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生產要素分配
按生產要素分配
所謂按生產要素分配是指生產要素所有者憑藉要素所有權,從生產要素使用者那裡獲得報酬的經濟行為。它包括三層含義:(1)參與分配的主體是要素所有者,依據是要素所有權;(2)分配的客體是各種生產要素共同作用創造出來的價值;(3)分配的衡量標準,這涉及到按生產要素的質量、數量還是貢獻大小進行分配。因此,按生產要素分配的內在依據是生產要素的所有權,其直接表現和標準是生產要素的數量和質量以及生產要素貢獻的大小。
按生產要素分配是指社會根據各種生產要素在商品和勞務生產過程中的投入比例和貢獻大小給予的報酬,即要素所有者的所有權在經濟上的實現。
“按生產要素分配”是指按照進行物質資料生產時所投入的生產要素的多少,進行收益分配的一種方式”。這句話說“白”了,就是生產前,你所拿出來用於生產的“東西”,譬如勞動力、資本、技術、土地等等愈多,將來生產後所形成的利潤中,你就能分得愈多。簡單地說,就是多拿多得,少拿少得。這跟“按勞分配”中的“多勞多得,少勞少得”是同樣的道理。但比前者內容更豐富,方式更進步。因為,這表明你拿出來用於生產的“東西”不一樣,所獲得的“好處”也就不一樣,比方說,拿出土地“好處”便是地租;假如你拿出來的是勞動,那麼給你帶來的“好處”就是工資;如果你拿出來的是一筆數目不小的鈔票,那麼給你帶來的“好處”便是利潤。
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就是在社會必要勞動創造的價值的基礎上,按各種生產要素在價值形成中所做的貢獻進行分配。”“由於勞動、資本、土地等生產要素在價值形成中都發揮著各自的作用,所以,社會主義的工資、利息和地租,不過是根據勞動、資本、土地等生產要素所做的貢獻而給予這些要素所有者的報酬。按生產要素分配主要有:以勞動作為生產要素分配;勞動以外的生產要素所有者參與分配;管理和知識產權類的生產要素參與分配。
江澤民同志在十五大報告中提出“把按勞分配與按生產要素分配結合起來,鼓勵資本、技術等生產要素參與收益分配”
生產要素主要包括:勞動、技術、人才、資本、管理、土地、房屋等。
1、兩種分配方式的產權主體不同。按勞分配的產權主體只能是公有制;而按生產要素分配方式則適用於包括公有制在內的多種產權主體。
2、兩種分配方式所處的地位不同。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按勞分配方式是主體,起主導作用,這一條要堅持不動搖。按生產要素分配只是與按勞分配並存的多種分配方式中的一種,它要與按勞分配相結合。
3、兩種分配方式所遵循的原則不同。按勞分配方式所遵循的是公平優先的原則,其不足之處是忽視市場因素的影響,忽視效率。按生產要素分配方式所遵循的是效率優先原則,一切要素都 要通過市場來實現優化配置,市場決定分配,高效率必然獲得高效益、高回報。其不足之處是忽視非市場因素,忽視公平。
4、兩種分配方式的分配對象不同。按勞分配的對象只是個人收入分配,按生產要素分配的對象則既有個人收入分配(如要素所有權屬於公民個人的),又有國民收入分配(如要素所有權屬於國家和集體的)。此外,兩種分配方式和性質以及各自 反映的生產關係也不同。
按生產要素分配導致的客觀結果使社會成員收入差距拉大!
