞戡平導演
1985年,發表《愕然的瞬間》於皇冠雜誌。出版【黃春明小說集】:《齊桓公的故事》《鑼》《莎喲娜啦,再見》皇冠出版
1986年,發表《現此時先生》《瞎子阿木》《打蒼蠅》於聯合報,《從“子曰”到“報紙說”》於皇冠雜誌
1987年,發表《放生》《琉球印象》《等待一朵花的名字》於聯合報
1988年,發表《我愛你》《小三字經,老三字經》《戰士.乾杯!》於中國時報。出版“瞎子阿木-黃春明選集”,葛浩文主編,香港九龍文藝出版
1989年,發表散文《夜市》《地震》於中國時報。任中國文化大學廣告系特聘講師。出版散文集“等待一朵花的名字”皇冠出版。出版“黃春明電影小說集”皇冠出版
1990年,出版《王善壽與牛進》文學漫畫集,皇冠出版。發表散文《一票》《解嚴》《地震》《恆春一號》於中國時報。發表“毛毛有話”系列於皇冠雜誌
1991年,推行本土語言復育,擔任宜蘭縣推行本土語言教學召集人。
1992年,主編語言教材“本土語言篇實驗教材-河洛語教學手冊、錄音帶”、“本土語言-河洛語系注音符號簡介”宜蘭縣政府出版
“1993年,出版【黃春明童話】,包含《我是貓也》《短鼻象》《小駝背》《愛吃糖的皇帝》《小麻雀.稻草人》共5本撕畫童話,皇冠出版。出版“毛毛有話”,由皇冠出版。為搶救日漸流失的本土文化,在家鄉宜蘭創立吉祥巷工作室;著手進行“宜蘭縣通俗博物志圖鑑”田野採訪記錄。擔任台灣藝術學院戲劇系兼任藝術教師。編導《稻草人和小麻雀》兒童劇,由兒童實驗劇團演出,於台灣藝術館
1994年,發表散文《羅東來的文學青年》,童詩《停電》《我是風》於中國時報,劇本《戰士,乾杯》於聯合文學。創立黃大魚兒童劇團,推出“周末劇場”說故事給小朋友聽;演出《土龍愛吃餅》創團戲;《稻草人和小麻雀》兒童劇全台巡迴,由鞋子兒童實驗劇團演出;指導《稻草人和小麻雀》兒童劇,林老師說故事兒童劇團演出,於台北市圖書館
1995年,發表《SOS,請救救小孩子吧》《先做一個好讀者》《不感動的不寫》《那一股衝動還在》於中國時報。發表散文《羅東味》於中國時報、《我們到底做錯了什麼》於仰山會訊、及《小李子不是大騙子》兒童劇劇本。出版繪本《兒子的大玩偶》格林文化出版,楊翠玉繪圖。編導《掛鈴當》兒童劇由人和布偶同場表演,北台灣巡迴,黃大魚兒童劇團演出。編導《小李子不是大騙子》大型兒童歌舞劇,由兒童實驗劇團演出
1996年,發表詩作《菅芒花》於中國時報。編寫《共享豐收喜悅》-水稻文化活動,北投農會出版。與省立交響樂團合作《小李子不是大騙子-新桃花源記》兒童劇,全台巡迴,黃大魚兒童劇團演出。承辦“宜蘭縣社區總體營造-理念宣導”,參與宜蘭縣梅花社區、天送埤社區總體營造的規劃,推辦“1996茅仔厝研習營”。
1997年,承辦宜蘭縣“讓舊地名重見天日”立碑與立傳系列活動。協助梅花社區推動“憨猴總動員”系列活動及第2屆“1997茅仔厝研習營”。策劃第1屆羅東嘉年華“萌芽、茁壯、向未來”活動,以太平山伐木史為主題。創作《來去宜蘭》撕畫、《宜蘭有禮系列-金棗有晴、日日有魚、鴨子呱呱叫》撕畫
