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化傳播:任務與方法

中華文化傳播:任務與方法

《中華文化傳播:任務與方法》是同濟大學國際文化交流學院多年對外漢語教學、研究以及留學生管理方面的結晶,從一個側面代表了中國對外漢語教學和中華文化傳播工作的發展歷程,對從事留學生教學、管理以及對外漢語研究的專家、學者和希望了解留學生教育的讀者都會有直接的啟發。《中華文化傳播:任務與方法》收錄的文章涉及對外漢語教學理論、教學原則和教學方法的研究,同時還根據對外漢語教學實例,提出了留學生教學的因材施教和因國施教等具有創新意義的觀點,基於對外漢語是一門綜合性的大文化課程。《中華文化傳播:任務與方法》也收錄了部分與留學生教育有關的文化和文學方面的文章。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中華文化傳播:任務與方法》融基礎性、探索性和前瞻性於一體,對我國的留學生教育和中華文化的國際推廣這個偉大事業,具有積極的探索意義。

作者簡介

蔡建國,1953年生,浙江紹興人,士,教授。現任同濟大學國際文化交流學院院長、亞洲太平洋研究中心主任,第十一屆全國政協委員,全國政協外事委員會委員。曾在日本早稻田大學任教15年。2001年起任同濟大學校務委員會委員、校學術委員會委員、校發展委員會委員,兼任日本櫻美林大學客座教授,日本孔子學院中方理事長、中方院長。為中國致公黨中央常委、上海市副主委,國務院僑辦專家諮詢委員會委員,上海市僑聯副主席,歐美同學會副會長,日本日中關係史學會評論員。著有:《蔡元培與近代中國》(中文)、《蔡元培:中西文化之橋》(德文)。主編:《日本現代城市管理》(9卷)、《歷史的足跡》。在核心刊物發表有關中國近代思想史、中日關係方面的中、日、德文學術論文。各種學術講演、學術報告近200多次。

圖書目錄


加大海外中華文化宣傳力度,為提高我國軟實力而努力
淺談留日學生的多元作用
漢語國際推廣:任務、途徑及策略
日本“中國語”教學的新面貌
從學術上來看跨文化問題
漢語國際推廣三題
關於和法國合作培養“管理工學學士”的做法及思考
積極做好來華留學研究生的培養工作
上海來華留學生教育發展面臨的主要問題
以努力創新與強化管理謀求更大的發展-同濟大學外國留學生教育與管理指導委員會的建立與作用
中華文化的國際傳播與軟實力建設
辦好特色短訓班,促進來華留學教育
關於漢語教學的學科建設和本體研究
“V著”表示動作結果存續的句式分析
關於動詞“來”和“去”選擇的問卷調查報告
談談配價語法
論兩種不同性質的主題及漢語的類型學特點
中國(大陸地區)商務漢語教材編寫現狀調查
會話結構分析》評介
“V+上/下”的語義、語法分析
對漢韓“程度副詞+名詞”中名詞的比較
處置式“拿”字句研究
“N.1比N.2要Adj.”結構的研究
從“把”字句賓語的指稱性看“把”字句的篇章銜接功能
“發+X”式心理動詞的認知語義考察
現代漢語固定語中的羨餘現象
在詞語教學中要重視詞語使用的語義背景
對非漢字圈留學生漢字教學的探索
關於漢字教學模式及其課堂直觀形象教學手段的探討
《歐洲語言教學與評估共同綱領》下的漢語教學
日韓學生“有”習得偏誤及原因略析
論對外漢語課堂教學中的近義成分辨析
對外漢語教學課前“三備”
上海城市地名的歷史人文特徵-兼論對外漢語教學中地名詞語的教學
日本新派劇與春柳派悲劇
當代美國中國學研究的幾個問題
美國中國近現代史研究及其模式的轉變
從文化到教育:中國動畫四題
魯迅上海書寫的再思考
日韓兩國文化的比較研究
劉唐卿《降桑椹蔡順奉母》探究
明末江南文學社團與雲間詞派
中國地域文化:戰略地區化差異的人文背景
編後記

