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3條詞條名為馬站的結果 展開

馬站

雲南省騰衝縣馬站鄉

馬站鄉是1984年3月在體制改革中組建的新鄉,位於騰衝縣城北部,東連曲石,南接北海、小西,西與中和、猴橋相連,北鄰固東。鄉政府駐地馬站街,距縣城23公里,騰固路以及新修的騰板路從境內通過,是通往滇濰、自治兩個邊境口岸的咽喉要道,也是我縣北部片區的“門戶”。境內海拔1870米,年平均氣溫14℃,有霜期132天,年平均降雨量1700毫米,年日照1646小時,平均日照4.5小時。

地理位置


馬站鄉是1984年3月在體制改革中組建的新鄉,位於騰衝縣城北部,東連曲石,南接北海、小西,西與中和、猴橋相連,北鄰固東。鄉政府駐地馬站街,距縣城23公里,騰固路以及新修的騰板路從境內通過,是通往滇濰、自治兩個邊境口岸的咽喉要道,也是我縣北部片區的“門戶”。境內海拔1870米,年平均氣溫14℃,有霜期132天,年平均降雨量1700毫米,年日照1646小時,平均日照4.5小時。
馬站歷史悠久,顧名思義,馬站就是運輸馬幫歇腳的站口,古代南方陸上絲綢之路在祖國境內的最後一站就在騰衝,而馱運絲綢的馬幫翻越高黎貢山,經向陽橋從曲石進入馬站。那時的馬站市場活躍,生意興隆,當地百姓以從事交易活動為主,民眾豐衣足食,中原文化與西方文化、科技在這裡形成了騰衝早期文化、經濟發達的重地。

經濟概況


全鄉國土面積119.03平方公里,50%以上為火山熔岩地貌,轄8個村民委員會,123個村民小組,2004年末有人口5946戶,共26490人,農民人均純收入1478元,同比增9.3%。2004年全鄉實現生產總值10493萬元,比上年增長13.5%,其中農業產值4746萬元,比上年增長 4.5%,工業產值3554萬元,增26.9%;全年完成財政總收入218.1萬元,財政一般預算收入122.8萬元,同比分別增15%和18%。

農業


馬站鄉森林覆蓋率為51%,活立木儲量達50多萬立方米。而萬畝梅園則進一步拓展了林地面積,豐富了林業資源內涵。在火山口腳下,一株五百多年樹齡的古鵝毛樹是一部濃縮的馬站史,興華村的紅豆杉樹齡六百多年,為全省最大紅豆杉樹王,還有“紅花油茶之鄉”、水月古剎、松峰道觀、大河水庫水上景點等,都是馬站鄉的旅遊勝地,而紅花油茶作為觀賞花卉,不但花美,又是優良的木本油料作物,茶油對高血壓、高血脂、心臟病等心腦血管疾病有很好的療效,全國已以馬站雲華為中心,建成了十幾萬畝的紅花油茶基地。此外,馬站還有一種生態大樹蔬菜——香椿,它性喜高寒,成片生長於馬站,具有明目清肝、清火瀉滯之功效,在人們渴求無污染天然綠色食品的今天,馬站優勢得到極大的展現。馬站鄉充分利用山葵種植的特殊條件,將本鄉海拔高、氣溫低的劣勢變為優勢,積極與保山山葵公司簽訂許家田山葵種植合同,力爭把本鄉許家田建成保山地區山葵的育苗基地,將山葵種植作為全鄉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重要舉措,列為全鄉探索經濟發展的新途徑來抓。可以說,這一切不僅哺育了馬站人,而且又是馬站的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旅遊業