1998年,發表散文《王老師,我得獎了》及“老人系列”短篇小說《九根手指頭的故事》《死去活來》《銀須上的春天》《呷鬼的來了》於聯合報。出版繪本《兒子的大玩偶》韓文版,格林文化出版,楊翠玉繪圖。獲得2屆“台灣文化藝術基金會文藝獎”文學類。於北京舉辦【黃春明作品研討會】,由中國作家協會、全國台聯及中國人民大學華人文化研究所共同主辦。主持超級電視台的社社節目“生命.告白”。編寫《粒粒皆辛苦-台灣舊農業的背影》羅東鎮農會出版,策劃出版“十個舊地名的故事”,李賴主編,宜蘭縣政府出版;製作宜蘭縣《桃花源在哪裡》社區總體營造理念宣導錄像帶
1999年,以《鑼》入選“台灣文學經典三十”-小說類。發表小說《最後一隻鳳鳥》於聯合文學、《售票口》於聯合報;散文《用腳讀地理》《老人寫真集》於聯合報,《 陶淵明先生,請坐》於中國時報,《和蕭蕭一起玩現代詩》於自由時報;詩作《一位在加護病房的老人》《一個老人的中秋記憶》於自由時報;發表《愛吃糖的皇帝》兒童劇劇本。與省立交響樂團合作《愛吃糖的皇帝》兒童劇,台灣省第7屆音樂藝術季系列,演出6場,全台巡迴,黃大魚兒童劇團宜蘭分團演出。3度推出《小李子不是大騙子》兒童劇,演出9場,黃大魚兒童劇團演出。出版《放生》小說集,聯合文學出版。《放生》小說集獲聯合報【讀書人1999年最佳書獎文學類】及【1999年台灣本土十大好書】。小說《兒子的大玩偶》獲香港亞洲周刊入選為【二十世紀中文小說一百強】。創作《龜山朝日》撕畫
2000年,發表《文化生活不等於藝術活動》於民生報、《大便老師》於聯合報、《大地上的三炷香》於聯合報、世界日報、《寫作有時也不那麼寂寞》於中國時報;詩作《有兩種宜蘭人》《悵然大物》《相約武昌街》《一則無聊得要死的故事》《記得昨日》《想呻吟》《我好寂寞》《清風無罪》《吃齋念佛的老奶奶》《那一個小孩站在那裡唱歌》《黑夜》於聯合報,《詩人把詩寫在大地上》於台灣日報。發表散文《路邊拾珍》《 蘇桐 先生.您好》《菜園》《學習》《菅芒花》《新娘的花冠》於台灣交響樂團-樂覽雜誌。出版【黃春明典藏作品集】:《莎喲娜啦.再見》《兒子的大玩偶》《看海的日子》《等待一朵花的名字》皇冠出版。《放生》小說集獲2000年金鼎獎“推薦優良圖書”及第23屆時報文學獎推薦獎。出版小說集德的本“Huang Chunming.Sayonara - Auf Wiedersehen”由文建會與德國衛禮賢翻譯研究中心合作.Arcus Chinatexte。與大愛電視台“希望工程”合作演出說書版《小李子不是大騙子》兒童劇,義演4場,巡迴921南投及嘉義災區,黃大魚兒童劇團演出。3度推出《稻草人和小麻雀》兒童劇,演出3場,於羅東鎮展演廳,黃大魚兒童劇團演出。指導《稻草人和小麻雀》兒童劇,演出2場,於宜蘭演藝廳,復興中學少年劇團演出。承辦“新桃花源運動”社區綠化營造示範區乙議案參與宜蘭縣天送埤社區、三民社區綠化美化規劃工作。任公共電視台形象大使,巡迴台澎各地監獄演講、三民社區;佛光大學駐校作家
2001年,於中國大陸北京召開“新世紀再讀黃春明研討會”。出版【黃春明文集】三卷本,中國大陸,九州出版、“黃春明小說集”中國大陸,解放軍文藝(崑崙)出版。任蘭陽戲劇團藝術總監。發表首部歌仔戲劇本《杜子春》。指導《小李子不是大騙子》兒童劇,演出5場,宜蘭縣內巡演,復興中學少年劇團演出