就我們這個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實行市場經濟的國家而言,鼓勵按生產要素分配,主要就是由生產要素所有權和市場經濟的內在客觀要求這兩方面決定的。
1.生產要素所有權決定了該要素所有者的收益權
無論在任何社會,土地、資本、技術等生產要素都是有限的,然而它們又是人們從事生產活動創造物質財富所不可缺少的必要條件,於是就產生了對這些生產要素所有的必要性,從而出現了相應的生產要素所有權。生產要素的這種所有權具有排他性和獨佔性的特點,它決定了不同生產要素之間的讓渡不可能是無償的、不計報酬的。否則它就會破壞這種排他性和獨佔性,否定我們當今存在的不同的所有制形式,由此也就破壞了社會的生產活動。
馬克思在《哥達綱領批判》中指出:“消費資料的任何一種分配,都不過是生產條件本身分配的結果”,其中的生產條件本身也就是各要素的所有制關係。隨著私有制和階級產生以後,這種所有制關係就硬化為特定的所有權、佔有權、支配權、使用權和收益權。這其中,所有權具有決定性的作用,決定著其它四項權利:一方面生產資料的所有者可以憑藉所有權直接行使對生產資料的佔有、支配、使用並獲取相應的收益;另一方面,他也可以把生產資料的這種佔有權、支配權、使用權委託或轉讓給他人,直接就憑藉所有權來獲取相應的收益。總之,所有權和收益權永遠都是不可分離的,所有權是收益權的基礎和前提,收益權是所有權的目的和在經濟上的實現形式,不參與收益分配的所有權是沒有任何意義的。因此我們說,生產要素參與收入分配是生產要素所有權在經濟上必須、也是必要的實現形式。
任何社會財富都是人們投入的多種生產要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在市場經濟和多種所有製成分並存的條件下,由於各種生產要素分別屬於不同的利益主體,因此要實現生產的正常運轉,就必須刺激這些要素的所有者能積極、自願地將其所擁有的生產要素投入到生產過程中去。而這就需要承認他們的所有權,並給予他們相應的收益回報。否則,是沒有人會自覺自願地無償提供自己所擁有的生產要素的,那麼生產活動也就無法正常、高效地運轉。長期以來,我們國家經濟發展的一個主要約束因素就是資金、技術、企業家要素供給不足。從某種程度上說,不是因為我們沒有,而是因為過去那種單一的按勞分配方式起不到積極的動員、刺激作用,導致了本就有限的人才、技術大量外流,從而在更大程度上加劇了這種要素的不足。因此,只有承認這些生產要素的所有權,並根據它們的貢獻給予其所有者相應的、在某些情況下甚至是可以適當偏高的報酬,才能提高他們的投資積極性。這不僅能使自身大量閑置的要素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防止稀缺要素的流失,還能在一定程度上吸引國外一些甚至更多先進生產要素的進入,從而促進生產力的加速發展。
2.按生產要素分配,是市場經濟的內在客觀要求
實行市場經濟,就是要以市場為基礎,通過競爭性的價格機制,實現對資源的優化配置。對社會生產所需的生產要素而言,就是要求它們必須進入市場,成為商品,從而通過它們的價格波動來實現自身的有效配置。當某地某種生產要素供不應求時,該要素的價格就會上漲,其所有者獲得的報酬就高。利益的驅使會導致這種要素大量流向該地,直至供過於求,引起該要素價格下降,最後達到各地價格大致相同,從而要素的流動減少甚至停止。只有在這種不斷流動的過程中,生產要素才能按照市場要求實觀有效配置。由於要素價格就是給予其所有者的報酬,因此要素價格的實現過程也就是按生產要素分配的過程。可見,按生產要素分配是市場經濟的內在客觀要求,“市場經濟本身就包含著按生產要素分配的內在必然性”
按生產要素分配,一切進入市場的生產要素都有價格。這就意味著,對於它們的使用不能再像以前那樣是“公有公用”,無償使用,而是有償的。這就在無形中促使了生產經營者在對這些生產要素進行使用時,精打細算,節約使用;同時努力提高它們的使用效率,尋求它們的最佳組合,以求以最低的生產成本實現最大的利潤。這不僅大大提高了企業的生產經營效率,也有效的避免了過去那種不受約束,隨意浪費資源、不合理使用資源(尤其是稀缺資源)的現象,有利於我們實現經濟增長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約型的轉變,有利於實現整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同時,生產要素的有償性使用,特別是越稀缺的生產要素,其有償性(報酬)越高。這也促使著生產要素的所有者努力提高其要素的質量,並隨時根據市場的需求將其投入到最有效的地方,以求最大限度的實現他的報酬。這就更加促使了資源的優化配置,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
雖然按生產要素分配在十五大中才真正被承認並確立下來,但早在非公有制經濟創辦成立之初它就已經存在,並且在中國經濟迅速發展的這20年裡發揮了不容忽視的巨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