文摘


加大海外中華文化宣傳力度,為提高我國軟實力而努力。
作為我國文化軟實力建設和中華文化走向世界的戰略和標誌,孔子學院的建立近年來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呈現了方興未艾的局面。
進入21世紀后,隨著海外中國熱、漢語熱和中華文化熱的興起,我國順應這一潮流,國家漢辦自2005年起在不到3年的時間內,在68個國家的205個城市,建立了262所孔子學院,發展非常迅速。孔子學院在很短的時間裡,在海外從不被接受到積極爭辦的歷程充分證明,建立孔子學院具有里程碑意義。
黨的十七大報告從中華民族繁榮的高度、從新世紀新階段中國社會發展的戰略,對促進和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作出了深刻的論述和全面部署。以和平與發展為時代主題的當今世界,文化的力量越來越成為一個國家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經濟全球化、信息高速化和文化多元化日益深入的態勢下,在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日益提高的今天,具有五千年悠久歷史的中華文化日益吸引著世界各國人民,突破了曾經對我敵意很深的西方國家的全面封鎖,戰勝了以意識形態和價值觀念對我的橫加牽制,以孔子學院的文化傳播形式深入這些國家,並在那裡開展了各種形式的中華文化宣傳工作,受到當地從青年學子到高齡人士的歡迎,人們從中華文化的獨特魅力中認識了中國。這種從不接觸、不了解到主動學習,逐漸對中華文化產生興趣的過程,證明了孔子學院這一對外文化傳播方式是切實可行的。這種文化的潛移默化作用正在轉化成中外民間交流、進而達到促進相互理解的動力,這不能不說是一個偉大突破,是中外文化交流的偉大勝利。這種以漢語為抓手、以文化為紐帶的中外交流和公眾外交方式可以對官方外交產生補充作用。
由於文化具有強輻射性和高滲透性的特徵,因此,孔子學院廣泛布點的工作,就更顯示其深遠的意義。這除了文化自身的魅力外,還是我們外交工作的重要渠道。這是因為,在孔子學院設立的地區大多為我國外交和外宣工作觸角比較薄弱的地方,公務訪問團組往往集中在首都和大城市,而孔子學院的布點有些已深入這些國家的腹地,這對宣傳中國、促進友好工作是大為有利的。

後記


彈指一揮間,同濟大學國際文化交流學院十歲了。
十年似乎並不算漫長,但這十年,卻跨越了兩個世紀,並身處一個經濟全球化與文化多元化的時代,身處全球“中華文化熱”的時代,身處漢語國際推廣蓬勃發展的時代,更身處我國重視軟實力建設的時代,在這樣的形勢下,同濟大學國際文化交流學院獲得了大力發展的契機,取得了顯著的成績。
作為國內最早開展留學生漢語教學的單位之一,多年來,我院不斷以創新意識調整辦院思路,並在對外漢語教學的師資培養、專業設置、教學方法、培養方式上積極探索,已形成頗有成效的教學模式;不僅如此,作為文化載體的語言,其背後蘊含的文化的成因和影響,也是我們關注的對象,近年來我們積極地將中華文化推向世界。在歐洲、在亞洲,以創立孔子學院的模式普及漢語和中華文化,受到了廣泛好評。同時,學院在人才培養和引進上注重多學科的交叉與融合,提倡綜合研究與跨文化的研究,力爭成為國際漢語文化研究前沿課題的展示窗口。
為了對學院發展過程中的這一特殊時期作一總結,為今後的發展提供一種借鑒,我們編選了這部論文集。圍繞著“中華文化傳播”這一主題,提出我們的一些看法,也希望能藉此引起更多的人關注並研究這一問題,共同促進中華文化的國際傳播工作。
藉此機會,我們向一直鼎力支持我院工作的各級領導、部門和同仁表示最誠摯的謝意。“德不孤,必有鄰”。我們願竭誠努力,圍繞推廣中華文化這一目標,開展多種形式的文化交流與合作,主動置身於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的國際文化交流之中,這是我們的責任,也是使命。
我們願與您繼續共同濟之舟,覽中華文化之勝。

序言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人類文化最輝煌的組成部分之一。在全球化的今天,不同民族的價值觀念、倫理道德、風俗習慣等彼此在激烈地交流、碰撞和融合,對中華文化而言,這是一種壓力和挑戰,也是一種機遇。隨著中國的綜合國力的不斷增強,中國在國際上的地位也越來越高,中華文化的影響力和吸引力也自然會隨之越來越大,這為中華文化走向世界鋪設了一座堅固的橋樑、搭建了一個好平台。借著全球化的助力,向全世界介紹推廣中華文化,以促使全世界更全面、更公正、更深入地了解中華文化,這不僅是中國的需要,也是世界的需要。
我國政府一貫重視在世界範圍內弘揚中華文化,近年來還通過建立孔子學院,把漢語國際推廣工作做得更深入、更紮實、更有效。世界範圍內的“漢語熱”和“中國文化熱”的興起,證明了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已走向世界,這是中華民族的驕傲,也是中國綜合國力增強的證明。作為中華民族的一員,我們無不為之感到驕傲和自豪。
同濟大學一貫重視國際交流,近年來,這一工作又得到很大發展,取得了不少新經驗和新成績。同濟大學緊密結合立足上海這個國際化大都市的地域優勢以及直屬中央、服務於全國經濟建設主戰場的建制優勢,在充分發揮作為對德(歐)交往“窗口”的國際交流優勢的同時,不斷拓寬國際交流渠道,提高國際交流的成效,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國際交流理論,為中國的對外交流事業,做出了很大的貢獻。同濟大學包括國際文化交流學院在內的許多院系都承擔著學校對外交流的工作,如先後建立的、經中德政府批准合作培養碩士研究生的中德學院,與法國巴黎高科大學集團合作舉辦的中法工程和管理學院,和日本大阪市政府及立命館大學合作建立的大阪教學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