2002年,編撰《眾神的停車位》,師生聯手創作,為任教東華大學外文系創作研究所的教學成果結輯,遠流出版。發表小說《眾神,聽著》《金絲雀的哀歌變奏曲》,最短篇《靈魂招領》於聯合報,《買觀音》《棉花棒.紫藥水》於世界日報。發表政治詩《殺風景》。編導《杜子春》歌仔戲,演出12場,於宜蘭演藝廳,蘭陽戲劇團演出。指導《我不要當國王了》兒童劇,演出11場,於蘭陽女中、宜花東正式劇場、宜蘭縣內“國小”,由復興中學少年劇團演出。改編《愛吃糖的皇帝》兒童劇為歌仔戲劇本。獲中國文藝協會榮譽文藝獎章
2003年,發表詩作《向日葵》《鳳凰花》《玉蘭花》於聯合報。發表散文《我知道你還在家裡》。編導《愛吃糖的皇帝》歌仔戲,演出3場,於宜蘭演藝廳,蘭陽戲劇團演出。編導歌仔戲《新白蛇傳I—恩情、愛情》,演出4場,於宜蘭演藝廳,蘭陽戲劇團演出。編導《掛鈴當》兒童劇,演出2場,於宜蘭文化局,黃大魚兒童劇團演出。指導閩南語版《稻草人與小麻雀》兒童劇,演出7場,復興中學少年劇團演出。指導台東師範學院兒童文學研究所的研究生演出《掛鈴當》兒童劇。發表劇本《外科整型》於中國時報
2004年,發表詩作《夜幕》《冷氣團》《臭頭香》《酢醬草》《白花婆婆針》《含羞草》於中國時報,《天回天》《國峻不回家吃飯》於聯合報。與日本HITOMIZA人形劇團技術合作,推出大型現代人偶劇《外科整型》,由黃大魚兒童劇團演出,宜蘭演藝廳演出2場后,受邀至日本飯田市國際偶節演出。歌仔戲《杜子春》《愛吃糖的皇帝》、《新白蛇傳I—恩情、愛情》,全台演出十餘場,由蘭陽戲劇團演出。指導《愛吃糖的皇帝》兒童劇,演出5場,於宜蘭演藝廳,復興中學少年劇團演出。編導讀劇版《戰士乾杯》舞台劇,應邀於第2屆國際讀劇節,演出1場,於台北紅樓,黃大魚兒童劇團演出,后受邀至台南文學館演出。
2005年,發表詩作《戰士乾杯!》《一把老剪刀》《飄飄而落》《圓與直的對話》於自由時報。發表散文《龍目井》於自由時報。於自由時報,開闢《九彎十八拐》雜文專欄,發表《打一個比方》。創辦宜蘭人的文學雜誌《九彎十八拐》雙月刊。編導歌仔戲《新白蛇傳II—人情、世情》,演出4場,於宜蘭演藝廳,蘭陽戲劇團演出。編導讀劇版《杜子春》歌仔戲,應邀至歌仔戲讀劇節演出,於台灣傳統藝術中心,蘭陽戲劇團演出。編導《小駝背》兒童劇,巡演11場,於宜蘭演藝廳、宜蘭縣內偏遠校園、金瓜石社區,並受邀至南投縣演藝廳為少數民族小朋友演出兩場,回程至台灣地區內部事務主管部門中區兒童之家義演1場,由黃大魚兒童劇團演出
2006年,獲第13屆“東元獎”人文類-社會服務;獲第7屆“噶瑪蘭獎”。第6度推出《小李子不是大騙子》兒童劇,演出4場,於宜蘭演藝廳,黃大魚兒童劇團演出。校園巡演版《小李子不是大騙子》兒童劇,於宜蘭縣內校園巡迴演出12場,黃大魚兒童劇團演出,並受邀赴花蓮東華大學、台南文學館演出。指導《小駝背》兒童劇,演出3場,於蘭陽女中,復興中學少年劇團演出
2007年,擔任佛光大學兼任教授,台灣藝術大學駐校作家。《小李子不是大騙子》兒童劇,演出2場,於羅東鎮公所展演廳.黃大魚兒童劇團演出,並受邀赴台北市私立復興實驗小學演出。指導《稻草人和小麻雀》兒童劇,礁溪“國小”兒童劇團演出,於礁溪“國小”
