婕妤
婕妤
婕妤是宮中嬪妃的職稱,漢武帝設立,為皇后以下最高位。漢元帝設昭儀一位於婕妤之上,婕妤自此成為第二等,漢末,西漢宮中的嬪妃名號分為十四等:昭儀、婕妤、娙娥、容華、美人、八子、充衣、七子、“良人”、長使、少使、五官、順常、舞涓等。東漢無此位號。
自晉代恢復三夫人九嬪制以來,婕妤為二十七世婦中第一等。明代中期以後不存。
漢代宮中女官名,是帝王妃嬪的稱號.一直沿用到明代。其名之意,據《漢書·外戚傳》顏師古注,“婕,言接幸於上也。妤,美稱也。”漢代婕妤往往晉封皇后。漢武帝置,為妃嬪之首。《漢書·外戚傳序》:“至武帝制婕妤、榮華、充依,各有爵位……婕妤視上卿,比列侯。”
婕妤
班婕妤(公元前48年—2年),名不詳,漢成帝的妃子,善詩賦,有美德。初為少使,立為婕妤。婕妤是名門之女,少有才學。班婕妤擅長音律,既寫詞又譜曲,所以對漢成帝而言,班婕妤不只是他的侍妾,也是他的良師益友。她多方面的才情,使漢成帝把她放在朋友的地位,無人可及。班婕妤曾生下一個皇子,但數月後夭折。她雖然承寵時間很長,卻再也沒有生育。趙飛燕姐妹得寵后,嫉恨班婕妤人品才學,班婕妤恐日久見危,求侍奉太後於長信宮。
婕妤
又《外戚傳上·孝宣許皇后》:“時許廣漢有女平君,年十四五……廣漢重令為介,遂與曾孫,一歲生元帝。數月,曾孫立為帝,平君為倢伃。是時,霍將軍有小女,與皇太後有親。公卿議更立皇后,皆心儀霍將軍女,亦未有言。上乃詔求微時故劍,大臣知指,白立許婕妤為皇后。”前蜀花蕊夫人《宮詞》之三二:“婕妤生長帝王家,常近龍顏受逐翠華。楊柳岸長春日暮,傍池行困倚桃花。”元帝時因增設昭儀,退居第二。曹魏時退居十二等中的第九。晉時尚在九嬪之內。南朝宋以下,降至九嬪以下,至清廢。
是古代皇宮對妃子的稱呼,類似貴妃等,是一種稱謂。
周朝:《周禮》記載:天子一后、三夫人、九嬪、二十七世婦、八十一御妻.
秦:八級:王后、夫人、美人、良人、八子、七子、長使、少使
婕妤
東漢:只有四級:貴人、美人、宮人、采女。
三國魏:妃嬪名號十二級:貴嬪、夫人、淑妃、淑媛、昭儀、昭華、修容、修儀、婕妤、容華、美人、良人。
南朝宋:貴妃、貴嬪、貴姬為三夫人;淑媛、淑儀、淑容、昭媛、昭儀、昭容、修媛、修儀、修容為九嬪;婕妤、容華、充華、承徽、列榮為五職;其下還有美人、才人、良人。
南齊:貴妃、夫人、貴人為三夫人;修華、修儀、修容、淑妃、淑儀、淑媛、婕妤、容華、充華為九嬪;其下還有美人、中才人、才人。
南梁與陳相同
北魏:左昭儀、右昭儀、三夫人、三嬪、六嬪、世婦、御女若干,沒有記載具體名號。
隋朝:獨孤皇后死後才制定後宮名號體制,貴妃、淑妃、德妃為三夫人;順儀、順容、順華、修儀、修容、修華、充儀、充容、充華為九嬪;婕妤十二人及美人、才人十五人為世婦;寶林二十四人、御女二十四人、采女三十七人共稱女御。
唐朝:貴妃、淑妃、賢妃、德妃、惠妃為夫人;昭儀、昭容、昭媛、修儀、修容、修媛、充儀、充容、充媛為九嬪(以上各一人);婕妤、美人、才人各九人為二十七世婦;寶林、御女、采女各二十七人為八十一御妻。
宋朝:沒有一定的體系,特別是宋徽宗,創造了許多古怪的稱號。一般的情況下初入宮稱侍御,有品位即封“郡君”,南宋叫“郡夫人”,遞升上去是美人、婕妤、昭儀、昭容、修媛、修儀、修容、充媛、充儀、充容、婉媛、婉儀、婉容、順容、貴儀等等不一;皇后以下等級是妃:貴妃、賢妃、德妃、淑妃、宸妃,一個名號一個人,沒有多出來的“妃”(宋高宗的母親是賢妃,就是後宮第三位,僅次於皇后和貴妃)。
遼:元妃、德妃、文妃、惠妃等,沒有級別,以下無名號。
金:貴妃、賢妃、德妃為三夫人,以下與唐朝相同。
元朝:蒙古人不學漢人的文字功夫,除皇后外一律稱“妃”,沒有名號等級,就是姓氏+妃。
明朝:跟隨元朝風氣,朱元璋也不搞文字功夫,名號也只有“妃”一種,只要被“召幸”就可以封“妃”。貴妃、淑妃、賢妃、德妃、敬妃、宸妃、庄妃、虞妃等等,貴妃等級最高,淑妃、賢妃居次,其他的不外乎美好的字眼加個“妃”,沒有明確的等級高低。