旅遊探險資源世界一絕
馬站旅遊資源豐富,風光奇特,以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獨特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蓋世絕倫。印度洋板塊的特殊結構加上地球的內應力,形成了氣勢雄偉的橫斷山系,孕育了祖國西南境內的第四紀新生代火山形成的黑空山、大空山和小空山等三座火山呈三足鼎立之狀,四周幾十公里在火山錐達九十多座,其中馬站火山群保存最完整,形態最壯觀,最具科考和觀賞價值,被國土資源部命名為“騰衝火山地熱國家地質公園”,隨著時光流逝,當年火山噴發的熔岩已被充滿生機的綠色所掩蓋。火山爆發和劇烈的地殼運動,塑造了“中國之最”的自然奇觀:火山口、火山湖、柱狀節理、火山岩洞……在藍天的映襯下,蔚為壯觀,春天白色杜鵑燦爛如雪,秋天雲霧似玉帶纏繞,令遊人嘆為觀止。而正是這些豐富的旅遊資源,為馬站的發展帶來了機遇,馬站鄉以此為契機,積極爭取省建設廳的支持,被列為全省20個重點小集鎮建設示範鄉之一,在省建設廳掛鉤試點的前提下,鄉黨委、政府狠抓集鎮建設,完善集鎮功能,積極支持“騰衝火山地熱國家地質公園”的開發,以優美的環境、文明的風尚贏得了眾多遊客的讚譽。
旅遊業的發展,也帶動了本地特色旅遊產品的開發和服務業的發展,特別是火山石石灰石硅石等石材的加工業蓬勃發展。其中,硅石資源分佈廣,質量高,按逆向化驗的硅含量為99.64%;石灰石資源豐富,據初步查驗,總儲量最低在5000萬噸以上,是水泥生產的好材料;火山石質地堅硬,有豐富的氣孔,可塑性強,經高溫熔煉無礦物質輻射,是很好的環保型建築材料。火山口周圍溢出的泡沫,冷卻后形成質地輕脆的浮石,置於水中漂浮不沉。徐霞客描述說:“雖大至合抱而二指可攜”。浮石易於雕琢,也是製作盤景和工藝品的優質材料。據統計,馬站火山石儲量的概算數為6003萬立方米,如果每年以15萬立方米的毛料石採掘加工量計算,可持續400年以上。2004年全鄉個體石材加工戶達138戶,加工機械140多台,加工總產值約1200萬元。可以說,火山石是火山賜給馬站的巨大財富。馬站鄉外出打工人員較多,勞務輸出規模宏大,加之根深蒂固的艱苦奮鬥理念,造就了許許多多的能工巧匠,使馬站鄉享有石匠之鄉的美譽,開採加工火山石在馬站已發展成新興的產業,經加工后的石桌、石凳、花板、欄桿和地板磚、牆體貼面、石瓦等已逐步銷往怒江、大理、楚雄及昆明地區的各風景旅遊區和賓館、酒店。

科教文衛事業


科技、教育、文化、衛生等各項事業穩步發展。其中,教育管理措施不斷完善,小學入學率達100%、初中鞏固率達99%,“普九”工作穩步發展,教學質量穩步上升,學校德育工作成績突出,教師隊伍建設效果顯著。得天獨厚的區位,使旅遊、交通運輸、加工、餐飲服務、進出口貿易、商業文化以及電力、通訊等在這裡都有得到了較快發展,鄉黨委、政府以發展外向型經濟為目標,努力營造了與客觀條件相協調的內部環境,投巨資進一步加強水、電、路、教育和通訊設施建設,增強集鎮功能,並已實現村村通水、通電、通電話、通電視。同時大力推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設,治理整頓社會秩序,營造了一個寬鬆、和諧、文明祥和的環境,使每一個到馬站的人都感到賞心悅目、安全舒適。新的形式催人奮進,新的目標重在踐行,在縣委、政府的正確領導下,鄉黨委、政府集思廣益,提出了全鄉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目標: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十六大和十六屆四中全會精神,全面落實省興邊富民會議、縣委十屆三次會議部署,樹立科學的發展觀,解放思想,更新觀念,以實為先、干字當頭,矢志不移地強化基礎設施建設,以科教為動力,立足市場,整合資源,穩妥優化產業結構,全力提升產業效益,協調發展社會事業,促進全鄉經濟社會全面和諧發展。

鄉村發展計劃


全面實現上述目標,必須立足鄉情,堅持苦幹,務實創新,重點做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一)緊扣群眾增收,積極調整農業產業結構
堅持以市場為導向,以富民為主線,以科技為動力,認真實施農業科技“進村入戶”工程,緊抓機遇,加大結構調整力度。
(二)整合優勢資源,創新投資環境,加快非農產業發展。一是全力做好石材加工工業園區的建設工作,積極召商引資,深層次開發火山石。二是進一步壯大骨幹企業,提升骨幹企業的經營水平和質量效益。三是加快發展第三產業。積極支持“騰衝火山地熱國家公園”的進一步開發,依託集鎮功能的完善,重點建設火山旅遊精品工程,帶動該鄉本地特色旅遊產品的開發和商店、餐飲、娛樂等服務行業的發展。
(三)興建骨幹工程,全力推進基礎設施建設
從改善教育、集鎮、交通、水利、文化、衛生設施和產業發展上著眼,準確把握中央、省、市、縣扶持政策,搶抓機遇,積極實施項目帶動戰略,加快該鄉基礎設施建設步伐。
(四)堅持統籌兼顧,全面推動社會事業進步
強化科技服務,大力弘揚先進文化,不斷提高教育、醫療保健水平,促進各項社會事業共同進步。
(五)構建和諧社會,深入推進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設,為該鄉經濟社會的發展創造良好的環境。
(六)立足提高執政能力,不斷加強政府自身建設,樹立起一個高效、精幹的講實情、說實話、干實事的政府 形象。
隨著西部大開發戰鼓的擂響和“興邊富民工程”的展開,馬站迎來了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