2008年,遠赴美國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參加“重返現代:白先勇、“現代文學”與現代主義國際研討會”。參加於中正大學,所舉辦的“黃春明國際研討會”,當中有來自韓國、日本、中國、加拿大、美國的世界各地學者與會,並於研討會期間,演出《小李子不是大騙子》兒童劇。佛光大學頒授黃春明榮譽文學博士學位
2009年,應“龍應台文化基金會”之邀,參與“思沙龍”活動,演講“清貧,卑微,掙扎著長大──台灣的城鄉成長”。《掛鈴當》兒童劇,於宜蘭、羅東演出。《我不要當國王了》兒童劇,於新竹巡迴演出。由聯合文學出版社,出版“黃春明作品集”,共8冊。參與“九彎十八拐”文學雜誌的2009悅聽文學活動,親自朗讀自己的文學作品。
2010年1月,書畫家張光賓、文學家黃春明及版畫家廖修平榮獲第29屆台灣地區行政機構文化獎。6月,黃春明透過羅東聖母醫院的聯繫,拜訪了正在住院的資深書迷-官義福,官義福現年56歲,罹患食道癌,30幾年前就開始閱讀黃春明的作品。在現場黃春明表示,這是對作家最大的鼓勵,比得大獎更榮幸,強調“一個人到了生命末期還想見我,是身為作家的光榮!”黃春明說,是官點醒他要繼續寫文章,準備寫新書,感動其他人,新作品寫好就會拿到病房,鼓勵官勇敢活下去。 8月中,趨勢教育基金會於台北市中山堂舉辦“向大師致敬-黃春明 來一碗拾錦黃春面”活動,活動期間除了邀請黃春明演講、座談,還有黃春明的撕畫作品展及放映由黃春明小說改編的電影-看海的日子、兒子的大玩偶,並由黃大魚兒童劇團演出《我不要當國王了》與《小李子不是大騙子》兒童劇。
作品《兒子的大玩偶》《看海的日子》《青番公的故事》《鑼》《溺死一隻貓》《我愛瑪莉》等小說創作,代表了台灣鄉土文學的最高成就,在世界華文文學界亦頗負盛名。
陳水扁政府曾許以高官,拉他進入政權核心,都被他回絕了。所以他的這個題辭,頗存深意,令人感動。
代表作有《兒子的大玩偶》《看海的日子》《莎喲娜啦再見》等。
黃春明六十年代之代表作有《溺死一隻老貓》《看海的日子》《鑼》《兒子的大玩偶》等,內容以農村鄉土為創作題材,以他所熟悉的卑微鄉土小人物為主角,藉由刻畫描寫其個性與遭遇來呈現對土地、家園的熱愛,以及深刻的父子祖孫之情及夫妻男女之愛。
七十年代之作品如《兩個油漆匠》《蘋果的滋味》《莎喲娜啦‧再見》《小寡婦》《我愛瑪莉》等小說,所關懷之對象則轉向都市中之小人物,表現出對都市文化的不滿與無奈,以及他對社會底層人物的關懷。
黃春明多才多藝,在小說、散文之外,也從事兒童繪本、漫畫的創作。一九九0年出版文學漫畫《王善壽與牛進》,一九九三年出版《黃春明童話》系列。近年更創立黃大魚兒童劇團,巡迴全省演齣兒童舞台劇;並於宜蘭設立吉祥巷工作室,進行《宜蘭縣通俗博物志圖鑑》採訪紀錄,積極參與社區營造、田野調查,足見其對台灣土地與人民歷久不衰的關愛。
黃春明很小就失去了母親,初中時因受不了繼母的虐待,在一個夜晚爬上由宜蘭開往台北的貨車,開始了他獨立奮鬥的生涯。
後來他考取了台北師範,卻因他有時情緒不安而影響了學業。他撕過學校的布告,用椅子砸過教官,用拳頭打過校工,因此他再也呆不下去,便轉到台南師範,又轉到屏東師範,總算勉強完成了學業。他做過小學教員、電器行學徒、通信兵、電台編輯、廣告企劃、電影編劇、愛迪達公司經理,也賣過便當(快餐飯盒)、拍過電視紀錄片。目前擔任豐泰關係企業文化基金會董事。
