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趙南元的結果 展開
- 清華大學教授
- 鄱陽縣文化館音樂幹部
趙南元
鄱陽縣文化館音樂幹部
趙南元,鄱陽縣鄱陽鎮人。鄱陽縣文化館音樂幹部,江西省曲藝家協會會員,江西省音樂家協會會員。《江西省民歌集成》、《上饒市民歌集成》編委,生前收集了大量的鄱陽民間曲藝和民歌資料。為鄱陽縣曲藝事業的繼承和發展作出了寶貴的貢獻。
鄱陽漁鼓及傳承譜系是:
第一代:帥德化
第二代:徐天福(小名大毛)為鄱陽曲藝界之宗師。
第三代:劉雙喜、周天潤、趙南元
周天潤,鄱陽縣鄱陽鎮人,鄱陽縣著名民間曲藝家。自幼雙目失明,十三歲開始學藝,后從徐天福學習漁鼓。在鄱陽民間享有較高聲譽。他說唱的漁鼓不但有濃郁的鄱陽地方特色,而且說唱實踐中,廣泛收饒河戲及鄱陽民歌和漁歌的旋律,融於漁鼓之中,大大豐富和發展了鄱陽漁鼓唱腔的板式和特色。
鄱陽漁歌
鄱陽漁歌是鄱陽湖文化中不可多得的瑰寶,她與饒河調、鄱陽漁鼓被譽為鄱陽文化藝術的三朵金花。鄱陽漁歌主要包括鄱湖號子、鄱陽漁歌、鄱陽山歌、小調等。鄱陽漁歌歷史悠久,唱腔豐富,題材廣泛,特色鮮明。
趙南元
古代鄱陽曾以“澤有蒲魚之饒”而聞名於世,全縣總水面達800多平方公里,可謂是水好草肥的天然漁場。歷代漁民在長年累月的生產生活中,創造了許多富有鄱湖風味的漁歌,以此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激發生產熱情。漁歌成了漁民生產生活的伴侶,是湖區民風民俗的精神財富,具有濃郁的水鄉特色和精湛的藝術魅力。因此,鄱陽不僅享譽魚米之鄉、中國戲劇之鄉,還有漁歌之鄉的美稱。解放后縣文化館民間藝術家趙南元搜集記錄了近百首漁歌,並刻印彙編成冊。(這近百首漁歌其中就有鄱湖漁歌主旋律)50年代末,季夢華以《鄱湖四季漁歌》為內容,編排成舞《鄱湖漁歌》,榮獲省民間文化會演一等獎;上世紀80年代初,趙南元改編的男女對唱《半斤個鰟鮍不上鉤》,獲省創作歌曲一等獎;上世紀80年代中期,該縣民歌手張光明、傅金花對唱《半斤個鰟鮍不上鉤》,榮獲省民歌演唱二等獎;1990年蔡天來作詞作曲的女聲獨唱《小妹我愛看饒河戲》,獲上饒地區原創歌曲一等獎;1994年蔡天來作詞作曲的男女對唱《相思情》被該縣評定為“五個一工程”的推薦曲目。鄱陽湖區漁民在長期的生產生活中創造了多種類型的漁歌,現已收集整理140餘首,多流傳於鄱陽濱湖地區的十多個鄉鎮。這為鄱陽漁歌傳承、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也成為鄱陽廣大音樂工作者賴以借鑒和創作的源泉。
鄱陽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創新工作,尤其是隨著中國湖城戰略的實施,數以百計的鄱陽漁歌的優美旋律,激勵著廣大音樂工作者的創作熱情。他們以漁歌音樂為素材,為家鄉的美好,為中國湖城鄱陽的發展,譜寫了不少動聽的歌曲。2013年鄱陽漁歌已被列為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並由市文化局選送申報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鄱軒 記者 張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