擬行路難·其九

擬行路難·其九

《擬行路難·其九》是南朝詩人鮑照仿寫古樂府“行路難”的第九首。詩作通過被始亂終棄的不幸女子形象,反映了作者自身不幸的政治遭遇。鮑照這種頓挫跌宕的意脈轉折,使他善於以健筆寫柔情。

原文


擬行路難》其九
銼櫱染黃絲,黃絲歷亂不可治。
昔我與君始相值,爾時自謂可君意。
結帶與我言,死生好惡不相置。
今日見我顏色衰,意中索寞與先異。
還君金釵瑇瑁簪,不忍見之益愁思。

註釋


1、銼櫱,拼音cuòniè,砍伐幼林。
2、黃絲,黃色的蠶絲。南朝 宋鮑照《擬行路難》詩之九:“銼檗染黃絲,黃絲歷亂不可治。”唐張說梁四公記》:“扶桑國使使貢方物有黃絲三百斤,即 扶桑 蠶所吐,扶桑 灰汁所煮之絲也。帝有金爐重五十斤,系六絲以懸爐,絲有餘力。”
3、瑇瑁簪,亦作玳瑁簪,指玳瑁製作的發簪

賞析


如《擬行路難》其九(“銼檗染黃絲”)以奇警聳動的比喻發端,寫被棄女子心緒的痛苦與煩亂。中間六句再以逆筆撫昔感今,“今日見我顏色衰,意中索寞與先異” ,將被棄弱女子寫得凄楚、哀傷而又柔婉。不料詩歌以健句結尾,“還君金釵玳瑁簪”比上首詩尾句“對此長嘆終百年”更為斬釘截鐵。沈德潛稱此詩“悲涼跌宕,曼聲促節,體自明遠獨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