1962年3月開始向《聯合報》副刊投稿,當時該副刊主編為林海音。后陸續發表小說。
1966年4月在《幼獅文藝》發表《男人與小刀》震驚台灣文壇。處女作《男人與小刀》浸漬著存在主義哲學,宣洩生存的荒謬感,認為只有死才是最好的解脫。
黃春明還是70年代台灣鄉土文學的主將,被譽為“標準的鄉土作家”,作品多反映農民、小市民生活,同情與關懷卑微的“小人物”命運,揭露殖民經濟給台灣人民帶來的問題。到為《文學季刊》寫稿時,他已掙脫現代主義的蒼白和孤絕,面向台灣社會的底層,懷著同情將生活在社會底層的“小人物”的貧困凄苦無告的處境進行藝術的揭示,以關切的心情描寫為保持做人尊嚴而奮鬥的“小人物”,相繼寫出了《看海的日子》《兒子的大玩偶》《鑼》等作品。
《看海的日子》中的白梅,因為家境貧困,14歲就淪落風塵,但她不甘於污泥般的生活,把自己獻給一個老實的漁民以後,抱著新生的希望與過去訣別。
《兒子的大玩偶》中的坤樹,忍受著充當“廣告人”的種種艱辛,把準備墮胎的兒子生養下來,表現了深沉的父愛。
《鑼》是黃春明這個時期的代表作。小說主人公憨欽仔原來有一個受人尊敬的職業──打鑼告示。由於時代的前進,打鑼被淘汰了。憨欽仔陷入了困頓,但這時他仍不忘要保持自己的尊嚴,甚至以謊言和阿Q的精神勝利法來自欺欺人。卑賤的“小人物”,自有其美好的心靈,黃春明珍視而細心地挖掘這一點。
黃春明的作品已被翻譯成多國文字,小說《兒子的大玩偶》《看海的日子》《兩個油漆匠》等曾被改編拍成電影,1985年由他自編自導的《莎喲娜啦‧再見》尤引人矚目。曾獲“吳三連文教基金會文藝獎”、“台灣文化藝術基金會文藝獎”以及“中國文藝協會文藝獎章”。 “人與自然、社會”系列講座獲台灣地區教育事務主管部門獎勵教學卓越計劃補助,由副校長林振東教授召集、中文系許建昆副教授主持,旨在引領學生於跨學科的多元關懷中,重新領會人文、社會與自然的交融之美。
黃春明是一個生長於台灣蘭陽平原的農民。對於農村生活的描繪,無人能出其右。農村的價值觀、農民的作息及俚語、動植物的生長情形、節氣的變化等等,他永遠能描寫得最準確、自然、細膩。後來他到了台北。他寫去台北打天下的農民,寫去台北找色情的外國人,寫台北年輕人在本土文化和西方文化之間的迷失……。在一些詼諧對白的後面,黃春明總讓讀者忘不了一串在心裡打轉的眼淚。黃春明小說中最為鮮活的是鄉土小人物的形象。這些人物的生活狀態可分為兩類:一類是堅韌、有尊嚴地活著,這是黃春明所讚揚和尊敬的;另一類是昏昏噩噩混日子,這是黃春明所否定的。鄉土小人物的死,有的是以生命抗議工商文化,有的是被工商社會的異己力量逼上絕路。黃春明通過這些人物的命運表達出對台灣社會文化矛盾的思考和批判。
《清道夫的孩子》 (首次發表)
《鑼》
《我愛瑪莉》
《莎喲娜啦·再見》
《兒子的大玩偶》 (曾拍成電影)
《看海的日子》 (曾拍成電影)
《等待一朵花的名字》
《兩個油漆匠》 (曾拍成電影)
《放生》
《死去活來》
兒童繪本
《我是貓也》
《短鼻象》
《小駝背》
《愛吃糖的皇帝》
