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5條詞條名為詠嘆調的結果 展開

詠嘆調

巴西詩歌

《詠嘆調》是巴西詩人梅雷萊斯的作品。在《詠嘆調》中,詩人沒有描寫具體的事物,而是追求詩歌的絕對性和純粹性。這首《詠嘆調》體現了詠嘆調富於歌唱性、長於抒情性的特點。

基本信息


【作品名稱】《詠嘆調》
【創作年代】近代
【作者姓名】梅雷萊斯
【作品體裁】詩歌
【作品國家】巴西

漢語譯文


在深沉的夜
讓我生存
彷彿瘋子於雲端
彷彿盲人於花叢。
在深沉的夜
讓我哭泣
於盤繞的河上。
在深沉的夜
讓我落進
無能為力的空虛。
在深沉的夜
讓我死去
彷彿一隻沒有生氣的烏。
在深沉的夜。
誰會想得起我
在深沉的夜?
如此貧乏的思想,
沒有奇迹的愛情,
在深沉的夜。
友誼都已寂滅。
讓我受苦
在深沉的夜。
分離的手
沒有人相認
在深沉的夜。
在深沉的夜
讓我永遠
讓我孤獨的臉
永遠痛苦
在深沉的夜,
在帶走記憶的
深沉的夜。

英語譯文


In the deep night
Let me live
As crazy on high in the clouds
As if blind in the flowers.
In the deep night
Let me cry
In the coiled on the river.
In the deep night
Let me fall into the
Incapable of action of emptiness.
In the deep night
Let me die
Like a lifeless black.
In the deep night.
Who will remember me
In the deep night?
So the poor thought,
No miracle love,
In the deep night.
Friendship is dead.
Let me suffer
In the deep night.
Separation of the hand
No one.
In the deep night.
In the deep night
Let me ever
Let me lonely face
Forever pain
In the deep night,
From memory
Deep in the night

詩歌鑒賞


這首《詠嘆調》體現了詠嘆調富於歌唱性、長於抒情性的特點。詩人在全詩的四個節中反覆吟唱“在深沉的夜”,一共出現十二次,這在使詩歌具有豐富的音樂性的同時,也使詩歌具有豐富的自我象徵的含義。詩人在探索這個破碎的世界,關注並深刻地表現生命、死亡、命運這些形而上的問題,人們細細品味、琢磨,不難悟出其中的哲理。
在《詠嘆調》中,詩人沒有描寫具體的事物,而是追求詩歌的絕對性和純粹性。詩人把時間的流逝、一切生物的不穩定性以及人生如夢、缺乏生存意義和人生中無法擺脫的孤寂都表現出來。詩人以“在深沉的夜”起頭,那黑色的夜是深沉與神秘的代表,在這樣的夜裡,詩人有敏銳的感覺,就“彷彿瘋子於雲端/彷彿盲人於花叢”。而且在深沉的夜裡,人們最真實的自我得到顯現,於是詩人寫道:“在深沉的夜/讓我哭泣/於盤繞的河上。/在深沉的夜/讓我落進/無能為力的空虛。/在深沉的夜/讓我死去/彷彿一隻沒有生氣的鳥。/在深沉的夜。”似乎“我”在夜裡感到了另一個自己,是黑色讓詩人的思緒飛揚。
然而,黑色的夜讓人變得憂傷,第二節接著寫道:“誰會想得起我/在深沉的夜吏?/如此貧乏的思想/沒有奇迹的愛情/在深沉的夜。/友誼都已寂滅。”“我”在深沉的夜裡是孤單的,似乎世界把“我”給拋棄,沒有誰會想起“我”,愛情都已經死寂,甚至連“友誼都已寂滅”。“我”感到了生活的痛苦與煎熬。
第三節和第四節中,詩人似乎沉浸在感傷當中無法自拔,“在深沉的夜”似乎有無限多的不快與傷悲來“讓我受苦”,甚至連“分離的手”都“沒有人相認”。詩人越說越傷心,真正的傷悲是無法用言語表達的,詩人所用的字數越來越少,在最後一節,詩人的感情達到高潮:“在深沉的夜/讓我永遠/讓我孤獨的臉/永遠痛苦/在深沉的夜/在帶走記憶的/深沉的夜。”詩人希望這永遠的痛苦不要再出現,那長久折磨“我”的孤獨不要再與“我”相伴,希望“深沉的夜”可以用它的“深沉”的黑色“帶走記憶”,讓“我!’解脫。整首詩帶有一定的宗教神秘色彩,悲觀、憂愁、痛苦但又並不絕望,表現出一種堅韌的耐性。
詩人反覆吟詠“在深沉的夜”,幾乎每隔兩句就出現一次,這樣不僅讓我們體會到音樂美,而且還突出了主題,營造了“深沉的夜”的氛圍,從中可以看到象徵主義詩歌的痕迹。整首詩技巧精湛,帶有帕爾納斯派詩歌的風格,耐人尋味。

辭彙註釋


詠嘆調即抒情調,是一種配有伴奏的一個聲部或幾個聲部以優美的旋律表現演唱者感情的獨唱曲,它可以是歌劇、輕歌劇、神劇、受難曲或清唱劇的一部分,也可以是獨立的音樂會詠嘆調。詠嘆調有許多通用的類型,是為發揮歌唱者的才能並使作品具有對比而設計的。在17世紀末,隨著歌劇的迅速發展,人們不再滿足於宣敘調的平淡,希望更富於感情色彩的表現形式,“詠嘆調”應運而生。因此從誕生之初,它就在各方面與宣敘調形成對比,其特徵是富於歌唱性(脫離了語言音調)、長於抒發感情(而不是敘述情節)、有講究的伴奏(宣敘調有時則幾乎沒有伴奏或只有簡單的陪襯和弦)和特定的曲式(多為三段式;宣敘調的結構則十分鬆散)。到18世紀,詠嘆調完全統治了歌劇。到了現代,情況有了很大的變化。如在瓦格納的後期歌劇中,不論宣敘調還是詠嘆調,都不像前人的歌劇那樣拘泥形式、嚴格區分;他將兩者融會貫通,成為聲樂線條,按戲劇情景的需要自由運用。而梅雷萊斯的這首詩就借用現代詠嘆調不拘的形式和暗含的寓意來構局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