《小麻雀稻草人》
《鄉土組曲》(台灣民謠記事)遠流出版社 1976年
《等待一朵花的名字》皇冠出版社 1989年,新版(黃春明作品集6)聯合文學 2009年
《九彎十八拐》(黃春明作品集7)聯合文學 2009年
《大便老師》(黃春明作品集8)聯合文學 2009年
《毛毛有話》皇冠出版社 1993年,新版(黃春明作品集9)聯合文學 2010年
《我是貓也》(撕畫童話)皇冠出版社 1993年
《短鼻象》(撕畫童話)皇冠出版社 1993年
《小駝背》(撕畫童話)皇冠出版社 1993年
《愛吃糖的皇帝》(撕畫童話)皇冠出版社 1993年
《小麻雀.稻草人》(撕畫童話)皇冠出版社 1993年
《兒子的大玩偶》繪本 楊翠玉繪圖 格林文化 1995年
編導《稻草人和小麻雀》兒童舞台劇,鞋子兒童實驗劇團演出;
發表《小李子不是大騙子》兒童劇劇本
1993年編導《掛鈴當》兒童舞台劇,黃大魚兒童劇團演出;
編導《小李子不是大騙子》大型兒童歌舞劇,鞋子兒童實驗劇團演出
1995年發表《愛吃糖的皇帝》兒童劇劇本;
編導《愛吃糖的皇帝》兒童舞台劇,黃大魚兒童劇團演出
1999年指導《我不要當國王了》兒童舞台劇,復興中學少年劇團演出
2002年指導《稻草人與小麻雀》兒童舞台劇(閩南語版),復興中學少年劇團演出;
發表《外科整型》劇本 2003年
《外科整型》大型現代人偶劇,與日本HITOMIZA人形劇團技術合作,黃大魚兒童劇團演出;
編導《戰士乾杯》舞台劇(讀劇版),黃大魚兒童劇團演出
2004年編導《小駝背》兒童劇,黃大魚兒童劇團演出 2005年
發表《杜子春》首部歌仔戲劇本 2001年
編導《杜子春》歌仔戲,蘭陽戲劇團演出;改編《愛吃糖的皇帝》兒童劇的為歌仔戲劇本 2002年
編導《愛吃糖的皇帝》歌仔戲,蘭陽戲劇團演出;編導《新白蛇傳I—恩情、愛情》歌仔戲 蘭陽戲劇團演出 2003年
編導《新白蛇傳II—人情、世情》歌仔戲,蘭陽戲劇團演出 2005年
《王善壽與牛進》皇冠出版社 1990年
《本土語言篇實驗教材教學手冊:宜蘭縣國民小學鄉土教材》1992年
《本土語言篇實驗教材教學手冊:宜蘭縣國民中學鄉土教材》宜蘭縣政府 1992年
《本土語言(河洛語系)注音符號簡介》宜蘭縣政府 1992年
《水稻文化活動-共享豐收喜悅》北投農會 1996年
《粒粒皆辛苦-台灣舊農業的背影》羅東鎮農會1998年
被改編為電影劇本的小說
1980年代,台灣新電影的新生代導演侯孝賢將小說《兒子的大玩偶》《小琪的那頂帽子》《蘋果的滋味》改編為三段式集錦電影《兒子的大玩偶》,隨後《看海的日子》《莎喲娜啦.再見》《兩個油漆匠》《我愛瑪莉》等七部著作,亦改編為同名電影。1989年12月,依據七部電影內容彙集《黃春明電影小說集》。
黃春明妻子為林美音(尤彌),育有2子,長子黃國珍,次子黃國峻。
黃國峻亦是作家,2003年6月20日自殺身亡,得年32歲。黃春明老年喪子,1年之後寫下短詩《國峻不回來吃飯》,廣為流傳。台灣中央大學教授洪蘭更為文註解,呼籲各界珍惜生命。
2008年底,黃春明喜獲金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